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民国时期捐资兴学制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民国时期捐资兴学制度研究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2.9 2.0折 66 全新

库存100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冉春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335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6元

货号8973332

上书时间2024-12-23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冉春,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1997-200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先后获得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教育史与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末捐资兴学制度的酝酿与确立
第一节 清末捐资兴学制度的酝酿
第二节 清末捐资兴学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清末捐资兴学制度的成效

第二章 民国捐资兴学制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教育财政体制先天不足
第二节 教育经费频遭挤占挪用
第三节 长期内外战乱带来的直接损害
第四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破产

第三章 民国捐资兴学褒奖制度的演变与实施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

第四章 民国时期捐资兴学活动中的重要群体
第一节 商人捐资兴学
第二节 华侨捐资兴学
第三节 要员捐资兴学
第四节 女子捐资兴学
第五节 家族捐资兴学
第六节 庙产捐资兴学
第七节 其他捐资群体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教育捐税制度
第一节 制度演变
第二节 具体构成

第六章 民国捐资兴学制度的历史评析
第一节 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二节 促进学校数量的增长
第三节 制度体系的既有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民国时期捐资兴学制度研究》:  首先,应充分认识其捐资成效的矛盾两面性。对积极一面应给予肯定,它毕竟推动了某些地方教育事业的局部进步,奠定了部分教育机构长远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对社会各界的捐资兴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与引导作用。然而,这远不能改变全国教育经费短缺的普遍格局,更不能掩盖其中很多捐资者又正是损害教育事业者的客观事实。以最典型的马氏军阀为例,其对于局部地方的教育事业确实有所促进,但他们也榨取了更多地方的教育资源,破坏了教育公平。简而言之,马氏家族在教育领域只狭隘地注重临夏等少数地方,又以回民领袖的身份自居,凭借自身的政治权势和经济实力,通过回民教育促进会、云亭文教基金会等组织大力偏袒与扶持本族的学校教育,造成了甘宁青三省回民教育畸形繁荣的局面,也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还有,马氏军阀虽表面臣服于国民政府,实则处于半独立状态,各自操控所辖地域的财政大权,肆意搜刮攫取,捐资教育的区区所用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已。又如冯玉样所部割据陕西期间,捐出的兴学费用与其因军备挪用的教育经费相比,完全是杯水车薪。民国时期军政要员捐资事例最多的西北地区,整体教育事业始终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1927年10月,以冯玉祥为首的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部发出训令,亦被迫承认西北一带“平民暨义务教育极其颓废,各县城乡庠序寥若晨星,失学遍于童稚”(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9:1245)。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捐资兴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相关制度由清末开始创设,民国时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在教育经费严重匮乏的民国时期,捐资兴学可谓维系与发展教育事业的经济命脉。时至今日,仍是激励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的重要途径。  《民国时期捐资兴学制度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民国时期捐资兴学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制度演变、实施过程,深入探讨其历史成效与缺陷,力求为当今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经费的保障等方面提供历史借鉴,以利于更充分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民国时期捐资兴学制度研究》对教育史、经济史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适合对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体制改革等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媒体评论
评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