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64.5 5.0折 ¥ 12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周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7101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212083
上书时间2024-12-23
序 一
我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招收的博士生大约 30 个,要数姓
周的多了,居然有六个。其中女生有四位,而且有趣的都是单名。她们
是:周静、周红(华东师大);周芍、周娟(暨南大学)。从省籍来说,要算
山东、湖南、江苏、河南的居多,其中山东的有赵春利、刘雪春、周红、王
宜广。这样一看,周红这两点都占着了。我相信,人跟人是有缘分的:有
缘分,千里来相会;没缘分,当面会错过。周红就属于比较有缘的了。当
年之所以录取她,不外乎这么几条理由:一是著名的山东大学毕业生,基
础扎实;二是山东女孩子,显得精明强干,头脑清楚;三是年龄偏小,可塑
性大;四是面试时回答比较讨巧,有灵性。坦率地说,我比较喜欢挑选聪
慧灵巧的学生,用上海话来形容,那就是“脑子灵光”!我一直觉得,要做
语法研究,必须有点儿天分,必须时时处处有新点子。应该说,周红基本
上达到了我的要求,但是,真正在学问上对周红有感觉,还是逐渐深化的,
可能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她是 2001 年入学的,是我在华东师大招收的第三批博士生,跟马清
华、刘雪春同届,他们两位硕士毕业后都工作多年,而且都是副教授了,
只有周红是地地道道“一介女书生”。周红考上博士生的时候,因为是直
接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中间没有去工作过,跟两位大哥、大姐一
比,显得特别年轻,甚至于显得稚嫩。年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过人
之处,给我深的印象:一是好问,百问不腻。二是好辩,不满意想不通
就跟你辩论,有时候还略显得有点儿“蛮”。看得出,人小志气大,特别有
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由于我在 2002 年 10 月调到暨南大学去了,周红她们这一届,尽管我
个人多次表态愿意带完送她们毕业,尽管学生们强烈要求跟随我学到毕
业,但是,学校断然拒绝了。实际上只带了他们一年多,尽管不是我的缘
故,但是我心里一直对他们这一届博士生抱有某种歉意。不过庆幸的是,我的老朋友、接任的刘大为教授很负责任,这才使这届博士生能够如期顺
利毕业。刘雪春去了北京语言大学,马清华回到温州师院(很快就调到南
京大学去了),而周红则如愿进入上海财经大学。
一方面华东师大不要我管还没毕业的博士生了,另一方面,我刚调到
暨南大学,担任 211 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千头万绪需要处理,而且马上就
招收了近十位新博士生,说实话也顾不上留在华东师大的旧学生了。晃晃
悠悠过去了两年,只知道周红他们非常努力。突然传来喜讯:她的博士论
文《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一举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第七届博士文库,
当年同时入选的还有她的师兄马清华的《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那可
是在全市打擂台打出来的呀!可谓双喜临门,我为之大喜,真所谓皇天不
负苦心人,辛勤的耕耘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20 世纪开头那些年,我比
较关注现代汉语的语义范畴及其句法表现,华东师大好几个博士的论文题
目都是跟这一选题有关的,比如周有斌的“选择范畴”、徐默凡的“工具范
畴”、刘雪春的“等同范畴”,等等,周红的选题也属于这一范围。马清华
能够入选,我倒是不惊讶,因为他早在 80 年代就已经在《中国语文》上发
表过论文了,功底深厚,早就预料他能一鸣惊人。对周红,我确实感到有
点儿意外。一个女孩子,几乎没踏出过校门,一路走来,顺顺当当,却也
平平淡淡,没有经历过风浪,也没有见过世面,也没有发过什么像样的论
文,竟然能够打败众多对手,脱颖而出,真是难得,不得不让人刮目相待。
不记得是 2009 还是 2010 年,我正巧到上海,周红专程邀请我去上海
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学,那里有两位教授,一位是黄锦章,80 年
代“现代语言学研究会”(俗称 XY)的老朋友;一位叫王永德,是我的同事
濮侃教授的研究生,因为听过我的课,我又参加过他的论文答辩,也算是
我的学生吧。接着就是我的两个博士生先后毕业都在那里工作:先到的是
刘焱,后去的就是周红。让我特别惊讶的是,学院的几位领导一见到我,
就纷纷又夸奖又感谢:感谢你培养了周红这么好的学生!我们非常满意。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真是有一种满满的暖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当老师
真好!
