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冬前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7.3
4.3折
¥
39.8
全新
库存52件
作者马汝祥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21158
出版时间2013-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8250145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不避后悔才能到达无悔,正像不惧战争与疾病的威胁,心中才能照射进和平与健康的阳光。
田间劳作的艰辛,青涩爱情的困惑,学校生活的悲喜……如果你出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中国苏北农村,马汝祥的这本《冬前/乡愁乡韵系列》足以勾起你浓浓的年少回忆。
目录
高圩大树
小圩中学
翠莲心怨
好事坏事
数米而炊
世事如棋
渴望父爱
塘边垂钓
秋风送爽
新月斜阳
难舍书缘
树静风动
探望传宝
冤家聚头
工分会计
桂子飘香
碍事来事
二胡叔叔
开心过年
春江晚景
身不由己
心有灵犀
审时度势
悲喜开镰
芦荡惊魂
谁是队长
饭店蒙羞
突如其来
历尽贫寒
年关上访
吴煜助推
亦师亦友
转瞬十年
荣归故里
后记
内容摘要
高圩大树
高圩,又叫老圩,距离江堤一千米左右。千百年来,滔滔长江无数次决堤,补上,再决,再补上,再决。可是高圩向南面对着的江堤,东西几华里从未出现过决口。相传,圩子北边的古脊埂是其保护神,有着镇妖驱邪的魔力,江神经过也要绕道而行。据说古脊埂下有一条鳄鱼,五百年眨一下眼,一千年翻一下身。眨眼就是地震,翻身就要决堤,田毁人亡,就是因为古脊埂的魔力,这条鳄鱼才无法兴风作浪。从杭州西湖边上过来的高家第一代移民年轻时受高人指点,才选中这里扎根住下的。
大概从那时起,在江边围垦住人的村落,就叫做圩,又叫作圩子、圩塘。圩和围在此同音同义,叫围恐有被困之嫌,人们又将“圩”念作“鱼”,因为江边多水有鱼,鱼又和“余”谐音。古脊埂以北称作老岸沙土地区的人把圩田地区叫作鱼田地区。“圩”到底念“围”,还是“鱼”,从来也无人有兴趣来论是非曲直。有学者倒也考证过,苦于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耳相传没有定论。《新华字典》收录该字的时候,注音念“wéi”,依据可能是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演变成围垦成田的意思,但当地人依然是两音并用,不过书面用语念“围”,方言口语中还是讲“鱼”的多。
高圩号称江海平原第一大村。从高处远处看,圩子像一条大船,树竹成荫,是一艘绿色的巨舰。走在江堤上,整个圩子可以尽收眼底。呈船型结构的村落东西走向,东头是船头,西头是船尾,中间厚实稍向前凸起的部分当算是船舱的桅杆。船头高高昂起,船尾微翘。据说当年姜太公就是乘此大船斩杀妖孽助武王伐纣,实现天下太平的。又相传玉帝乘此大船来人间视察民情,为解救人间洪荒灾难,赐大船予大禹治水,这艘大船为人间留下了福祉。
高圩的村落是江海平原上典型的圩子风貌。两条宽有二十米左右的小河流经东西,把圩子自然分成前后三层,前后两条河都是隔一两百米到三四百米不等就筑有土坝或架上木板桥,以便交通。中间一层住的人家最多,辈分也高,是当初围垦时最先住进的,前后都有河,比较安全,称里沟;子孙多了要分开居住,一般是长子结婚生儿育女以后,搬到河南边住,称外沟;最北边一层称北沟,住家不多,是子孙特别多的人家,兄弟间通过抓阄住过去的,还有倒插门的女婿,以及祖上来得迟一点的外姓。
