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6.9 6.8折 ¥ 39.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林茶居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4176448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3327408
上书时间2024-12-24
一个人的教育乡愁
周国平
喜欢这个书名,尤其是书中第五辑的名称:我的教育乡愁———觉得它意味浓郁。读完书稿,还觉得它贴切。我体会,教育之成为作者的乡愁,有两层含义。其一,他的早年记忆中铭刻着多位教师的形象,他自己也从十六岁起当上了一名教师,教育是他钟爱的事业。其二,在今天的时代,他心目中那种真正的教育失落已久,教育是他渴望寻回的理想故土。
正是怀着这两种乡愁,在离开教师岗位多年之后,林茶居参与创办并主编了《教师月刊》。他为这份杂志向我约稿,是我们结识的机缘。
作者又是一位纯正的诗人。这使我对他的这本谈教育的书满怀期待。书中引谢林之言: “诗是人的女教师。” 诺瓦利斯之言:“诗是保证直觉健康的艺术。”我相信,一个受了诗这位女教师的熏陶、保持了健康直觉的人,对于教育一定会有独特的、直入本质的理解。事实的确如此。在本书中,作者谈教育,也谈诗歌、艺术、生活,随处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闪光的文字,我在这里仅对其中若干诗性的教育感悟表达我的赞赏和呼应。
诗与教育原本是相通的。人是一个有灵性的生命,诗是这样一个生命的歌唱,而教育则是这样一个生命的健康生长。生命是教育尤其早期教育的关键词。孩子首先是一个生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话语里,没有‘学生’,只有‘孩子’或‘儿童’。” 天真率性是孩子天然的生命状态,可是中国人总是强调孩子要“懂事”。“也许有的‘妈妈’ 被孩子的‘懂事’感动了。只是这种感动非常廉价。这种感动不是一个‘妈妈’ 的感动,而是一个成人的无知与自得。”时下流行所谓“感恩教育”,把感恩窄化、矮化、俗化为“孝”、“敬”、“顺”,甚至教孩子给父母洗脚、过生日谢父母的生育之恩,荒唐到了极点。孩子天然的感恩“实际上都在那一声叫不腻、喊不累的‘妈妈’、‘爸爸’里”,而人的感恩之心应该“面对的是‘天地’,是‘人间’,是‘命运’,是‘花开花落’,是生命的‘偶然’,是他自己的‘珍惜’”。好的家庭教育绝无刻板的规矩和明确的目标,乃是“‘一家人’ 的欢乐、吵闹和争执”。鉴于今日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病态、阴郁、粗鲁、功利,作者的一句点睛之语是:“那些活得健康、阳光、优雅、无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这个时代的‘劳动模范’。”
诗歌创作过程有两个特点,它既是对个人经验的唤醒,又是对灵感突现的敞开。教育过程与此十分相似。一方面,教育也是“对个人经验的发现、呼唤、亲近、激发、彰显”。所谓个人经验,不只是指外部经历,更是指内在体验。其中,“能不能保持精神的青春期是精神成长的关键性问题。那些天真,那些萌动,那些多情,那些梦想,那些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迷恋……精神成长不仅指向未来,还意味着对过去的保持,对过去的不断唤醒、激荡、敞开、照亮。”另一方面,教育又是对未来种种未知的可能性的敞开。“孩子的成长不是反应性的,而是创造性的,是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奇迹的创造。”“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充满奇迹和意外。你现在根本就无法知晓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今日的教育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背道而驰,功利性的目标统率一切,把个人的内在经验和创造潜能都扼杀了。
教育要能够唤醒个人经验,开放创造机遇,就必须慢。在古希腊文中,“学校” 和“闲暇”是同一个词。世上一切好东西,包括好的器物、好的诗、好的教育,都是在从容的心境下产生的。作者引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评论道:这“才是体贴人性、让教育之善充分敞开的美好叙事———它准确地握住了教育‘慢’ 的、‘个性’ 的、‘顺应自然’的本质”。今日教育的快,实质是急功近利,让学生做的大量事情与教育无关,甚至是教育的反面。可是,孩子和家长却因此没有了喘息的时间。“孩子们的成长被加诸了太多的人生难题。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正做着雪上加霜的事情,还美其名曰: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 “这个时代的中国父母也许是有史以来过得累的父母。告诉他们可以不做什么比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可能更为急迫。”做减法,减去非教育性质的负担,不但给真正的教育腾出了空间,而且孩子和家长都会轻松得多,这是多么中肯的提醒。
