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6.7 7.6折 ¥ 4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朱友胜 主编 徐建春,张俊苗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83334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227130
上书时间2024-12-23
我国包装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目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跻身于世界包装大国的行列,而且年生产总值(2010~2014年五年之间)平均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据国家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仅纸质包装工业总产值已达2919.05亿元,到2020年底我国纸质包装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3500亿元大关。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与近代环境问题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环境、资源和能源危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发展规划中心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并开始在全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创新、丰富与发展,获得了很大进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战略,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的新文明。清洁生产带来全球发展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工业革命。1993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确定国家可持续发展优先项目中,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和推行清洁生产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重大行动计划。1993年,世界银行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推进中国清洁生产子项目”在中国实施。从此,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由“末端治理”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了过去“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环境保护事业开始了历史新篇章。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清洁生产工作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包装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重视一直不足。普遍的概念一直认为清洁生产只是针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近年来包装行业部分企业开始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受益颇深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关于清洁生产的学习和理解不够。本教材的编写本意就是从学生开始,全面提出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概念,同时期望能够使包装行业的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对清洁生产的认识提高起到指导作用。
本书是在包装行业和清洁生产领域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特别邀请了4家具有代表性的包装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本书的编写。
全书共分七个单元,由朱友胜任主编,徐建春、张俊苗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单元由刘连丽、杨成诚编写,第二单元由邹娟、张明贵编写,第三单元由汪海燕、张俊苗编写,第四单元由唐勇、张俊苗、朱友胜编写,第五单元由徐建春、彭启源编写,第六和第七单元由朱友胜、刘激杨编写,附录1清洁生产审核综合练习由朱友胜编写。全书由朱友胜、徐建春统稿。特别感谢四川郎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发(四川)印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汇利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宽窄印务有限公司、四川泸州益和包装有限公司对本教材编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0年6月
本书从包装行业发展问题出发,介绍了围绕绿色包装这个主题,清洁生产的产生,清洁生产的概念、目标和主要内容,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程序和包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及评价,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等重要实用知识;并详细阐述了绿色包装LCA评价体系等内容,针对包装行业存在的实际环境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具有包装行业实用意义。
本书适合高职院校包装、造纸、印刷、包装材料及环境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生,包装企业、研究机构和相关技术工作者使用。
本书从包装行业发展问题出发,介绍了围绕绿色包装这个主题,清洁生产的产生,清洁生产的概念、目标和主要内容,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程序和包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及评价,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等重要实用知识;并详细阐述了绿色包装LCA评价体系等内容,针对包装行业存在的实际环境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具有包装行业实用意义。
本书适合高职院校包装、造纸、印刷、包装材料及环境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生,包装企业、研究机构和相关技术工作者使用。
朱友胜,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一、工程设计:1990年-1992年主持承担并完成云南省昭通地区4个造纸工厂的初步和施工设计和生产调试任务,1996-1998年完成国家林业部四川省重点建设造纸工程项目《四川五指山纸业有限公司》的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
二、教学工作:从教三十四年来,完成造纸专业、包装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共18门理论和实践课程,每年教学课时达到300学时以上。先后培养青年教师多人,从教学备课、课堂讲授、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并成为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形成了教学和科研的团队,共同完成科研课题3项,团队养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工作习惯,团队梯队的完美组合使每一位教师学有所长,教有所向,分工合作、共同进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位青年教师除已成为教学骨干,也成为学科科研新星,先后获得各级科研基金资助,取得了显著成效。
单元 认识绿色包装 1
节 包装与绿色包装概述 2
一、包装与包装行业发展现状 4
二、绿色包装的定义和内涵 14
三、环境标志包装 17
第二节 绿色包装评价及实现 24
一、绿色包装要求及评价 26
二、绿色包装实现 30
第二单元 绿色包装生命周期评价 37
节 认识生命周期评价 38
一、生命周期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38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与特征 40
三、生命周期评价的意义 41
四、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原则 42
五、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42
六、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43
第二节 生命周期评价目标与范围确定 45
一、目标 46
二、范围 47
第三节 LCA清单分析 50
一、清单分析概述 51
二、清单分析方法过程 53
第四节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及报告 60
一、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61
二、 生命周期解释与报告 66
第三单元 绿色包装清洁生产基础 71
节 清洁生产概述 72
一、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内容 73
二、 国内外清洁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80
第二节 包装与清洁生产 85
一、包装与清洁生产 86
二、我国包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 89
第四单元 绿色包装清洁生产技术 99
节 典型包装行业污染分析 100
一、概述 101
二、显影液 102
三、润版液 103
四、洗车水 104
五、黏合剂 105
六、固体废物 108
七、挥发性有机物(VOCs) 109
第二节 包装行业清洁生产技术 110
一、包装设备的清洁生产技术 110
二、绿色包装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113
三、绿色包装回收处理技术 115
第三节 典型包装产品清洁生产技术 119
一、纸包装清洁生产技术 120
二、塑料包装清洁生产技术 120
三、金属包装清洁生产技术 122
四、玻璃包装清洁生产技术 125
第五单元 绿色包装清洁生产审核 128
节 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129
一、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和目标 130
二、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 131
三、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133
第二节 清洁生产审核的具体内容 135
一、筹划和组织(审核准备) 136
二、预评估(预审核) 142
三、评估(审核) 148
四、实施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156
五、实施方案的确定(可行性分析) 160
六、方案实施 164
七、持续清洁生产 167
第六单元 快速清洁生产审核 170
一、快速清洁生产审核的意义 171
二、快速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与方法 171
三、快速清洁生产审核的适用范围 177
四、完成快速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要求 177
五、结论 177
六、清洁生产快速审核报告要求 178
第七单元 纸质包装行业绿色发展及清洁生产审核案例 180
节 纸质包装行业绿色化发展 181
一、纸质包装定义和产品分类 182
二、纸质包装产品特点 182
三、我国纸质包装产业发展的特点 183
四、我国纸质包装存在的问题 184
五、纸质包装产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184
六、纸质包装行业机遇与挑战 184
第二节 纸质包装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 187
一、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前期准备 187
二、筹划与组织 188
三、预评估 191
四、评估 197
五、方案的产生与筛选 200
六、可行性分析 205
七、方案实施 208
八、持续清洁生产 211
九、清洁生产审核案例总结 212
附录1 清洁生产审核综合练习 214
附录2 清洁生产重要法律法规 226
参考文献 227
本书从包装行业发展问题出发,介绍了围绕绿色包装这个主题,清洁生产的产生,清洁生产的概念、目标和主要内容,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程序和包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及评价,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等重要实用知识;并详细阐述了绿色包装LCA评价体系等内容,针对包装行业存在的实际环境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具有包装行业实用意义。
本书适合高职院校包装、造纸、印刷、包装材料及环境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生,包装企业、研究机构和相关技术工作者使用。
朱友胜,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一、工程设计:1990年-1992年主持承担并完成云南省昭通地区4个造纸工厂的初步和施工设计和生产调试任务,1996-1998年完成国家林业部四川省重点建设造纸工程项目《四川五指山纸业有限公司》的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
二、教学工作:从教三十四年来,完成造纸专业、包装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共18门理论和实践课程,每年教学课时达到300学时以上。先后培养青年教师多人,从教学备课、课堂讲授、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并成为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形成了教学和科研的团队,共同完成科研课题3项,团队养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工作习惯,团队梯队的完美组合使每一位教师学有所长,教有所向,分工合作、共同进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位青年教师除已成为教学骨干,也成为学科科研新星,先后获得各级科研基金资助,取得了显著成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