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蚕桑丝绸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蚕桑丝绸史话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7.7 5.1折 15 全新

库存9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克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4569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元

货号22451625

上书时间2024-12-24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是蚕桑丝绸业的发祥地,是丝绸的祖国,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中华民族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而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是早和伟大的发明之一。丝绸彩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服饰材料,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充当了中国同周边邻邦和西方国家早期交往的“文明使者”。举世无双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大陆的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贸易对古代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乃至对古代中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本书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从远古到近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古代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练漂、印染生产的相关情况,包括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产地分布、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发展变化、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对外传播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先民的智慧,更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作者简介

  刘克祥,1938年7月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同校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攻清代和近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问题,旁及财政、金融和商业、市场,1998年退休后亦未中辍。发表论著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简明中国经济史》、《清代简史》(合著)、《清代全史》(合著,第10卷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合著)、《棉麻纺织史话》以及专题论文数十篇。



目录

引言
一 蚕桑丝绸的起源
 1.关于蚕桑丝绸起源的神话和传说
 2.从考古文物看蚕桑丝绸的起源
二 商周时期蚕桑丝绸生产的普遍兴起
 1.和农业并重的蚕桑生产
 2.迅速发展的丝织业
 3.不断进步的丝织技术和丝织工具
 4.多种多样的丝织产品
 5.丝绸的练染工艺
三 战国秦汉时期的蚕桑丝织业
 1.受到高度重视的蚕桑生产
 2.蓬勃发展的丝织手工业
 3.精湛的技术,精美的产品
 4.练漂印染工艺及其发展
 5.丝织品外输和“丝绸之路
四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蚕桑丝织业
 1.蚕桑生产及其技术进步
 2.官府和民间的丝织生产
 3.丝绸的产地和品种
 4.缫织和印染技术的进步
 5.丝绸的贸易和传播
五 宋元明清时期的蚕桑丝织业
 1.蚕桑生产的南盛北衰
 2.从“野蚕结茧”到柞蚕业的兴起
 3.官府和民间丝织生产
 4.主要丝织品种及其产地
 5.丝织印染技术的新发展
 6.丝织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六 近代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变化
 1.蚕桑生产的继续推广和技术进步
 2.手工缫丝业的短暂发展和机器缫丝业的兴起
 3.丝织业的兴衰和技术变革
 4.丝绸印染和机器印染业的兴起
 5.蚕桑丝织业的空前浩劫和全面崩溃
 6.丝绸产品和丝绸贸易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中国是蚕桑丝绸业的发祥地,是丝绸的祖国,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中华民族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而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是最早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丝绸彩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服饰材料,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充当了中国同周边邻邦和西方国家早期交往的“文明使者”。举世无双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大陆的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贸易对古代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乃至对古代中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本书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从远古到近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古代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练漂、印染生产的相关情况,包括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产地分布、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发展变化、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对外传播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先民的智慧,更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主编推荐

  刘克祥,1938年7月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同校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攻清代和近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问题,旁及财政、金融和商业、市场,1998年退休后亦未中辍。发表论著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简明中国经济史》、《清代简史》(合著)、《清代全史》(合著,第10卷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合著)、《棉麻纺织史话》以及专题论文数十篇。



精彩内容
 战国和秦、汉时期,无论官府还是民间丝织手工业,都获得了蓬勃发展。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都设有官府丝织作坊。湖南长沙战国楚墓有一方“中织宝铢(音shu,长针)”印鉴出土,说明当时楚国设有“织室”管理宫廷丝织和缝纫生产。各国的丝织工匠大多隶属于封建主。《墨子·辞过》说:“女工作文彩,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意思是女工纺织五彩锦绣,男工刻玉镂金,都是给封建主们做衣服。
秦统一后的官府丝织业机构设置,比前代规模更大,分工更细,除东织、西织两官府的丝织作坊外,还设有锦官、服官两职。官府作坊有严格的师徒制和奖惩条例。
两汉的官府丝织业比秦代更有新的发展。西汉长安未央宫内设有东西两织室,分别由织室令丞管理,主要为宫廷织造丝绢、彩锦和宗庙仪服,一年花费高达5000万,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和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两织室相继省废。但东汉迁都洛阳后,据史籍记载,仍有织室存在。另外,西汉皇室在丝绸集中产地临淄设有“三服官”(三服指春、夏、冬3季的丝绸服装),专为皇室制作绮绣、冰纨、方空觳、吹絮纶等精美丝织品。起初,三服官作坊的丝织物不过10箱,后来不断扩大,到元帝时,三服官作坊各扩至工匠数千人,每年费钱数亿。这既说明皇宫的奢侈靡费,也反映官府丝织业的发展扩大。在另一丝织中心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皇室也派设服官,雇用大量工匠,专造衮(音gun)龙文绣等礼服。
民间丝织业也有很大发展。
战国时期,山东的齐鲁,河南的陈留、襄邑早已是有名的丝织中心,不仅官府丝织业发达,民间丝织业同样十分兴盛。齐国的丝、麻纺织品行销很广,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名。齐鲁出产的薄质罗、纨、
绮、缟和精美刺绣,陈留、襄邑的各色织锦,都闻名全国。秦国、卫国和吴、楚所在长江流域,民间丝织业也都十分普遍。当时各国为了增强国力,争雄称霸,统治者鼓励民间扩大丝织生产。秦国商鞅变法时,规定对生产缯(音zeng,古代丝织品名称)帛多的免除徭役,从而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一段“吴起出妻”的故事。楚国大将吴起(?~公元前381年)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因为妻子织的丝带子的横幅不够法定尺寸,一气之下,就把她赶走了。这段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丝织生产的普遍性和规范化。在长江流域,吴、楚两国还为边境居民的桑树之争打了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官府对民间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视。
秦统一后,尤其两汉时期,民间丝织业有更大的发展。在汉代,包括丝织业在内的纺织业,是民间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手工业,当时有“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谚语。由于各地植桑养蚕和民间丝织业的普遍发展,绢帛的产量大幅度增长。汉武帝时,主管全国财政的大司农桑弘羊,推行均输、平准等平抑物价的改革措施。由大司农委派均输官和平准官到各郡国掌管均输事务,令各地向均输官交纳贡物。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这一年,各地以均输名义交纳的绢帛即达500万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民间丝织业的发达。
随着民间丝织业的大发展,民间的丝织手工业作坊也逐渐兴起,有的还有相当规模。据《西京杂记》载,大将军霍光的妻子送给宣帝皇后的乳医淳于衍24匹葡萄锦、25匹散花绫。散花绫是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织的。陈的花绫产品很有名。这个陈宝光可能开
设相当规模的丝织作坊,其妻子则是织绫能手。
丝织生产的发展,产品数量的庞大,还可从当时书写材料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变化得到反映。春秋以前,书、契都刻在竹片上,然后编成竹简。犬约从战国时期起,随着丝织生产的发展,开始部分使用丝织物书写和绘画,称为“帛书”、“帛画”。《墨子》一书中即有“书之竹帛”的话。“竹帛”就是竹简和绢帛。
到了汉代,帛书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普遍。长沙马王堆汉墓即有帛书、帛画出土。随着丝织业的发展,社会上也逐渐形成奢华的风气。在汉代,富商大贾“衣必文彩”,社会上“富者绮绣罗纨,中者素绨锦冰,常民被后妃之服”。连寻常百姓都穿过去后妃的衣服,没有普遍的丝织业发展和丰富的丝绸产品,是绝对不可能的。
P43-4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