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1.5 4.4折 ¥ 95 全新
库存202件
作者侯李游美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64752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5元
货号12001815
上书时间2024-12-23
侯李游美,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中西方美学研究与艺术学研究。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省级贫困村简阳市三合镇“农民夜校”讲师团团长。曾挂职成都市政府新闻办政务新媒体“成都发布”副主编。
第一章 吹奏乐器的前世初探
第一节 陶埙的文化解析
第二节 陶埙的史料记载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陶埙的词源学解读
第四节 陶埙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二章 陶埙的生理学概述
第一节 陶埙指法
第二节 陶埙在当今时代的分类现状
第三节 世界各国埙类乐器
第三章 陶埙生存现状的文化学概观
第一节 陶埙与陶笛——对比中见本质
第二节 中国历代埙发展
第三节 国内陶埙名家档案及相关介绍
第四节 陶埙名家故事汇集
第五节 经典乐曲作品赏析
第四章 陶埙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传播意义认知
第二节 陶埙的艺术美
第三节 校企合作——陶埙文化传承的美育新亮点
第四节 陶埙的价值解读
第五节 陶埙非遗化保护
第六节 陶埙文化保护背后的困境
第五章 陶埙传承创新设计
第一节 陶埙的标准化探讨
第二节 陶埙外观创新设计
第三节 陶埙传播销售的开发研究
第四节 调研陶埙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结语
附录
附录1 制埙匠人——余永田
附录2 课题合作相关介绍
附录3 陶埙诗歌汇集
附录4 陶埙“三十问”
附录5 “七星埙”赏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吹奏乐器的前世初探
第一节陶埙的文化解析
《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①同时,这是最早记载关于情爱的诗歌,诗中讲述了大禹与涂山氏的爱情故事,语调与曲调之间相互联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男女之间的情感。《乐记·师乙篇》中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乐记·乐本篇》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感在心中荡漾,无法抒发,便只能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因此音乐是人类情感与语言的延伸展示,并来源于内心。近代作家闻一多先生用“音乐的萌芽”和“孕而未化的语言”来表述“歌之言也”④,音乐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述形式。音乐自原始社会产生,就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其传达的思想是其他艺术种类无法比拟的。这正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大序》)诗中大意为,说话不能表达内心含义的,便用唱歌来表达,唱歌不足以表达的,便用舞蹈来表达,诗歌精辟概括了歌唱起源的全过程。故很多人主张音乐或艺术起源于语言或语音之抑扬、起源于情爱、起源于模拟神奇或美的自然音响等,这些视角和推测都有着不能忽视的道理和依据。
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有一首相传为黄帝时期的歌谣,名叫《弹歌》,歌中用“断竹”“续竹”“飞土”“逐穴”等词记载了祖先原始的狩猎生活,这可以说是描绘我们祖先狩猎生活最早的歌曲。仅八个字不但记述了远古先民制作弓箭和狩猎的劳动过程,而且使我们看到了原始歌谣是怎样如实而形象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内容的。这首古歌中,劳作的节奏和语言的韵脚都很鲜明。格奥尔基·瓦连诺维奇·普列汉诺夫(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在他的艺术人类学中引用了许多原始部落的音乐,如非洲人在划桨时配合划桨动作唱歌,妇女一边劳作一边唱歌,挑夫也会一边走一边唱,卡斐尔妇女在磨麦子时也会随着手上的动作一边磨一边唱。同时他在《论艺术》一文中指出:“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节奏具有真正巨大的意义。”①正是由于劳作时人的情绪、动作、愿望等因素与唱出的曲调、歌词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因素,两者相互结合,这便能为原始音乐的曲调与素材方面的结合奠定基础,启迪人们把其中部分的劳动工具转化为乐器。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弹歌》,它表达了原始社会中的狩猎劳作生活,即将生长于土里的竹子砍下做成狩猎时的武器,再用武器追捕猎物。在狩猎的劳动过程中,那有律动感的砍竹声和紧拉弓弦又放箭后持久振动的弦鸣,以及捕获猎物后那欣喜若狂的阵阵欢呼、喧嚣和雀跃等,无不引发且催生着一种乐舞的原动。同时,远古时期巫术仪式盛行,祈求丰收的巫术仪式中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被中外学者认定是原始艺术的最高形式。我国古文献历来把诗歌、舞蹈、音乐视为一个结合体——乐,如《礼记·乐记》里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追溯古文献,记载乐舞内容的多为神话传说、神仙故事,远古时候的祖先远远没有认识到其自身的价值与创造性。由于“万物有灵”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崇拜自然力量,认为自然是无穷的,相信乐舞的力量能带领他们接触上……
本书立足于“陶埙文化传承与制作创新”的角度,研究陶埙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及其哲学内涵,特别是与中国文化起源的关系,为陶埙文化景象储存的中华文化符码,提供学理性阐释,把陶埙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象征所传承的文化气韵展示出来,从埙的文化内涵丰富中华雅文化,并提供理论支撑。梳理历史上陶埙自身的发展和中西方音乐中陶埙的表征,从艺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美学、文学等角度进行阐释与介绍,并从设计学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让陶埙在当代社会表现出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商品”等同质化境遇中,找到自身的文化边界,在陶埙制作工艺上对外观进行创新性设计。结合陶埙的当代身份建构,从文化身份认同视角对陶埙文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探讨与反思,恢复陶埙本身的个性化审美身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