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04.8 5.3折 ¥ 19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陈兴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91307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9254906
上书时间2024-12-23
《刑法研究》共13卷,收录了陈兴良教授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刑法总论是关于犯罪论和刑罚论的理论叙述。犯罪概念论和犯罪构成论是犯罪论的基本内容,刑罚论是关于刑罚概念和刑罚制度的理论叙述。本卷为刑法总论Ⅱ,内容包括构成要件、违法性两个部分,体现了陈兴良教授犯罪论的基本学术观点。
陈兴良,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判例刑法学。学术成果: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兴良刑法学”共计31卷;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兴良作品集”共计10册。合著8部;合译3部;主编著作57部;主编《刑事法评论》40卷;主编《刑事法判解》23卷。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
三、构成要件 (续) 1
构成要件论:从贝林到特拉伊宁 2
论身份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 24
“无行为则无犯罪”———为一条刑法格言辩护 33
论客观危害中的行为事实 49
刑法行为论的体系性构造 62
他行为能力问题研究 97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123
犯罪不作为研究 158
论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 171
作为义务:从形式的义务论到实质的义务论 189
不作为犯论的生成 208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236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248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284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316
目的犯的法理探究 342
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 356
四、违法性 384
违法性的中国语境 385
违法性论的重塑———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412
正当化事由研究 445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
———从正当行为切入的学术史考察 463
正当防卫制度的变迁: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
———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 504
正当防卫的司法偏差及其纠正 529
正当防卫:指导性案例以及研析 560
论无过当之防卫 580
无过当之防卫:以指导性案例为线索的分析 589
《刑法研究》共13卷,收录了陈兴良教授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刑法总论是关于犯罪论和刑罚论的理论叙述。犯罪概念论和犯罪构成论是犯罪论的基本内容,刑罚论是关于刑罚概念和刑罚制度的理论叙述。本卷为刑法总论Ⅱ,内容包括构成要件、违法性两个部分,体现了陈兴良教授犯罪论的基本学术观点。
陈兴良,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判例刑法学。学术成果: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兴良刑法学”共计31卷;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兴良作品集”共计10册。合著8部;合译3部;主编著作57部;主编《刑事法评论》40卷;主编《刑事法判解》23卷。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
《刑法研究》序言
《刑法研究》文集是我于201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陈兴良刑法学”系列丛书的续编。《刑法研究》文集分为13卷,全部收录了我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期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可以说,《刑法研究》是我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
我的论文发表始于1984年,其中篇论文是发表在《法学杂志》1984年第1期的《论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正犯》。此后,写作成为我的科研活动的主要途径,论文成为我的学术成果的基本载体。在我出版的专著中,只有个别专著是从一开始就确定按照专著的形式进行写作的,其他专著都脱胎于论文。换言之,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创作专著的计划。只是在论文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按照专著的格式和体例进行创作。从初发表5000字左右较短的论文,到后来发表数万字较长的论文;从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到后来发表随笔等其他类型的作品,经历了一个逐渐的演变过程。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从少到多,逐年增加。例如1984年只发表论文2篇,而2010年发表论文14篇,目前每年发表论文稳定在5篇左右。在长达35年写作生涯中,共计发表论文400余篇。此前,我分别出版了4部论文集,共计350余万字。这4部论文集就是:(1)《当代中国刑刑法研究(第四卷)Ⅱ法新理念》;(2)《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3)《当代中国刑法新境遇》;(4)《当代中国刑法新径路》。在这4部论文集中,《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收入1984年至1994年之间发表的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收入1995年至1997年之间发表的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当代中国刑法新境遇》收入1998年至2001年之间发表的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当代中国刑法新径路》收入2002年至2005年之间发表的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上4部论文集具有编年史的性质,将某个期间的论文全部编入文集,全方位地呈现了我的学术成果。从2005年至今(2019年)的论文则没有再编辑出版,而是出版了专题论文集、自选论文集和代表作论文集。例如《刑法理念导读》(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第2版)、《死刑备忘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罪刑法定主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走向哲学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版)、《走向规范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版)、《走向教义的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刑法学的编年史:我的法学研究之路》(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等。这次编辑的《刑法研究》是在接续前述4部论文集的基础上,将2006年至2020年之间我所发表的论文全部编入,共计13卷。鉴于从1984年到2020年的时间跨度,本次编辑的《刑法研究》,按照刑法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对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进行统一排列,而不是延续前述4部论文集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对论文进行编排。这种按照刑法学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的方法,可以完整地展现我在刑法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成果,因而得以更为直观地呈现论文的逻辑关系。同时,在同一主题上,对不同时期的论文按照发表顺序进行排列,既照顾了时间的延续关系,还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对某些学术论题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深度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说,《刑法研究》是我的刑法学术地图,因而具有不同于著作系列作品的特殊蕴涵。
论文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载体,而且论文随写随发表,体现作者的一得之见或者一时之见。相对于需要较深的学术积累和较长的写作时间的专著来说,论文写作还是较为容易的。因此,论文写作在我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论文受到其篇幅的限制,只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因此,就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而言,论文是更侧重于深度而非广度。一般来说,论文是就本学科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将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的一种学术文体。正是每年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推进了学科理论的演进和学术观点的深化。就此而言,论文的学术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论文并不是单纯写作的产物,而是对某个问题深入研究的结果,是科研成果的呈现。因此,只有经过研究以后,形成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才能进入写作阶段。如果完全没有研究,则所谓写作只能是“无米之炊”,而所谓论文也只能是“无病呻吟”。因此,论文写作的前提是对学科领域的知识把握和观点创新。
论文主题可能只涉及某个学科领域,但真正写好论文需要对学科的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控。论文写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