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9.6 4.8折 ¥ 20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陈友琴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11821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0元
货号23051940
上书时间2024-12-24
20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展快的世纪。20世纪的通行话语是“变革”。就中国而言,自进入20世纪,1911年“辛亥革命”为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谱系画上了句号,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普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现代中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前50年间,袁世凯“称帝”、溥仪重返紫禁城,北伐、长征、抗日战争……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受到举世关注。此后,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这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感受,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20世纪是中国进入现代时期的关键的、不容忽视的转型期,以20世纪前半期为例,1900年,“八国联军”践踏中华文明,举国在抗议中反思;1901年,原来拒绝改良的清廷宣布执行新政;1906年,预备立宪……以世界背景而言,“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成立联合国……1911年到1949年,仅仅历时30多年,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会主义的巨大跨越。反思20世纪,政治取向曾被视为文明演进的门槛,“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是红,就是黑,一度成为舆论导向,影响了大众思维。无可否认,在现代社会,伴随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是中国历史影响力的事件,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现代时期的鲜明特点。《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则为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佐证。20世纪的丰富出版物中,一定程度上因为政治意图与具体事件脱节,人文地理著作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充分关注,然而文学、历史、政治、文化、语言、民族、宗教、地理学、边疆学、地缘政治……等学科,普遍受到了人文地理读物的影响,它们是解读20世纪民主、科学思维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通用“教材”。人文地理纪实无异于在社会急剧变革过程进行的“国情调研”,进入 20世纪的里程碑。没有这部分内容,20世纪前期——现代时期,会因缺失了细节,受到误解,直接导致对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不足。就学科进展而言,现代文学研究是早进入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位置的学科之一,《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则为现代文学家铺设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台阶:论证了他们的代表性,以及他们引领时代风气的意义。与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历程相比,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多年短如一瞬间,终结封建王朝世系,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时期定位的标志。“人文地理”,是以人的活动为关注对象。风光物态、环境变迁、文物古迹、地缘政治……作为文明进步的背景,构建了“人文地理”的学术负载与阅读空间。关于这个新课题,步是搜集并选择作品,经过校订整理重新出版。民国年间,中国的出版业从传统的木刻、手抄,进入石印、铅印出版流程,出版物远比目前认为的(已知的)宽泛,《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的编辑出版,为现代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参照,树立了传之久远的丰碑。否则,经过时间的淘汰,难免流散失传,甚至面目全非。《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与旅游文学、乡土志书、散文笔记、家谱实录等读物的区别在于:人文地理纪实穿越了历史发展脉络,记录出人的思维活动,人的得失成败。比如边疆,从东北到西北,没有在人文地理纪实之中读不到的盲区。 