据我所知,这些年来,周红主要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她在“商务汉语”
以及“对外汉语写作”这两个方面,结合教学需求,做了大量的时间和钻
研,还出版了好几本教材,成绩斐然。除了《商务汉语》《 汉语写作》等教
材之外,她还出版了一部力作:《语篇知识建构与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这是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一个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一头抓住了语法学中的语篇知识,一头抓住了对外汉语教学
中的写作。并且获得上海市第 28 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同
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立身之本,非常关注汉语语法的本体研究,这些年
来发表了好多篇质量上乘的论文。特别是 2011 年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
金项目,更是“锦上添花”,“猛虎添翼”,在“动趋式”研究方面迈出了扎
实的一步,其代表作就是这部刚刚杀青的新著《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
研究》。
众所周知,汉语“动趋式”的语义结构相当精细、复杂而且多变,也
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题之一。所谓的趋向动词在补语位置上,实际上已
经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语义从具体的位移,一步一步虚化,有的甚至
变得非常抽象。比如“走上台阶”,大家都明白在往上移动;可是“合上了
书”“看上了她”“吃上了瘾”,补语都是“上”,情况却变得很微妙了。即使
汉语是母语的人,有时也说不出其中奥妙来,更何况是老外呢。其实,问
题复杂难解,正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神秘性。
该研究的特色就是从“动趋式”这一句法结构入手,紧紧抓住语
义分析,寻找形式验证,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模式来进行解释,并且进行了
语义双向选择分析,从而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
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
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
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
解释。
为可贵的是建立起“驱动—路径”图式,该图式由空间域隐喻扩展
至时间域和状态域,为趋向补语在认知域上从空间向时间、状态的隐喻映
射指明方向。这样,就得以全面定位不同趋向补语的方向坐标,并且根据
移动路径将趋向动词重新分类,分出“聚焦终点型(到 / 上 / 来 / 进 / 回)”、
“聚焦经过点 终点型(过)”、“聚焦终点 起点型(下)”、“聚焦起点
终点型(出 / 去 / 起)”、“聚焦起点型(开)”等五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以认知域为主线,结合原型范畴特征多寡、主观性强弱、动词小类扩
展和句法位置变化等句法语义表现,通过共时拟构与历时验证,探讨动趋
式的语义泛化与虚化机制。
我觉得,该著作是近年来有关动趋结构研究好的一本书。其特色在
于:一、综合运用各种有用的理论与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某种理论。
这就使得其理论背景丰满而有效。其中主要是语义双向选择与验证的理论、认知语法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主观性理论、框架语义学理论。其比
较有价值的结论在于:
1. 指出空间义、时间义和状态义是动趋式的三大语义类别。
2. 指出移动路径“起点—过程—终点”则会影响语义的表达。
3. 其根源就在于动趋式的语义泛化与虚化过程主要体现为致使性逐
渐减弱以及主观性的不断增强。
4. 解释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必须从方向性特征入手,即
分析动词、形容词与趋向补语的搭配能力。
5. 提出“方向”可以是空间上的方向,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方向和状态
上的方向;“方向”可以是过程性方向,也可以是结果性方向。
6. 动趋式存在从强致使、弱致使到非致使的连续统,可通过三个层
次将移动路径分为空间路径、时间路径和状态路径,从而提出空间义、时
间义与状态义三分的意义体系。
7. 移动路径在形状变化、远近距离、移动方向、起止标点和移动视角
上具有形量、距量、向量、标量和参量等“五维量度”特征,依此可以进行
意义细分类。
这一研究无疑将推动现代汉语趋向结构的研究,对国际汉语教学中
有关难题的解答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然,该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主要是因为涉及面太宽,影响其语义的因素比较复杂,尽管分析细
腻,但是后的结论似乎不够简明,尤其是如果运用在教学上,显得有点
拖泥带水。我一直认为,真理总是应该比较简明的、清晰的。
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有关的研究还很多很多。我相信,周红她们赶
上了一个好时代,一定会做得比我们这一代更加出色。世界是你们的,也
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大家的。大家都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更要珍惜灿
烂的明天。我的中国梦,就是汉语将在 21 世纪走向世界,汉语研究也将
登上国际舞台。我期盼周红他们这一代人能够具备国际视野,拥有世界胸
怀,并且展现中国情怀。
邵敬敏
2018 年 4 月
序 二
手中的这份书稿,沉甸甸的竟有 40 余万字!其实书稿原先的字数还
要多,记不起是 2013 年底还是 2014 年初了,周红从英国访学归来后不久,
就带了一叠沉重的书稿来看我。我还开玩笑地说,一个社科项目 20 来万
字也就够了,这么长的篇幅将来的评审专家还有耐心看下去吗?会不会一
个不耐烦就把它给否了?她说她还是要修改压缩的。可几年过去了,眼看
她修改压缩花费的时间精力真投入了不少,书稿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结果却还是这沉甸甸的 40 余万字!不过平心而论,周红关于动趋式用
心之深涉及之广,造就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构架,没有这 40 万字确实还容纳
不下。只要沉浸书稿之中,就会发现这 40 万字扎扎实实、厚厚重重,一路
读下来只觉得处处是见解,字字有根据,融进了她多少心血。在如今人心
浮夸事急求成的年代里,能这样不计成本不避艰难地探求学术之真,更何
