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69.3 4.1折 ¥ 16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李金发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8766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68元
货号29200285
上书时间2024-12-23
李金发:中国新诗史上的“盗火者”
——序《李金发诗全编》
陈厚诚
谢冕先生的《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一书,在论及李金发引进法国象征派诗的时候,对李金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更为突出的贡献,却是公开、勇敢地把西方情调和异域的艺术方式引进到刚刚自立的中国新诗中来。他是促进东西方诗风交流的积极参与者,他的工作与‘五四’前后那些向着西方的盗火者的业绩一起,被记载在中国新诗史上,不会也不该被遗忘”。
我完全赞同谢冕先生对李金发的评价,特别是赞同他将李金发与“五四”前后的那些“盗火者”相提并论。我甚至愿意更进一步,直接将李金发也称为“盗火者”,因为正是他从法兰西“盗”取了象征主义之“火”到中国,从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为什么在李金发有了“诗怪”“中国象征派诗开创者”等桂冠之后,还赞成给他加上“盗火者”的称号呢?这是因为盗火者为人间盗取生存所必需的东西,而他们的命运却常是悲剧性的。如果说“诗怪”显示的是诗人新奇怪丽的诗风,“象征派诗开创者”显示的是诗人在新诗史上的地位,那么“盗火者”这个称号则暗示了诗人颇带悲剧色彩的命运。
李金发确实是一位带悲剧色彩的“盗火者”。他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从南粤客家走到了欧洲艺术中心的巴黎,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风的熏陶,并以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和法国象征派三杰之一的魏尔伦为“名誉老师”,于1920年开始写诗。1921年秋入巴黎美术学院后,他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短短三四年间,便有了三本诗集的收获。1925年他的本诗集《微雨》在国内出版,将象征主义这匹“怪兽”从法兰西带进了中国,给平静的诗坛带来了“骚动”。
为什么会引起“骚动”?这是因为李金发那些表现了丑怪美而又朦胧晦涩的诗歌,对于当时的中国诗坛来说,完全是一种陌生而古怪的东西,与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五四”时期写实派、浪漫派的诗歌风格都大异其趣。面对这样的诗,读惯了表现美和善的诗歌、适应于直抒胸臆和如实描写艺术手法的当时的中国读者,几乎无不发出一声“怪”的惊呼,并引发长期的争论。
在20世纪20—40年代,这一争论虽称是毁誉参半,而实际上质疑、责难之声似有盖过赞誉、肯定意见之势。而到了50—70年代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像李金发这样的“颓废”诗人已不能成为读者自由阅读和研究者正常评论的对象。所以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李金发便消失于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出版社不出版他的诗集,刊物不发表研究他的文章,国内通行的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要么只字不提李金发,好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其人其诗似的;要么将李金发开创的象征诗派归入“新诗发展途中的一股逆流”,称其“所起的作用是反动的”,从而将其存在的价值一笔抹杀。这就导致30年间整整一代人几乎完全不知道李金发其人的存在。一个对自己国家的诗歌发展有贡献的诗人,遭际如此坎坷,这确实是够令人感慨的了。
好在历史是一位公正的书记官。凡为国家、民族文化的继往开来付出过心血与才智的人,历史终究不会让他在自己的画卷里永远成为空白或变为负面的存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作为中国象征派诗的开创者,李金发终于被人“记起”并成为“重新评价”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历史公正的一个生动体现。
检视几十年来质疑、批评李金发的大量文章,对李诗的责难主要是围绕着“晦涩难懂”“感伤颓废”和“文白夹杂”这三个问题来进行的。这三个问题,一个属于艺术方法,一个关乎诗歌内容,一个涉及诗歌语言。这三方面的表现,本来都属于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点,它们都是对新诗发展的贡献,但却长期被当作缺点和问题给予批判和否定。改革开放以后,学界的研究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对李诗进行重新评价,厘清了它们诗学上的含义,辨识了李金发诗歌的流派特征,从而让一个真实的李金发浮现于读者面前。