作为一个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作者对语文教学也有精当的识见。“好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足够的激情与办法让好的文字和孩子相互照亮,相互敞开,相互召唤。它促成这样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孩子在好的文字中认出‘我’,发现‘我’,感受‘我’,教育‘我’。”读到这个话,我不由得击节赞叹。倘若不是一个深谙文字的精神品格的诗人,怎么说得出这个话。当今语文教学弊病甚多,举其要者,一是技术主义,课文分析则武断所谓主题思想、段落大意,作文则强求所谓遣词造句、谋篇构局。作者责问道:“谁给了你‘遣’ 词‘造’ 句‘谋’ 篇‘构’ 局的权利? 你所应该做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听从语言的召唤。”二是道德主义,所谓“先做人,后作文”,而把“做人” 局限为做“道德的人”。作者指出,这个命题若要成立,“做人”应该是做“思想的人”、“情感的人”、“心灵的人”、“精神的人”、“审美的人”,等等,而不只是“道德的人”。事实上,在道德主义的逼迫下,假大空已成学生作文的通病。写假话甚至是一种硬性要求,比如说,让与父母长期分离、艰难度日的“留守儿童”在作文里写“我幸福的一家”,用学到的形容词歌颂祖国和展望未来。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既没有好的文字———即使本来是好的文字,遭到技术主义阉割和道德主义曲解后,也成了坏的文字———又没有真实的“我”,真实的生命和心灵,遑论相互照亮。
后,我想说,在教育遭到沦陷的今天,作者的教育乡愁在不同程度上也是每个常识尚存的人的乡愁。因此,让教育回归常识,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和责任。
2012 年12 月13 日
后记
建设自己的书房
林茶居
从2000 年6月出版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到今天出版教育人文随笔集《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时间一晃过去了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前面几年波澜不惊,在闽南老家的教育局,尽职尽责工作,业余读书写作,间或为本地的单位如组织部、宣传部、广电局、文联做点文案、策划、笔会等事情。2004年8 月,辞去某“职务” 到福州,先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做学生刊物,后在福建教育杂志社做教育杂志; 2007年夏天到北京,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团队,做了一阶段图书策划、编辑工作,于2009参与创办《教师月刊》,并担任执行主编、主编一直到现在。
如果时间再往回推,一个节点是1998 年,此前作为乡村教师,待了好
多学校,其间有两年,在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读书。
除了曾经是教师,我的职业是编辑。
这两个职业,主要媒介都是知识、文字,其中埋伏着诸多古老而新奇的身体纹路和灵魂密码。我藉由它们敞开自己,它们参与了我的精神建设,同时,彼此又相互定义。我现在的模样,说话的语气、语速,看世界的角度和路径,肯定与之有关。就这个时代所塑造的“标准生活”而言,我有不少坏脾性,诸如抽烟、喝酒、熬夜、没有人生规划、缺乏成功追求,等等。我无意向大众习俗妥协,或许,我是按着生命的惯性,随顺某种自己说不清楚的命运节律,安心于做这个大地的劳动者。
我也相信自己是一个阅读者和阅读的受惠者。在我的写作中,“书” 是
核心意象———我把爱、梦想、期待及种种悲伤、忧郁、颓废,融汇在这个纯净、无私的语词中; “书”也常常是言说背景———它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让我得以看见那些被重重遮蔽的山水,那些低于地平线的风物。自然的,“书”还是我和朋友们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而我所供职的,“竟然” 是一个以“书”为业的单位———在我的阅读时空里,华东师大版图书占据了相当一部分。从“书”那里,我讨得了好心情、好皮肤,以及对各种专制保持警惕的运思方式和语言习惯。
也正因此,我的内心难免忐忑: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给人带来一点心灵的激荡,以及对世界和自我的更多思考?它是不是可以让人不知不觉缓慢下来,就像水进入河床深厚、两岸开阔的地方……
对我来说,这本书既是对一段精神史的确认,也是对未来可能的生活的昭示:必须活在书中,带着书前行,向着一本新书走去。我还需要避免所谓“人到中年”的自我暗示。它看似岁月告知的清醒和“成熟”,实质上是对人之惰性的纵容———孔子之“四十不惑”,说的是人在经历多了之后,有一个基本判断力,而不是什么都明白、都弄懂———在我的经验中,很多时候情况恰恰相反:知道得越多,疑惑越密集。套用家乡的一个谚语说就是: “上四十,不老实。”我的理解,健康而富饶的生命,应该是一本常翻常新的书,每一页都有惊喜和好奇,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多情而固执的生活; 同时,它保持着“书”的样子,安静,平和,风吹不动,对哗众取宠、吵吵闹闹有自动排斥机制。收在这本书里的,主要有这些内容:一个是杂糅了教育、儿童、人生、诗、语言、艺术、写作等话题的片段式思考,包括“孩子啊孩子”、“小纸条”、“破句”和“我习得了大海的第二套拳法” 等四辑; 一个是这些年为《教师月刊》写的卷首语,归为“我的教育乡愁”一辑,集中了我对何为“健康、美好、有专业理性的教师文化” (这是《教师月刊》的基本诉求) 的多角度探问;一个是应一些校刊如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石梅苑》、江苏省通州市通州区二甲中学《今天第二》之约
而写的几篇短文,合为“童年” 一辑。这段时间,我不时会想象这本书的样子。从写作到出版,一本书的诞生,多么不易!除了具名于封面上的作者,还有多少人在幕后劳力劳心,还有多少美好的机缘一起成全!