况正是在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以及家庭重担齐齐压在肩上的人生阶段,不容
易啊。
细读这部书稿,就会发现周红进行学术研究是有她自己的独特追求
的,从当年的博士论文开始就在有意识地尝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并
将它保持下去。尝试替她归纳一下,这条路径的特点就在于,对所研究的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不想支离地只涉及其中的某一些,而是雄心勃勃地将
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这就要从自己已经关注到的现象出发,尽可能
多地去发现同类现象,甚至那边缘的、要通过引申或是隐喻等途径才能进
入这个整体的现象。然后就不得不高屋建瓴,去为这一整体构建一个宏大
的理论框架,然后从中引出解释这些现象所必需的原则,分析这些现象离
不开的方法。
构建这样一个理论框架绝非易事,关键就在于这个框架解释力的包容
度和强度。看看周红的做法其实是很有创意的:先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
理论出发,提出了汉语动趋式的认知基础都源于一个驱动—路径图式,由
于动趋式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趋向补语上,为控制这些补语,她的做法是穷
尽性分析驱动—路径图式中的路径可能有的变化方式,提出了形状变化、
远近距离、移动方向、起止标点和移动视角的五维量度,从而让“每个趋
向补语每个意义都能找到相应的坐标”,力图做到系统而全面。当这个驱
动—路径图式带着五维量度概念化为一个致移情景时,就为驱动式提供了
一个语义结构和构成要素的全面描述,也为趋向动词确定了范围。
进一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这样一个句法语义框架与各种类型的动
趋式联系起来。周红的做法延续了她之前成功的尝试,方法是为这一致移
情景添加各种客观变量和主观变量,客观变量从移动路径的认知类型、作
用力传递方向等方面获得,而主观变量的设定,我觉得是这一节的一个亮
彩,有观察视角、扫描方式、图形与背景的顺序关系、归因,非常贴切地把
我们在使用动趋式时可能主观选择的认知方式都概括了出来,从这些变量
延伸下去,就充分显示出了动趋式在句法语义上的多样性。煌煌 40 万字
中见功力的,是作为本书稿主体部分的动趋式各种类型的具体分析,其
独到之处在于为动趋式找到了三条描写的路径:泛化与虚化、对称与不对
称以及方向性特征,从而将汉语动趋式蔚为壮观的类型悉数囊括其中而又
各自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读着这一部分我真是非常感动和感慨,每一
段每一节,字里行间你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孜孜不懈全力以赴而志在必得的
心志,一种唯恐一言不精全盘皆毁而如履薄冰的心态,为的是让每一种类
型都能描写细致入微、分析深刻有据、见解独特超拔,为此有些还加入了
历时的考察。要做到这样的程度简直是在拿生命做拼搏啊,难怪好几次遇
见周红,都见她心力交瘁的模样而不得不劝慰一番,也难怪这部书稿没有
40 万字就难以承载她的宏图大愿。
不过这样的研究范式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别人要进入她的思维宫
殿领略一番风光就并非易事了。因为从事学术研究当然是为了得到同行
的理解、认同和采纳,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影响力而推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
展。可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一项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与它自身的学术价值
却往往并不等价。学术成果能自立于世当然靠的是它自身的学术价值,但
是要让人们认识它理解它认同它就不得不考察一下它的传播力了。如果
谁有志于建立一门学术社会学,就一定会发现一种理论一部著作甚至一种
观点一篇论文能否产生与它的学术价值对等的学术影响,涉及的因素实在
是太复杂了,往往会让一些平庸粗浅的见解风行天下,也会让一种博大精
深的学说深囚冷宫。于是走偏道的聪明人就会趋风追势迎合一时需求,走正道的聪明人也会审时度势确定自己的方向,当然傻傻地执着于自己的理
念而甘守青灯黄卷的也大有人在。于是有人风起云涌有人默默耕耘,有人
风流云散有人叶茂根深。学术人大群体,真有这样一部学术社会学帮助我
们探秘每一位学术人走过的道路,倒是很有利于青年学者在选择课题以至
如何走上学术道路时的深思的。不过这只是学术传播力的一个方面,其实
就是如何把握住学术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然而一部呕心沥血的著作诞生,作者和他周围关爱这部著作的人总希
望它能产生的学术影响力和的社会效应。所以我想理想的是
有人对本书进行商榷而作者进行回应,或者作者主动运用本书的观点与研
究相同现象的论文商榷。
一本著作的出版意味着一段学术历程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对周红这
样于学术孜孜不倦奋力以求的学者来说更意味着新的学术进程正在开始。
我们期待新的进程中她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上会有更大的变革出现,会有
更具学术影响力的著作出现。
刘大为
2018 年 7 月
汉语“动趋式”的语义结构是相当精细、复杂而且多变,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题之一。所谓的趋向动词在补语位置上,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语义从具体的位移,一步一步虚化,有的甚至于变得非常抽象。
本书的蕞大的特色就是从“动趋式”这一句法结构入手,紧紧抓住语义分析,寻找形式验证,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模式来进行解释,并且进行了语义双向选择分析,从而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
周红,女,文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习得。
汉语“动趋式”的语义结构是相当精细、复杂而且多变,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题之一。所谓的趋向动词在补语位置上,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语义从具体的位移,一步一步虚化,有的甚至于变得非常抽象。
本书的蕞大的特色就是从“动趋式”这一句法结构入手,紧紧抓住语义分析,寻找形式验证,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模式来进行解释,并且进行了语义双向选择分析,从而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
周红,女,文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习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