高圩以石姓为最多,其次为高姓,再次为朱姓。石姓人家对外就称圩子叫石家圩,但高家不服,认为高家最先来到这里,是开天辟地的始祖。据说明代有个高四先生统计过,石家人口虽多,但来源不一,有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方的,有少数是东北逃荒过来的女真人,还有的是蒙古人的后裔,杂七杂八统统姓石,其实应该姓“十”,即杂多的意思,没有正宗的祠堂便是明证。为村名的缘故,高石两家还曾大打出手。一打便见了分晓,石家人多势不众,同姓不同宗不齐心,械斗吃了亏,告到官府白白送了银子。后来,石姓一个长老联络大多数石姓人家,凑份子修建祠堂,反正都是本家了,确认凡是石姓都归宗同源,以此和高家相抗衡。到清朝乾隆年间,高家有个先生根据家谱考证,高家在宋元明清时代,都分别有人做过当朝宰相,共有十四人考过进士,三十二人考过举人,至于秀才,就等于干好了农活到县城取个读了几年书的证明,在高家门上没有什么好炫耀的。这位先生认为圩子可以叫宰相圩,或者叫进士圩还是举人圩,如果不能确定的话,就叫高家圩了。就在高家人十分得意的时候,石姓家的一位少爷考取了探花,给高家人一个闷雷般的打击。朱氏家族的人显得十分睿智,觉得高石两家争一个圩子的冠名纯属胡闹,认为种好田教育好后代,使家族人丁兴旺生活富庶才是真功夫,因而朱氏家族虽在功名上缺少冒尖的魁首,但大多属于生活富足的殷实人家。提到圩子名称,在清代朱氏家族里有位先生曾说他统计过,高家圩的几百户人家来自九省七十二县,姓氏有五十六个,不要再争圩子姓啥了,应该叫“杂家圩”,但这个名字又太难听,还是叫高家圩好。从此以后谁家也不再提起叫这家圩还是那家圩的事了,千百年来,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高家圩还是那个高家圩,人们抄近叫做高圩。
奇怪的是,石家千年等一回出了个探花,不到三年时间就夭折了。往后,高圩就再也没有出现一个有多大名堂的人来,人说是龙脉受到了破坏。据说在石探花取得功名后不久,圩子里来了游方仙人,蛊惑人心说,你们这个圩子里还要出贵人,风水好,改造一下,还要出状元,唉呀,天机不可泄露!乖乖,世代冤仇的石姓和高姓两家空前和睦了,竞相讨好仙人,联合起来向神仙讨教怎样改造风水。高石两家以及朱家张家李家薛家潘家杨家王家等全圩子的人家都凑份子敬奉神仙。
仙人吃足了酒肉饭菜,包扎好银子后,说这个圩子是一只大龙船,但缺桅杆难以扬帆大海,可以改造一下,在圩子中间开一条夹沟,沟河的两岸边上住上人家,就成了船桅,就可以腾飞远航。说者眉飞色舞,听者神摇心动。结果夹沟开了,可是风水破了,高圩人上了大当。瘟疫、火灾、水灾、盗贼接踵而来。传话的人说得神乎其神,说当时开沟的人挖到两米深时,看到涌出的不是清泉而是红血,挑破了龙脉,持锹的几个后生回家后或发热抽风,或得无名肿毒,都相继死去。
这些都是夏夜纳凉时老人们讲给孩子们听的,说者不知真假,听者一笑了之,但圩子里多少年代没有出现大人物是事实。这有点像有关秦始皇的一个传说:秦始皇当年东游时望金陵有都邑之气,担心影响他的万世帝业,命开凿秦淮河以断龙脉,故千百年来在此定都者包括蒋家王朝都是短命的。再说高圩东边三华里的磐石圩名称的由来也有点传奇色彩,说是当年围垦最先到来的始祖,看到有一块需几人围抱的巨石在那里,就起名为磐石圩了,然而后来又有谁见过那块巨石的呢?据先人说,那块石头很显灵性,有人住进以后,忽然有一夜过后就不见了。这些都是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谁也不去当真的。
