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1.7 2.0折 59.8 全新

库存3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 E.M.福斯特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2496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939827

上书时间2024-12-23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001?/?开场白 041?/?故事 067?/?人物(上) 099?/?人物(下) 127?/?情节 161?/?幻想 195?/?预言 231?/?模式与节奏 263?/?结语 小说的未来 268?/?译后记 279?/??E. M. 福斯特年表 288?/?附录 

内容摘要
本书是福斯特在剑桥大学系列讲座组成的文学批评专著,译自1927年初版《小说面面观》。福斯特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分享其毕生的阅读经验和写作技巧,娓娓道来小说艺术创作的奥秘。作品中饱含轻巧独特的构思和闪光的智慧,是大众读者了解文学创作的推荐阅读之作,至今仍被公认为小说美学经典名著。市面上本书通常译名为《小说面面观》,在编辑策划的过程中,考虑到更简明扼地将本书的实用价值传递给读者,故将书名译为《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引导大众读者有技巧地阅读一本小说,获得理解力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价值观的指导等有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主编推荐
 E.M.福斯特获22次诺奖候选人提名、英国布莱克纪念奖、英绩 美国艺术文学院为作者设立E.M.福斯特奖 《纽约时报》力荐 全译本彩插导读版 作家榜经典名著《如何读一本小说》8大,您值得拥: 1、译自原版,原汁原味:译自英文原版底本,传神还原福斯特文学,插图完整典藏版。 2、新增插图,图文并茂:新增45幅插图,视觉感受,丰富阅读感受。 3、内外双封,颜值爆表:国内新锐插画师联手作家榜经典团队,量身定做内外精美封面。 4、新增注释,轻松好读:地名、人名、典故等背景加注,方便各年龄段读者无障碍阅读。 5、新增导读,讲透精髓:收录译者黎紫书精彩长文解读,带您轻松读懂小说的精髓! 6、收录,作者年表:带您快速了解福斯特的传奇一生,了解本书背后的精彩故事。 7、特选纸张,阅读舒适:80g金东太空梭纸,还原插画绚丽色彩,柔和不伤眼。 8、传世之作,书架常备:适合阅读、收!读经典名著,认准作家榜! 读经典名著,认准作家榜! 

