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83.6 6.1折 ¥ 138 全新
仅1件
作者殷国明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14123
出版时间2023-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138元
货号14097181
上书时间2024-12-23
殷国明1956年生人,祖籍江苏武进殷家且,出生于新疆伊宁。先受教于陆维天先生,后师从钱谷融先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学跨南北,道求西东,是个有趣的人。
上编文学面面观一一读书与读人
之一阅读《论“文学是人学”》:关于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
之二二读《论“文学是人学”》:关于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
之三三读《论“文学是人学”》: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
之四阅读《道德经》:追寻“万物之母”
之五阅读《中山狼传》:对于中国文化中“狼”的命运之思考.........17
之六阅读《文心雕龙》:关于体系的魅力..
之七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豪放梦中叹
之八阅读《红楼梦》:“做人”的奥秘
之九再读《红楼梦》:薛宝钗的“藏欲”
之十三读《红楼梦》:凤姐的“伺候好老太太”
之十一四读《红楼梦》:刘姥姥的“投其所好”
之十二五读《红楼梦》:俏平儿的“抽头退步”
之十三六读《红楼梦》:鸳鸯直面近忧远虑
之十四七读《红楼梦》:薛姨妈的老谋深算
之十五八读《红楼梦》:贾母的悲剧
之十六九读《红楼梦》:晴雯的性情绝唱
之十七十读《红楼梦》:林黛玉的孤标至情
之十八十一读《红楼梦》:贾宝玉的痴爱真情
之十九阅读《呐喊》:关于“人的主题”
之二十再读《呐喊》: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之二十一阅读《孤独者》:冲出孤独的嗥叫
之二十二阅读《在寒风里》:寻找精神家园的旅途
之二十三阅读《子夜》:理性是一把双刃剑
之二十四再读《子夜》:茅盾笔下的“英雄梦”
之二十五阅读《家》:一个丰富而又沉重的话题
之二十六再读《家》:巴金的矛盾决裂
之二十七阅读《琉璃瓦》:人性“冷”的来源
之二十八阅读《倾城之恋》:颠覆爱情神话
之二十九阅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她为什么一脚踢开凌吉士
之三十阅读《旁观者》:钟鸣与狼
之三十一阅读《围城》:“围城”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之三十二阅读《骆驼祥子》:有了自己的车又会怎样?
之三十三阅读《白夜》:贾平凹的新景旧梦.
之三十四阅读《文学身体学》:“肉体狂喜”的背后
之三十五阅读《本朝流水》:重构和解构的双重可能性
之三十六阅读《晨窗剪霞》:理论与生命之花的齐开并放
之三十七阅读《人兽》:解析人性中的野性
之三十八阅读《撒旦起舞》:人性绝望的隐喻
之三十九阅读《圣颅》:妥协也是一种进取
之四十阅读《铁皮鼓》:关于罪孽与审判
之四十一再读《铁皮鼓》:关于天堂与地狱的书写
之四十二阅读《威尼斯商人》:“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
之九十七痞子人生.....
之九十八唐式人生
之九十九权势人生...........
之一百疏放人生..........
之一阅读《论“文学是人学”》:关于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
40 多年前,钱谷融先生发表了《论“文学是人学”》长篇论文,但是遭到了有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批判。尽管如此,这篇文章所播下的“人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种子,经过长时间的考验,终于还是成为我们建造现代文艺学的基石。
回顾百年来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人道主义精神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整个思想文化转换的基本点,是现代“人学”的灵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是一个世纪现象,它和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意识的生成发展血肉相连、共担荣辱,经历了独特的历程。正如钱谷融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中国的现代文学就是从以人道主义为核心观念的文学创作与理论发端的,它既强调对人的普遍关心和爱心,也强调人本身的个性意识;它既是一种理论观点,也是一种文学精神。显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道主义本身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从20世纪初以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到80年代后人权观念的觉醒,始终表现出其现代性和世界性的美学特征。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以“人的发现”为起点的。从鲁迅早年提出的“立人”思想到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从陈独秀的“平民文学”到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都围绕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做文章,所以胡适把五四新文学运动称为中国的“Renaissance”(文艺复兴),也有同样意思。不过,这时期的人道主义主要是以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为中心的。例如鲁迅所说的“排众数,任个人”,就表达了当时的一种时代情绪。郁达夫由此认为,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就是“个人的发现”,这个“个人”就是一种独立的、不依附君主家族的现代人。所以朱自清先生总结说,五四时期周作人等人提们的人道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至于这种人道主义的历史作用和美学内涵,李今在其《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一-书中有过深人探讨,其中一些论述令人信服。书中指出:“在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流行的褒义词,而且还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到政治、伦理、道德以及文学各个领域。它不仅唤起了‘人’的自觉,尤其是后者,作为与中国文化完全异质的一种意识,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一五四文学之‘新’,之永恒存在的特殊价值。它也是个人主义这种普泛的社会哲学思潮转化为文学形态的一个过渡的“中介’。正是围绕着‘自我’的发现,五四文学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方式、人物形象的范式、情感类型等总体精神倾向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可以说,它是代表五四文学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抽掉了它,五四文学的特质和异彩就将不复存在。”①
五四高潮过后,个人主义在中国遭遇的命运是值得人思考的。就连鲁迅日后也感到了某种困惑,觉得自己经常处于“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矛盾冲突之中。文学处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差异和矛盾之中,作家的选择也难以两全。尤其是政治功利主义的迅速介人和蔓延,人道主义与文学的结缘,原来就是一种“无用”的精神资源,不可能立刻给人们生存处境的改变带来实效,况且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因此很容易构成与传统的群体意识的冲突。这种情形自然也影响了对人道主义的完整把握和理解。实际上,个人主义在文学中受到阻截不是一种单纯的现象,它是学术艺术独立意识渐入绝境的历史兆象。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1927年王国维的跳湖自尽和1930年徐志摩诗歌创作的穷途末路,自由与美从此成了隐人密云重围中的月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道主义发生了新的转换,从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转向了对人性的探讨。1920年代末,梁实秋提出以“人性”为文学标准,而这种人性并非个人主义的,而是人类“一向所共有,无分古今,无……
本书是一部文章合集,名为《文学与人生》,上编讲文学,下编讲人生。上编为“文学百读”,是一百篇阅读札记,阅读对象有文论、经典、文学名著、作家、哲学家,既有对书的阅读感悟,也有对书中角色、著者本身的品评,同时有作者通过这些阅读产生的感悟。下编为“100种人生”,是一百篇关于人生的随笔,作者将人生分为百态,有潇洒者,有浪漫者,有豪放者,有风流者,有叛逆者,有雅致者,百种人生百种滋味,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深厚的体验和感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