所以,我要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刘灿老师、王利华老师和杨巍老师,他们直接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一次在与王利华老师的交流中我说:“很幸运,这本书遇到了你们。”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大夏书系团队的领导、同事,他们在工作上的信任和支持,是这本书得以面世的重要条件。
感谢周国平老师,专门安排时间通读书稿并欣然作序。他在序言中说,“在教育遭到沦陷的今天,作者的教育乡愁在不同程度上也是每个常识尚存的人的乡愁”,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诠释。
感谢吴武坤老师、朱华彬老师,多年来,不管我身处何种境地,他们都给予了兄长般的关爱与期待。此时想起他们,心头就有欣喜和“自得”。
感谢我的女友梧,她的构图清朗、线条简洁的插画,是这本书轻波荡漾的那部分。
……
“相爱的水,她们在树下建设自己的书房。”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这个诗句若隐若现。现在,我记了下来,作为收笔,并以此向书神表达一个劳动者、阅读者、写作者的敬与畏。
是为后记。
2013 年5 月4 日,北京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该书是作者十几年教育人文写作的一次自我确认。该书分为六辑:“孩子啊孩子”、“小纸条”、“破句”、“我习得了大海的第二套拳法”、“我的教育乡愁”、“童年”。从这些富含人性惊喜感和诗性好奇心的文字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独特的、贴近根部的理解,以及他对生活、艺术、阅读、诗歌与爱的绵绵幽思。
林茶居
作为一个诗人, 林茶居已有二十多年的写作史。如果说,
阅读使他明白自己在这个天地间的位置和分量的话, 那么, 写作就是他对自己的重新打开和建设。
2000 年出版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后, 他拓展了写作边界, 除诗歌、诗论、散文、文化批评外,
开始涉足教育及教育人文领域。《大地总有孩子跑过》就是他十几年教育人文写作的一次“自我确认”。
他深怀浓浓的教育乡愁, 向往“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 的教育图景。在他看来, 大地, 孩子,
跑……所有这些, 都是美好世界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月刊》主编。曾于乡村学校、教育机关做事多年。福建东山岛人。
序 一个人的教育乡愁周国平
辑 孩子啊孩子(81 则)
第二辑 小纸条(290 则)
第三辑 破句(22 则)
第四辑 我习得了大海的第二套拳法(39 则)
第五辑 我的教育乡愁(45 篇)
第六辑 童年(3 篇)
后 记 建设自己的书房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该书是作者十几年教育人文写作的一次自我确认。该书分为六辑:“孩子啊孩子”、“小纸条”、“破句”、“我习得了大海的第二套拳法”、“我的教育乡愁”、“童年”。从这些富含人性惊喜感和诗性好奇心的文字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独特的、贴近根部的理解,以及他对生活、艺术、阅读、诗歌与爱的绵绵幽思。
林茶居
作为一个诗人, 林茶居已有二十多年的写作史。如果说,阅读使他明白自己在这个天地间的位置和分量的话, 那么, 写作就是他对自己的重新打开和建设。
2000 年出版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后, 他拓展了写作边界, 除诗歌、诗论、散文、文化批评外,开始涉足教育及教育人文领域。《大地总有孩子跑过》就是他十几年教育人文写作的一次“自我确认”。