2l世纪,开发西部是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发西部并非始于今天,进入了现代时期便成为学术精英肩负的使命: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前往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使中西部与政治文化中心共同享有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共同面对美好前景。通过《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我们与开拓者一路同行,走进中西部,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分担他们的艰难困苦。感受文明、传承文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会因岁月流逝、天灾人祸,而零落泯灭。《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是20世纪结束后,重返这一历史时期的高速路、立交桥。
本书是陈友琴继《川游漫记》之后的第二部游记文集。共收入18篇游记,地域更为广泛,文学性也更强一些。“文笔矫健、流丽而又诙谐”(赵景深跋)。
卷头语第一章 上天台第二章 杭江道上第三章 太湖第四章 偷闲一日在梁溪第五章 宣城杂忆第六章 山乡水国说池州第七章 成都印象记第八章 出剑门关记第九章 温泉峡和南泉乡第十章 帝乡第十一章 都江堰与望丛祠第十二章 川北农村一瞥第十三章 忆阆中第十四章 陶然亭第十五章 庚午散记第十六章 落星村第十七章 两回奇遇第十八章 到深山里去跋
本书是陈友琴继《川游漫记》之后的第二部游记文集。共收入18篇游记,地域更为广泛,文学性也更强一些。“文笔矫健、流丽而又诙谐”(赵景深跋)。
《萍踪偶记》是陈友琴继《川游漫记》之后的第二部游记文集。共收入18篇游记,《上天台》《杭江道上》《太湖》《偷闲一日在梁谿》《宣城杂忆》《山乡水国说池州》《成都印象记》《出剑门关记》《温泉峡和南泉乡》《帝乡》《都江堰与望丛祠》等。
上天台这一回上天台的,并不是什么刘晨和阮肇,所以桃源遇仙女那些个故事,在这里是再也不会有的了!请读者不要一见“上天台”三个字,便联想到《神仙记》中的记载,甚至联想到《西厢记》上说:“呀!刘阮到天台!”我们恰巧也是两个人(我和阎育新君),可不是姓刘的和姓阮的,彼此也绝没有遇仙女的梦想,只是要跑跑,跑到天台山顶上,拍几张照,寻几句诗,来消磨我们的春假,不愿老闷在鸽子笼式的上海衖堂内,把一点生人的趣味都一齐给抹杀了。有了这一点小冲动,我们两人便决定出发,径向天台奔去了。我们是趁轮船取道宁波而去的,经过奉化溪口,游了雪宝寺千丈崖等处。由溪口趁汽车过新昌及所谓九曲剡溪等处,一路上峰回路转,再加以幽壑清泉,山花野寺,真个是奇趣横生。可惜的是不能下车——浏览,未免美中不足。到天台城里,时为三月二十九日的下午,住在友人陈学培先生的家里。蒙他殷勤招待,我们是很为感激的。 下面七节,便是游天台的大概情形。(一)由螺溪到高明寺游天台山的人,大概都是从国清寺那条山路进山的,我和阎君,却要另辟蹊径,从“螺溪钓艇”绕道入山,原因是为的想不走重复路。并且导游人天台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委员徐卓群先生,也和我们同意,因此在三月三十日的那天清早,就向山里进发,撇开向国清寺去的大路,一直循着赴临海的汽车道走,走到拜头村,便转弯进山了。沿路也看了济公遗址、四果洞、万松径、蜈蚣吐珠、石赭溪几处小名胜,但没有什么特别好处可以记载的。“螺溪钓艇”这地方,在古代不大为人们所称赏的,所以文人作品,自晋孙兴公(绰)的《天台山赋》,直到明代王太初王思任的游记和释传灯的山志,都未经提及。只有徐霞客的《游天台山后记》中,稍稍有了一些记述,才引起后人的注意。当我们向“螺溪”去的时候,天气还好,不料走了十余里之后,山路越走越高,阴云越压越重,竟飞起微雨来,山涧里的泉水到处分流着,一步步都是崩崖裂石。有时也有几道长长的板桥横卧在水石上面,虽然这是人工,却也有入诗入画的佳趣哩。循着石步级,一直攀上山去,有一处危石中分,恍如门阈,俗叫着石门坎,这时满耳皆潺潺之声,心知已快到螺溪了。再由小径折下,突见一怪石耸立,高十数丈,其形状颇像老笋,和四面的崖石,不相牵连,显现出特挺孤标的样子,苍苔乱草,蓊郁其上,其下为深涧,涧水自上面碧螺潭翻腾滚折而来,直冲捣这石笋的根脚,悬挂下去,便成了一道雄伟而险峻的瀑布了。我们攀着藤,俯瞰下去,飞花溅雪,声如万马奔腾,真个为之目眩神骇,不敢久留。后来知道这儿仅是螺溪的中段,要看出所谓钓艇者,须到下面去看,我们再从所谓石门坎翻下,走到涧水峻急处,路断了,等轿夫向土人借了一块木板,搭在两石间渡过去,然后走到螺溪瀑布的下段。所谓“钓艇”,据说就是瀑布上首的那座石山,石山上从前有古藤下垂,仿佛是钓丝,现在藤是没有了,所以也不像什么钓艇。不过坐看飞瀑倾泻入潭,倒也十分有趣。后来雨越下越大,我冒着雨踏着乱石,绕上螺溪上层,看了一下碧螺潭,瀑布从石崖背后泻下,宛若一面极狭长的荧荧明镜,在门外闪烁,令人可望而不可即。摄了一影,仍循旧路出,在一个新造的亭子内休息了一回,于是下山,再向高明寺进发。上高明山时,杜鹃花或红或紫,带雨垂珠,触目皆是。回看峰顶白云,如轻丝,如絮帽,飞来飞去,有时聚集多了,简直把整个峰峦都掩盖起来。爬上圆通洞左近,我们已喘息吁吁,汗流浃背了。圆通洞是由三大岩石堆垒而成的,有一很狭小的板门通入,里面住了一个和尚,正在抄经,据说此处是无尽灯大师注圆通疏的地方,洞内石色黑黝,有一面刻了“圆通洞”三字,是康熙乙亥蓬莱迟维培写的。洞的另一面,前对远山,下临深谷,清齐周华诗所谓“玲珑悟出山灵裒,洞外青枝尽宝幢”,就指的这里说的。次出洞,又看了一回伏虎石,和明玉大德笔冢,才进至高明寺用膳。伏虎石不过是一块虎形的石头,上面镌了“伏虎”二字;笔冢里埋了一枝明代和尚槽溪大师的写经笔,这和尚大概因为毛锥子葬送了他的一生,所以很惋惜似的要把它埋起来吧?倒也是一个有趣的和尚!高明寺的建筑,在一幽壑里,四围是修竹丛林,·钟楼高耸,梵唱声声,十分雅静。寺里藏有隋代天台开山祖师智者大师的袈裟一件,印度贝叶经一部,和尚为我们取出鉴赏了一回。据说还有一只智者大师的钵,业已失掉了。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