还有古脊埂上那棵老银杏树。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叫它大树。远处的人说树的根部可以围着摆放二十四部独轮小车;传说树根最长的部分伸过了江底,江南某个人家的门槛,就是利用这棵大树的根梢部分刨削而成的,这活树根的门槛使其家业特别兴旺发达。这个说法虽然夸张,但是,这棵树叫大树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人们试过无数次了,要十个成年人努力伸长手臂手指相搭,才能勉强环抱树身。没有谁知道树的年龄,有人说几百岁,有人说几千岁,还有各种邪乎的传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大树已经不是普通的一棵老银杏树,而是一尊神,远近多少人都来对其顶礼膜拜烧香进贡。人们之间闹了纠纷闹了别扭,会去当着大树说道说道求个公正;生活艰难心里苦闷的人默默地向大树倾诉祈求赐福;姑娘小伙子婚配不知是否合适,也去求问大树,态度都很虔诚……如此代代相传,大树比高圩庙里的菩萨业务还忙,又不需要花什么钱,只要大树没有什么异常反应就是遂了人的意愿。人们信奉人愿神愿天随人愿的道理,其实也就是为自己的想法找个依据。
世代流传下来的有点飘渺的故事,却如同基因一样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滋润了一代代先天就觉得自豪的高圩人。可就是这些有根无影口耳相传的东西,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人们就不太敢在公开场合讲了,对大树也不敢上香进贡,因为搞不好要被扣上宣扬封建迷信的帽子押上台批判。
那天下午,就在古脊埂上的那棵银杏树下,十一岁的少年高冬前被他几年前的同学石林压在地上。石林一边骂娘,一边问冬前投降不投降,承认不承认是四类分子的子女。石林脸上虽说也多处挂彩,但更多的是胜利者的得意。
石林打架是间时辰不间日子,赢多输少,而碰上高冬前这样死不服软的对手还是第一回。他现在心里有点发虚也很有点后悔,自己寻衅挑斗,把小自己三岁还曾经是同学的人打成这个样子,实在算不得什么英雄,说出去要被人耻笑。现在只要高冬前说一句软和的话,他就会立即松手作罢。可是高冬前不着一声,憋住气忍着疼痛,伺机抓住对方的手狠命咬了一口。石林抽出被咬破皮肉滴着血的手狠扇冬前的脸,冬前被打得眼冒金花,差不多失去了抵抗能力。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去永平街买东西的甩甩儿正好路过,大吼一声“放下!”,冲上去不由分说就从后面背剪起石林的双手,呵骂着,“你个杂种,有人养没人教的东西,你几岁他几岁?你是九队的,跑到我们一队来日什么娘的?”冬前见来了救兵陡然长起精神,从地上跳起,抡起两个小拳头,照着石林没头没脸的就是一通乱捶。石林喷着吐沫叫骂着,挣扎着抬脚乱踢。冬前转身抓起刚才反抗用的树棍子,照石林的腿脚横砸过去,砸得石林直喊救命。甩甩儿逼问石林:“还欺不欺小了?”石林彻底失去了斗志,连连保证下次不敢了,甩甩儿这才喝止冬前也罢手。
石林觉得憋屈啊,今天冬前落单,真是天赐良机,他本想显一下身手,让冬前吃点亏在他面前认下服输。这样的机会难得,如果遇上冬前五叔鸭宝他们,他非被打个半死不可。谁知刚要到手的赢仗,被甩甩儿这个厉害女人搅了局,形势逆转,还吃了大亏,他斜着翻翻红眼,恨恨地离去。