上面所说三个问题的解决,历时数十年,有好几代学者付出了心血,也折射了中国新诗发展的艰难历程,是不应被忘记的。在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迄今为完备的《李金发诗全编》的时候,笔者作为本书的编者之一,愿在此略述这三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以期让我们在接受这笔珍贵的诗歌遗产的同时,也能了解国人接受这笔遗产经历了怎样艰难曲折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普通读者阅读、欣赏这些“难懂”的诗歌,也有助于后起的学者在前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翻开李金发研究的新页,而避免不断重临起点,重复旧题。
首先看晦涩难懂问题。
“难懂”是诗坛对李金发诗歌早也为普遍的责难。有人责问他“为什么要做人家看不懂的东西”,“文学不是要取得读者同情的么?”苏雪林声称李诗“没有一首可以完全教人了解”,左翼诗人蒲风嘲讽李诗的“长处在使大众不能懂” ,大名鼎鼎的胡适甚至把这类让人“看不懂而必须注解的诗”斥之为“笨谜”。
而“难懂”是由“晦涩”引起的,所以“晦涩”就常与“难懂”一起受到责难,并引发了诗歌领域关于“明了”与“晦涩”的长期争论。
“晦涩”一词,本意是指诗、文等的隐晦、难懂,习惯上是当作贬义词来使用的。例如在“文学革命”初期,胡适提倡“明白清楚主义”,不但要求为文要“明白清楚”,而且作诗也要如此,否则就会被指责为“晦涩”“难懂”。但随着初期白话诗出现直白、浅露的缺陷,部分诗人意识到写诗与作文应有区别,而必须另辟蹊径。在这种情况下,李金发从法国引进象征派诗,别开生面地在他的创作中有意营造了一种晦涩难懂的诗风。那么此时的“晦涩”,就不再是贬义的了,而是与“明了”、与“明白清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艺术特色和美学倾向。孙玉石先生就曾指出,“新诗领域中‘明了’与‘晦涩’的讨论,实质是现代派诗歌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美学原则的分歧和论争”,这表明他是将“晦涩”当作诗歌的一种新的美学特征来看待的。
在诗歌领域,“晦涩”常与“朦胧”一词互通,甚至将“朦胧晦涩”合在一起,用来表示象征派诗含蓄、暗示、朦胧的艺术特点。孙玉石先生考证过,国外早就有人把象征派诗称为“朦胧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在其著名的《诗艺》一诗中就表示:诗应“绞死雄辩”,应“朦胧与大气一体”,而这种朦胧就宛如“面纱后面美丽的眼睛”,极富含而不露的美感;马拉美甚至宣称“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说明,这个诗派反对直接呈现对象和直抒胸臆式的抒情,而主张用象征、暗示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情绪、感悟等半遮半掩地隐藏起来,让读者一点一点地去猜。用一句中国成语来说,读这种诗就像“雾里看花”。花被雾笼罩着,当然不易看清,这就造成“难懂”的效应。而这种晦涩、朦胧、难懂,却正是象征派乃至西方现代诗所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因此,袁可嘉早就指出:“晦涩是现代西洋诗核心性质之一”,它的特点在“半透明或‘不透明’”,“我们不能把看不懂作为好的标准,但也不能以它为坏的证明”。具体到李金发,则有人肯定“晦涩是李金发带给20世纪中国诗坛的一份非常重要的礼物”,“晦涩、朦胧、难懂是李诗的一大特点,但难懂而又总有人爱读,这就极有意味,值得研究了”。
确实,李诗的“晦涩难懂”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在明确了“晦涩”一词含义的演变以后,为关键的是要探究李诗的“晦涩”究竟是怎样造成的,以及怎样读懂这些“晦涩”的诗的问题,解决如何透过诗人营造的那层“雾”去发现和欣赏那藏在雾中的“花”的问题。
而先关注这个问题的是朱自清先生。
1935年,朱自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撰写的《导言》中指出,李金发“讲究用比喻”,“但不将那些比喻放在明白的间架里”,“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著瞧。这就是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一年以后,朱自清又写了《新诗的进步》一文,说明“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而且将事物间一些联络的字句省掉,使这种诗初看“只觉得一盘散沙”,“但实在不是沙,是有机体”,要读懂这种诗,“得有相当的修养与训练”,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来”。这就阐明了李金发诗的特点,指出“藏起那串儿”的手法正是造成“晦涩”的效果,从而让许多读者“看不懂”李诗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指明了找“串儿”和“搭桥”这种读懂李诗的途径与方法。
