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明史简述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2.6
4.3折
¥
52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吴晗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ISBN9787571604127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9772738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 吴晗,中国有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 他毕生致力于古代史研究,尤精于明史,发表的多篇文章均在中国史学界引起轰动,至今仍被后世学者奉为圭臬。 著作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明史简述》《历史的镜子》等。"
目录
前篇 明史简述
明朝历史的基本情况
明太祖的建国
明成祖迁都北京
北“虏”南倭问题
东林党之争
建州女真问题
几个问题
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后篇 明史杂论
胡惟庸党案考
一 《明史》所记之胡惟庸
二 云奇告变
三 如瑶藏主之贡舶
四 胡惟庸之罪状
五 明初之倭寇与中日交涉
六 胡惟庸党案之真相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一
二
三
四
明成祖生母考
一 明人的五种说法
二 燕王周王俱庶出
三 高皇后无子
四 碽妃为成祖生母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一 明太祖的折衷政策
二 定都南京
三 封建诸王
四 靖难
五 锦衣卫和东西厂
六 迁都北京
内容摘要
明朝历史的基本情况 明太祖的建国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国家的涵义。近几年来的学术讨论中,有人往往把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的涵义等同于历目前的国家的涵义,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权各个方面。由于政权性质的不同,国家可以分为好几类,有人民民主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等等。历目前国家的涵义就跟这不一样。简单地说:历目前的国家只能是某一个家族的政权,不能把它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家。曹操的儿子曹丕临死前写了一篇遗嘱,说:自古无不亡之国。这里所说的“国”是什么呢?就是指某个家族的政权,是指刘家的、赵家的、李家的或者朱家的政权。这些政权经常更替,一个灭亡了,另一个起来。所以曹丕说自古无不亡之国。但是一个政权灭亡了,当时的国家是不是也灭亡了呢?没有。譬如汉朝刘家的政权被推翻了,曹操的儿子做了皇帝,还是有三国,我们的历史并没有中断。曹家的政权被推翻了,司马氏做了皇帝,国家也没有灭亡。所以,历目前的所谓亡国,就是指某一个家族的政权被推翻,国家还是存在的,人民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明太祖建国,也是指他建立的朱家的政权。这个国跟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本质的不同,它只代表一个家族、一个集团的利益,而不代表整个民族的共同的利益。把这个涵义弄清楚,我们才可以讲下面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的政权依靠的是什么。 1.土地关系问题 要讲土地关系问题,不能不概括地讲讲当时的基本情况。 在14世纪中叶,大致是从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几乎遍及全国,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中南,到处都有农民战争发生。不单是有汉族农民参加,各地的少数民族也参加了,如东北的女真族(就是后来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参加了斗争的行列。时间之久前后达二十年。战争激烈的情况,在整个历目前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战争中,反对元朝的军事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支是红军。因为参加起义的人都在头上包一块红布作为标志,在当时政府的文书上称为“红军”,也有个别的叫作“红巾军”。这是反对元朝的主要力量。现在有些历史学家不大愿用“红军”这个名称,大都称为“红巾军”。大概有这样一个顾虑:怕把历目前的红军同我们党建立的红军等同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件事:大约二十年前,国民党政府的一个什么馆,要我写明史。书写好之后交给他们看,他们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很后说:你这上面写的“红军”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我说:不出版拉倒!(这本书现在没有出版)他们怕红军,不但怕今天的红军,也怕历目前元朝的红军,因此他们要我改掉。我不改,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这支起义军本来就是红军,不是白军。这不说明什么政治内容,而只是说他们头上包了一块红布而已。红军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东边活动;一部分在西边活动。具体说,东边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带,西边是指江汉流域(长江、汉水流域)。江汉地区的红军很多,包括“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反对元朝的另一支军事力量是非红军系统:在浙江有方国珍,在元末的反元斗争中,他起兵很早;在江苏有张士诚;在福建有陈友定。