精彩内容
 译后记:一个小说家,如果在讲堂 “要是能鼓起勇气,我接受邀请” 20世纪20年代初,福斯特次造访印度后回到伦敦,写了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并于1924年付梓。这部作品为福斯特赢得了盛名,除了获得那一年的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以外,在美国更是大受欢迎,销量远远盖过了英国,给福斯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印度之行》的,多少提升了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的地位。在书出版两年后,他受到剑桥三一学院的邀请,让他在1926年1927学年的“克拉克讲座”上担任讲席,一共做八次讲座,报酬为两百英镑。 这笔报酬在当时可谓十分丰厚,然而对于福斯特来说,真正诱人的或许还是这邀请本身所意味着的声望和殊荣。毕竟由剑桥三一学院主办的以探讨英国文学领域为主的克拉克讲座,在同类型的系列讲座中可是名声盛的。在过去,这讲座除了将莱斯利·斯蒂芬、艾德蒙·格斯,乃威廉·燕卜荪和瑞恰慈等当时的学者和评论家请来讲授他们的文学见解,还不时邀请人文领域的人物括历史学家、戏剧家,以及诗人担任讲席。而福斯特,要是他答应接受这项邀请,便会是克拉克讲座有史以来位站在讲坛上的小说家。 面对这一邀请,福斯特一方面兴奋不已,一方面却又犹豫不决。在给印度友人罗斯·马苏德写的信上他写道:“要是能鼓起勇气,我接受邀请。” “鼓起勇气”这说法,显示出福斯特虽为这一邀请心动不已,可心底却实在有所顾虑。要面对满堂听众大,也许真会让习惯于闭门写作的作家感到心怯,但福斯特的不安,想来还不仅仅只是因为如此。根据后来本书的一位编辑奥利·斯塔利布拉斯的揣测,福斯特是考虑到他这不啻要面对看得见的听众,背后还肯定会招致其他人的非难他一生中大部分时候都意识到“评论与创作状态之间的鸿沟”,对文学批评不甚看重,甚还对它持反对的态度。即便到了20世纪40年代,他在应邀到美国剑桥发表的演讲中,仍然自认反对批评,并且断言批评在人文学科中没有“等存在的理由”。他要是站在克拉克讲座的讲台上对文学大肆评论,可以想象文学界,尤其是他的小说家同侪,势必会指责他态度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他们在圆形房间里一起写作 正是这样一个从来不怎么把文学批评放在眼里的小说家,终接受了邀请,于1927年春天在剑桥人文剧院,以“小说面面观”为题,做了八场讲座,谈的是“乔叟以降某一或某些阶段的英国文学”,专讲长篇小说。那时候的福斯特其实已经不再写小说了,回头去看,大获的《印度之行》可算是他的“封笔”之作。为了给这次的讲座做准备,福斯特不得不开足马力硬啃名家(与非名家)作品,除了阅读塞缪尔·逊、笛福和斯特恩以外,连像美国作家诺曼·曼特森的《弗莱克的魔法》那样平庸的幻想类小说他也没放过。这段“备课”的日子对福斯特而言,显然十分不好过。他在一封给朋友的信里表达了这段时期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和忧虑: 我想我之所以活着,首要责任少是的公共责任是写出好书来。对此,我可不能说自己正在恪尽职守。我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别人的小说了,这是为了明年在剑桥的几个讲座做准备……眼下我正在硬啃《克拉丽莎·哈洛威》,不久前我才对付过了笛福和斯特恩,这两位的作品读来令我心旷神怡。这一切做起来其实挺愉快的,再说讲座的报酬也很丰厚。然而这跟创作却毫无关系,我觉得自己像个木偶,真实的生命已经被抽空了,而且我还一直在反复思忖恐怕以后还会一直这么琢磨下去大多数人年过四十以后不免都会变成这副德:小日子过得挺惬意,干什么都能自得其乐,还占住了一个空间(再也不肯挪动了)。可是呀,他们心底想要保留的那一点尊重却放在了错误的地方。 在这样自我怀疑又焦虑的状态中,再加上本身对文学批评的不信任,福斯特在克拉克讲座上多少有点剑走偏锋。他用诙谐的语言和幽默的方式陈述自己的见解,也毫不掩饰他在阅读上的好恶,一再将他欣赏的与不欣赏的作家并列谈论,以收“高下立判”之效,将司各特和梅瑞狄斯等作家贬了下去。有位乔治·瑞兰兹先生听过了几次讲座,他说: 摩根从不妄下断语也不空谈教条,他从不屈尊俯,亦不盛气凌人。重要的是,他说话虽从不提高声调,却也从不含糊。他的讲座正如他后来做的那些十分令让人难忘的电台节目是在面对“普通读者”,向他们娓娓道来。 八场讲座结束后,福斯特将讲稿和当初的一些准备材料交给出版社汇编成册,于同年出版。以今天的目光来看,这本书里的内容,由于福斯特本人决定保留讲座时“随的”和“如话家常”的语气,还真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位作家确实把讲堂上的听众都当作“普通读者”看待,以致有时候会蹦出一些略显轻佻的表现。这种活泼逗趣,将理论予以形象化的呈现方式,或许是这些讲座大获人心的原因之一。根据福斯特后来写给友人的信函,场讲座的听众反应热烈,超出他的预期;场则听众兴致勃勃;第三场时“讲座已经在剑桥儒博间广受欢迎”;及第七场,那是“一时”,终获得了“了不得的”,乃“盛名日隆使得我顾不上写信了”。 事实上,福斯特采取的这种毋宁有点率的策略,并非每个在场的听众都觉受用。在某些严肃而专业的读者,比如在从头到尾听完了八次讲座的F. R. 利维斯博士的眼中,福斯特的讲座惊人地暴露出“智识上的虚妄”。而他认为这些讲座之所以受到大量“意气相投的听众”的欢迎,并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皆因堂上的听众大多是“剑桥那些蠢教师的妻子以及她们的朋友”而非“剑桥儒博”尽管也有不少男教师出席讲座括利维斯那身学院的年迈导师,但在他看来,这也只能说学院的人都十分愚忠。 无论如何,福斯特非但在讲座上取得,他的讲座材料汇编成册后,更使利维斯感到痛心疾首,盖因这书出版后马上成了“公害”:“全英国女子学校的那些女教师,都抓住所谓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区别不放。” 福斯特为对小说中的“人物”层面阐述他的见解,提出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在当时,这个被赋予生动形象或曰被“漫画化”的理论,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即便时今日,这个说法还是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难想象当时的英国教师会对它趋之若鹜,直接把它用作教材。但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利维斯对福斯特的这番批评,人们算不为福斯特叫屈,恐怕还是要为他口中的“教师的妻子和她们的朋友”以及“女子学校的女教师”(全是女)抱不平的。对于这么一位明摆着思想偏颇的博士,人们也不免怀疑他这些评论的公正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