朱自清在写了《新诗的进步》后,于同年(1936年)还写了《解诗》一文,按照他提出的解诗的方法,举两首新诗为例,示范如何对难懂的诗进行文本细读和赏析,开始了他对现代解诗学的倡导和实践。同时进行这种解诗实践的还有废名、袁可嘉、唐湜等学者和诗人。只可惜,这种实践一时还没轮到李金发身上。
到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即开始在朱自清初创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倡导现代解诗学,完善其理论内涵,建立起现代解诗学的公共原则。更重要的是,他还致力于将现代解诗学的理论、原则、方法运用于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与欣赏的实践。他从1979年开始在北大开设“新诗导读”课程来进行这项工作,此事一做就近20年。他在一次访谈中曾说:“我的工作就是通过选择一批现代新诗史上的‘朦胧诗’,具体讲授它们独特的表现方法,如何掌握进入这类诗的读法,了解它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和社会上的读者知道很多所谓‘不好懂’的文本其实还是可以读懂的,并且是很美的。”作为这一实践的批成果,他在199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一书,其中李金发的象征派诗就是解读的重点对象之一。而解读象征派诗这一部分的题解性《解诗小议》,所用的标题就是《穿起那串散乱的珠子》,表明他正是运用朱自清提示的方法,致力于寻找那根能将散乱的珠子穿起来的“串儿”。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孙玉石和他指导的学生在书中示范性地解读了李金发的《弃妇》《有感》等18首有代表性的诗作,用事实证明了李金发的象征派诗“是可以读懂的,并且是很美的”。
其实,孙玉石不仅在《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中进行了这种解诗实践,而且在他所著《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新诗十讲》等著作中,都十分注重对这类“朦胧诗”的文本解读。就李金发研究而言,孙玉石的特殊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将对李诗的象征派特色的总体把握推向了具体文本的细读阶段,将朱自清提出的“找串儿”“搭桥”等方法从理论层面转向了对李诗具体作品的解读实践,从而扎扎实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诗是可以读懂的,让认为李诗“难懂”的责难再也难开其口。所以,孙玉石指出:“众口一声简单认为现代派诗(笔者按:当然也包括李金发象征派诗在内)‘晦涩朦胧’、‘不好懂’而加以否定的时代,由于现代解诗学的出现便告结束了。”
孙玉石的这一判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翻开近几年的有关报纸、杂志、高校学报或上网查阅,会发现解读、赏析李金发具体诗作的文章越来越多,说明现代解诗学的倡导已见成效,李金发诗歌“难懂”的问题已经解决。今后在李诗阅读中,如果还会遇到“读不懂”的问题,那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者自己的训练不够。朱自清说过,要读懂李氏这种诗,是“得有相当的修养与训练”的。没有一定的训练,不仅会读不懂李金发,同样也会读不懂屈原的《离骚》,读不懂李商隐的“无题诗”,读不懂鲁迅的《野草》,那不能怪作者。另一种情况是,读者想要“雾里看花”,却如堕五里雾中,因为雾里根本就没有花。那就是诗本身有问题了。例如李金发的《晨间不定的想象》中有下面这样几行诗:
雾儿暂张,——
单调的朦胧,——
亲密的烦闷
售卖我们之remords去,
全不是文艺了。
《李金发诗全编》共约70万字,汇集了李金发自20世纪20年代从事创作以来的全部诗歌作品,其中包括《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异国情调·诗》《集外诗汇编》,附录则收录李金发搜集整理的578节民歌《岭东恋歌》及陈厚诚教授整理撰写的《李金发年谱简编》。同时,编者为本书添加大量注释,既有外文词汇的鉴别、勘误和翻译,也有流传与发展过程中李诗字词变化的考证与校正。除诗歌作品外,本书还收录了李金发各个时期的生活照,具有搜集齐全、校勘精细、注释确当、史料翔实等特点,堪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国现代翻译史、中西文学交流史等领域的*手资料。
作者简介