这几支军队都不属于红军系统。当时为什么能爆发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想在讲元朝历史的时候已提到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下面讲讲红军提出了些什么问题。 红军当中的一些,他们在反元斗争展开之后发布了一个宣言(当时叫檄文),里面有这么两句话:“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了,只留下这么两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红军反对元朝的统治,要推翻元朝的统治。这是一个有各族人民参加的阶级斗争。当时元朝的政治中心,一个在大都(北京),一个在上都。元朝政府经常派出很多官吏和军队到南方去搜刮物资,把这些物资运到北方去供少数人享受。元朝的皇帝在刚上台时,为了取得军事首领、部族酋长的支持,对他们大加赏赐,按照不同的地位给他们金、银、绸缎一类的物资。遇到政治上有困难时,为了获得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采取这种办法。每次赏赐的数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国家财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给了他们。这些物资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全国人民身上搜刮来的。几十年光景,造成了“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局面。这样的统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就起来斗争,改变这个局面,所以提出了这样鲜明的口号。 P3-6
主编推荐
"明成祖迁都北京 上一次讲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目前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都不可? 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尽管如此,元顺帝的军事力量,政治机构都还存在。因此,他经常派遣军队往南打,要收复失地。他认为这个地方是他的,他们已经统治了八九十年。而当时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为了抵抗蒙古的进攻,明太祖只好把他的许多儿子封在长城一线,作塞王。可是现在情况变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此外,原来封在热河的亲王叫宁王,宁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骑兵。明成祖南下争夺帝位之前,先到热河,见到宁王就绑票,把宁王部下的蒙古骑兵都带过来了。他利用这些蒙古骑兵作为自己的军事主力,向南进攻取得了胜利。从此之后,他就不放宁王回热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这样一来,在长城以北原来可以抵抗蒙古军进攻的力量便没有了。原来他自己在北京,现在自己到了南京,因而就削弱了明太祖时代防御蒙古军进攻的力量,防御线有了缺口,顶不住了。因此,他不能不自己跑到北京来指挥军队,部署防御战。因为他自己经常在北京,当然政府里的许多官员也都跟来北京,北京慢慢变成了政治中心。于是他开始修建北京,扩建北京城,大体上是根据元朝的都城来改建的。元朝时北京南边的城墙在哪里呢?在现在的东西长安街。明朝就更往南了,东西长安街以南这个地区是明朝发展起来的。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是元朝的北城,明朝往南缩了五里。明成祖营建北京是有个通盘安排的,他吸取了过去多少朝代的经验。所以街道很整齐,几条干线、支线把整个市区划成许多四四方方的小块。有比较完整的下水道系统,有许多中心建筑。从明成祖到北京以后,前后三十多年,重新把北京建成了。和这个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比较,北京是当时世界各国首都中建筑比较合理、有规划的、优选进的城市。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首都比得上它。有人问:北京还有外城,外城是什么时候建筑的?外城的修建比较晚,是在1550年蒙古军包围北京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卫首都才修建的。但是因为这个工程太大,只修好了南边这一部分,其他部分就没有修了。至于现在的故宫、天坛那些主要建筑,也都是在那个时代打下的基础。应该说明,现在的故宫并不是原来的故宫,认为明成祖修的宫殿一直原封未动地保留到现在是错误的。故宫曾经经过多次的扩建和改修。过去三大殿经常起火,烧掉了再修。起火原因很简单,就是太监放火。宫廷里有许多黑暗的事情,太监偷东西,偷到不可开交的时候,事情包不住了,就放火一烧了事。烧掉了再修,反正是老百姓出钱。明清两代宫廷里经常闹火灾就是这个道理。故宫的整个建筑面积有十七万平方米左右,光修故宫就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我们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面积是十七万四千多平方米,比整个故宫的有效面积还大。明朝修了二十年,我们只修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由于从明成祖一直到明英宗连续地营建北京,政治中心就由南京转到北京来了,北京成为国都了。"
精彩内容
以浅显有趣的叙事,揭开云山雾绕的历史表象,破解三百年大明兴衰之谜!
明太祖建国的艰辛,明成祖迁都的权衡,蒙古与倭寇的抗击,东林与阉党的斗争,建州女真从小部落到八旗铁骑,郑和船队的浩荡与无奈,新社会的萌芽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平实如水的通俗语言,为你一一揭秘明史的七大核心问题;千年君权与相权之争的终结,一个不敢尊奉生母的皇帝,“名士”外表下骄奢淫逸的仕宦阶层,靖难之役扭转大明历史进程……翔实丰富的史料考究,带你全面了解明史的整个基础脉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