他深怀浓浓的教育乡愁, 向往“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 的教育图景。在他看来, 大地, 孩子,跑……所有这些, 都是美好世界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月刊》主编。曾于乡村学校、教育机关做事多年。福建东山岛人。
如果我爱两朵花, 其中必有百合
如果我爱两朵花, 其中必有百合
在夜色里展开的星光, 安静如初夏
如风雨中邂逅的一阵害羞
如果我带着两本书, 其中必有《百合颂》
我是其中的上卷, 上卷中的动词
并非为了茂盛、澎湃, 而是为了体贴你的优雅
山高水长, 山领会了水。那个倒影
就是拥抱史的倒影。在落叶的深处
你可以看见我童年的书房、课桌、小纸条
书在阅读那里, 草在大地那里
或许你不知道, 是什么样的眼神作用了
你的高洁, 是哪些传说肯定了你的乡土
而我必须走南闯北, 必须回答山谷的提问
这些年, 有一个比一个强大的虚构
这些路, 有一村比一村开阔的惊奇
诗写到哪里都是好的, 只要有你
———百合, 百合, 我爱的母校
不管如何勤勉, 我都无法满分、毕业
精彩节摘2:
多嘴诗之一
把这个月写完, 我将作为小说家
住进平房。做早餐, 养宠物, 挖手心里的血
读20 世纪80 年代的传记
以及剑桥世界史
整理童年, 爱情, 与你一起走过的街巷
想那些繁荣昌盛的夜色, 那些“克制不住的开阔与蔚蓝”
进一步用家乡话赞美你的文科
像《国际歌》, 起来, 饥寒交迫的世界观
曲高和寡, 慢慢茁壮
避免发表比较平均的看法
年终岁末, 泡泡功夫茶, 水越来越淡———
水以婚后的方式浇灌了肉身通向幸福的枝条
(2007 年12 月1 日下午)
精彩节摘3:
“先做人, 后作文”
“先做人, 后作文。” 这大概是当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那么多伟大的诗人、作家,却同时是吸毒者、同性恋、嫖妓狂、恋童癖。“坏人” 的品性并没有破坏他们的审美气度, 更没有妨碍他们的优秀作品的创生。那么,问题只能是出现在这个“做人” 的标准及指向上。如果从“道德的人” 来理解的话, “先做人, 后作文” 肯定是无法成立的。显然的,这里的“人” 应该是“思想的人”、“情感的人”、“心灵的人”、“精神的人”、“审美的人” ……回到语文教育的语境中,如果我们仅仅从道德立场出发来践行“先做人, 后作文” 的教育, 那么, 学生的出格思想、另类看法、颓废情感必然受到钳制,甚至中性的立场也是不被允许的, 终只能导致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发展的破坏, 对学生整个心灵生态的破坏。
同样的理由, “做人教育” 不能窄化为“做有道德的人的教育”。
精彩节摘4: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
大地上的孩子, 她们参与了这个世界初的苏醒。她们是这个人世间的好奇和惊喜。她们随着四月的风拂过山谷,群峰奔走相告, 一阵阵发出生命相依般的共鸣。
我们中的很多人, 也许听不见这样的声音, 或者是,这样的声音会使他不适、茫然———他习惯的是那种有确定意思并对应于某物的声音。而我们的教育, 也往往只作用于此岸的建筑物,只在可以精确描述的地方产生意义,而失去了对远方、对高处、对低语、对内心的敏感和观照的能力。
当人的成长在教育中被窄化为知识的增长的时候,人便可能被从情感、情性、情志、情趣的土壤中连根拔起。此时, 纵使设备再精良、手法再先进、技巧再娴熟,教育充其量也不过是小丑的舞蹈。在这个小品当道的时代, 这“小丑的舞蹈” 对大众的情绪和喜好具有一种决定性的力量———一不小心,你就可能成为小品的一部分, 一个场景, 或一句台词。
或许, 我们无法说清楚, 何为真正有益于人幸福、完整地成长的教育,但至少, 我们必须懂得去辨识,那些损坏人性、忽视尊严、贬低浪漫、嘲笑真诚、抑制想象的无意之举, 并像对待可怕的坏习惯那样, 努力去改变、克服。
在这个教育的大地上, 只要有绿意萌生, 你都要心怀期待: 又有孩子,即将跑过……
(2010 年4 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