李金发(1900—1976),广东梅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雕塑家。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研习西方雕塑艺术,同时在波德莱尔、魏尔伦等象征派诗人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留学期间创作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这些诗集于1925—1927年陆续在中国出版,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风引入中国,引起了中国诗坛的“骚动”。其有“诗怪”之称,被公认为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创者,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以及新时期的“朦胧诗”创作都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1925年回国后,其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发展,30年代投入了“现代派”的行列,抗战时期成为一位“抗战诗人”。
李金发一生经历丰富,色彩斑斓。除诗歌领域的成就外,他还是现代雕塑艺术的拓荒者,《美育杂志》的创办者,创作了丰富的小说、散文作品,有不少文艺方面的论著和诗文译著。1951年他赴美定居,在辛苦经营养鸡场的同时,仍不忘笔耕,写了不少小说和散文作品,直到1976年12月在纽约病逝。
编者简介
陈厚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李金发回忆录》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李伟江(1936—2000),广东顺德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笔名李江、卫公等。主要研究鲁迅、创造社、“左联”、广东现代作家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主编或合编有《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创造社资料》《冯乃超文集》《冯乃超研究资料》等。遗著《鲁迅粤港时期史实考述》。
陈晓霞,文学硕士,宜宾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本、硕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陈厚诚、李益荪、张放等国内知名学者。除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还侧重于西方象征主义文学领域的探究。二十多年来,潜心专业,尊重学术,教书育人。
微 雨
导 言/003
弃 妇/004
给蜂鸣/006
琴的哀/009
小乡村/010
月 夜/011
给Jeanne/013
下 午/015
里昂车中/017
幻 想/019
诗人魏仑/021
景/023
心/027
题自写像/029
东方人/030
031/A Lowisky.
033/夜之歌
036/A mon ami de l -bas.
037/我的灵……
038/给 X
040/一段纪念
042/诗 人
044/死 者
046/超人的心
048/屈 原
049/卢森堡公园
051/巴黎之呓语
055/希望与怜悯
057/闻国铣在柏林
058/丑 行
059/丑
060/无底的深穴
063/门 徒
064/神秘地来了……
067/作 家
068/给圣经伯
069/呵……
给女人X/070
一二三至千百万/071
给 Charlotte/072
岩石之凹处的我/074
夜之歌/075
街头之青年工人/077
自 解/079
生 活/080
寒夜之幻觉/081
故 乡/083
戏 言/085
手 杖/086
悲/088
过去之情热/090
无 题/092
远 方/094
恸 哭/096
她/098
朕之秋/100
我背负了……/103
懊悔之谐和/105
生之疲乏/107
109/英雄之歌
111/柏林初雪
112/意识散漫的疑问
114/X 集
116/温柔四首
122/沉 寂
123/忆韩英
126/先是余颇醉心
128/上 帝
129/消 长
130/反慈悲
131/律
132/Elégie
134/给行人
137/放
139/故 乡
141/小 诗
145/Zulien与Hél êve
148/假如我死了
150/钟情你了
152/我做梦么
154/Tannhäuser的诗人
故 事/155
你还记得否……/157
憾/161
明/163
黄 昏/165
使 命/168
春 城/169
你可以裸体……/171
给Dati/173
十七夜/175
不 幸/177
短墙的……/178
“因为他是来惯了”/181
游Patsdam/184
Something.../187
幽 怨/189
过去与现在/190
Eucore à toi/193
我的……/195
夜 起/197
食客与凶年
203/“过秦楼”
205/X
207/完 全
208/Erika
210/我求静寂……
212/你当然晓得……
214/你在夜间……
216/诗人凝视……
221/我该羞愧……
224/呵,往昔多么妩媚……
226/忠 告
228/晨
230/歌唱呀……
232/在淡死的灰里……
233/少年的情爱
236/工愁之诗人
238/生
240/秋
242/人
246/春 思
心 愿/248
雪 下/250
日之始/25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