甩甩儿名叫宋粉妹,三十多岁,嘴快手快性格泼辣,做事特别麻利,走路时两手刮风一样的连连甩动,人们就给她起了个绰号叫“甩甩儿手”,抄近叫她“甩甩儿”。老年人和长辈叫她粉姑娘,按辈分冬前叫她粉姐。甩甩儿训走了一瘸一拐的石林,自己要上街,担心石林再来报复,吩咐冬前赶快回家。冬前说:“粉姐,你放心,他敢再来,我用棍子敲碎他的头。”甩甩儿说:“别说强话,赶快回去。”冬前答应马上就走。
圩子里的男孩子们打架,争强斗胜,是家常便饭。一般情况下大人们不拉不劝,而是在一边看热闹取乐,看谁勇敢,看谁会使绊子会闪转腾挪懂格斗技巧。弱小者打架吃一点亏不是丑事,可以待长强大一点以后再战。人们最瞧不起的是以大欺小,瞧不起那种浑身是烂瓜嘴巴像铁叉、赢得起输不起的家伙,熬不得疼痛,吃了点亏就躺在地上耍赖,哭喊吵闹骂人家八辈子祖宗的人,觉得这样的孩子是垃圾是“猫儿脓”(窝囊废),长大了没出息。人们崇尚流血不流泪的好汉气概,认为争取胜利也能接受失败的才算大丈夫。
冬前从小耳濡目染,没事不去惹事,有事不要怕事,不去惹人也不怕人。他妈巧云特别交代他绝对不先开口骂人,绝对不先动手打人,尤其是不和比自己小的孩子还有女孩子打架骂架,那是很丢人的事。然而,冬前并没有因此少和别人打架,总有些好斗的公鸡们寻衅滋事,叫你不得消停,叫你经常破相,逼着你学会打架的本事。巧云只知道儿子上学功课好,脾气倔强,有点骄傲,不知道儿子小小年纪已经跟他五叔鸭宝等人学会了打架的三脚猫功夫。
古脊埂距离圩子有二里多路,刚才在这里往死里面打的一架,若不是甩甩儿路过拉架,那真是性命交关,冬前想想有些后怕。可他不担心吃了亏的石林回来报复,也没有立即回家,而是掸掸身上的泥土,看看地上撕扯下的片片头发,到水边洗洗脸上手上的血污,坐到老银杏的树根上,生起了闷气。
坐在树根上的冬前,没有埋怨大树不为他伸张正义,他倒是觉得树再大再老也只是棵树。他也不是生自己的气,自己年幼力薄打不过别人不丢人,要打得身材像麻秆儿一样的石林满地找牙求饶不迭,只是迟早的事。他也不是生石林的气,说实在话,冬前从骨子里就看不起石林,觉得他不懂人事,投错了人胎,根本就不配和自己较量个什么鬼的高下,想到石林吹牛撒谎脸都不红,看到他眉飞色舞地说自家房后结了一只大瓜,别人投去鄙夷不屑的怀疑目光时,他还伸出两手任意伸缩比划着那只瓜的大小的厚皮熊样,就心生厌恶,觉得可笑又可怜。
两人曾是同桌的同学,那是冬前从小学一年级跳到三年级,也是石林读第三个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算术期中测验,冬前试卷答到哪儿,石林抄到哪儿,结果石林得了满分,他自己反而只得了95分。老师公开表扬鼓励了石林,而批评冬前粗心大意。这令冬前心情十分郁闷,回家后告诉了他五叔鸭宝。鸭宝眨巴眨巴眼睛,想了一刻儿后说如此如此就可以治倒石林,冬前一听就心领神会。
老师背后找石林个别谈话,暗示他考试中抄袭他人答案很不光彩,关照他以后一定要真家实伙地学习。石林当时一个劲儿地点头,然而过事也就无事,不光不认真学习,还讥笑冬前说,你的成绩好个屁,考试还不如我呢!冬前装着傻乎乎地说,是,你成绩是比我好。心里想着谁孬蛋谁好汉,期末考试再比比看!
精彩内容
《冬前/乡愁乡韵系列》由马汝祥著,讲述的是:我们无法用喜剧或是悲剧来形容农村小伙子冬前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脾气乖戾无心持家,贤惠慈爱的母亲独自把他拉扯大。他明明勤奋好学,却被自负的班主任打击报复,早早辍学。因为聪明能干,他十七岁当上村里的生产队长,刚想带着乡亲们直奔致富路,又被人陷害。恢复高考之后,他苦读一年终于考上了城里的名校,然而青梅竹马的爱情却因为一场误会抱憾终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