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心灵的彼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心灵的彼岸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5.3 2.0折 26.8 全新

库存142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若解著

出版社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09661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8元

货号8095518

上书时间2024-12-23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心灵的彼岸》这本书是作者韩若解的心灵感悟集,收入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若干篇优美的散文、随笔。书中,作者论禅、谈孝、记游览之悟,文字清新雅静,读之如“品尝”精心“烹饪”的美味,入席就座,品味始终,美不胜收。
本书由中国书店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韩若解,浙江省苍南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时代人文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图片报》、《中国青年报》、《嘹望》、《滚石》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摄影和绘画作品近百篇(幅),出版散文集《感激生命》、《瀚海苍茫》、《心灵的禅院》、《人生何处不飞花》等,均引起巨大反响。个人传略载入《世界艺术家名人录》。

内容摘要
心灵的彼岸
脏物不光落在地上
也落在我们心上
我在捡我心上的脏物
终有捡完的时候呀
   
偶然的一次机缘,我结识了一位企业家,他出身农村,艰苦创业,是十几家公司的老总.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
    几年以前的某个晚上,他打来电话,说要和我聊聊。
   
他生病已有一段时间了.脸色苍白,斜躺在床上。看见我来,侧着身子,招呼我坐下。他说自己长期以来,操心过度,常常焦虑揪心,心肌疼痛。
    “你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
    “不用了.检查过了……”
    “病情严重吗7”
    “……”
    他问:  “心灵真的有彼岸吗7如果有它在哪儿?”
    “……”我没有立即回答。
   
那天,他和我聊了很多,关于人生,事业,过去……他叹口气说:“想做的事恐怕是来不及了……”
   
事后,他才告诉我得的是绝症。他生前有一个愿望,想做慈善,捐款建校。可是过了不久,他就病逝了。
   
之后,我陷入了沉思。至少对于一部分企业家而言,很少思考心灵彼岸的问题。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地位?是权力?是名誉?还是金钱?
   
近段时间,温州商人的跳楼与“跑路“将金融危机大势下企业家与企业的生存状况推向了媒体的聚光灯前。他们衣着光鲜的表面生存状态背后,却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焦虑。温州商人的“跑路”只是现今企业家阶层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当我们把视野拉远一点,把目光拾高一点.就会发现,他们找不到心灵的家园。有种种迹象表明,当下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代。抑郁症、冷漠和失业率上升等现象,折射出了各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焦虑。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一直试图用古训和自己的亲身体悟来指导我们如何直面人生之痛苦与烦恼,如何让自己平凡的人生不平凡。当整个世界依然沉浸在心灵荒芜的时刻不能挣脱,已经78岁的老人稻盛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承诺。稻盛大力提倡发扬人的“心”力,对自己的哲学有一个总结性的说明:我到现在所搞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他说:“在心的正中间有灵魂,灵魂反复进行轮回转生,载负经历的过去。佛教把灵魂在过去经验过的履历叫做‘业’者‘因果报应’。我相信在心的正中间有载负这种‘业’的灵魂。”这句话说到根底上了。
   
从较浅层次来说,是个人生活习惯,纸醉金迷、炫耀财富给一些企业家带来了沉迷物质的感觉;从深层次上讲,是中国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不大重视文化、信仰和精神。“突飞猛进”经济发展的背后.却是挣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统计称我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贫富差距加大,焦虑严重。不知从何时起,“压力山大”成了都市白领自嘲的流行语。“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加班压力大,不加班压力更大”。而这关键的一环,在中国目前许多企业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缺失的.企业家在终极关怀的心理层面上缺乏明确而永恒的目标指向。在巨大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面前,如何面对?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也不会思考心灵彼岸的问题,只有少数人认为彼岸是一个超越世俗的乌托邦。而只有基督徒认为彼岸在上帝的天国里.罪人只能虔诚顺服。钱穆先生说,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然而,向内如何追求灵魂的安宁,他似乎也没说清楚。
   
生命本来简单,许多人却奔波于俗务,愉悦于天性,无暇顾及心灵。李白曾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又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浪漫。传说,李白因醉酒向水中捉月而去,追求自己的最高境界。苏东坡曾有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的《赤壁赋》将明月、清风、诗歌、感慨糅合在一起,超然物外。
   
轻装上阵,简化生活.换一种心情,让心灵去旅行,感受山水的陶冶。我是多么渴望达到这种境界啊。然而,凡夫如我,毕竟置身现实生活。找不到彼岸的我,又如何解脱呢?不说别的,打开电视,就能感曼到那种近在咫尺的压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灵隐寺。跟随着那些善男信女们,看他们求佛诵经。寺院的走廊是幽静的,走着走着,那诵经声会远远地传开去,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我本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在静穆的寺院里,在这种氛围中,我倒愿意相信人们流传下来的这些说法。大雄宝殿里,人头攒动,震撼得我停下了脚步,自己的心虔诚下来,心情渐渐地豁然平静。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我的枕边,小鸟叫着,清风拂面。我习惯把窗户打开,让夹杂着树叶味道的空气流进来,风凉凉的,轻轻柔柔的,树叶发出沙沙地响声。清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尝试着让自己静下来,焚香静坐,不心急,不多言,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碧蓝的天空,如纱的薄云,袅袅的炊烟在空中扭曲涣散最终消失,嬉戏的小鸭在一旁追逐。看着飞翔的安静鸟儿,看着远远的农夫在田间忙碌……看着这一幅田园画卷,我如痴如醉,甚是享受,享受着此时的快乐,享受着静谧的幸福。心灵有了一种默契,不再寻求彼岸的依靠,在经文里一次次重生,只是一句话、一首曲子、一个场景,一首词,往昔的点点滴滴,都会与风干的花和叶一起永存,直到老去的那一天。
   
静谧的晚上,我品读一本佛书,欣喜地发现一则佛学公案: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山路上走,突然刮起一阵风,吹起好多垃圾落在了路旁。
    禅师弯腰把几张纸屑捡了起来,放进口袋。
    在旁的沙弥说:“禅师!不要捡了,反正过些日子这些脏东西就没了。”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话不能这样讲。这里没了,还会飞到别的地方。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说:”禅师,垃圾那么多,您前面捡,后面又会有人扔,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脏物不光落在地上,也落在我们心上。我在捡我心上的脏物,终有捡完的时候呀。”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的心了。   
   
鼎州禅师捡垃圾,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心里的脏物捡一片少一片——做这件事用的不是手,是心。 
   
我忽然找到一种开启自己心灵的妙方,于是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己。要想精通大道,荡涤心灵染污,使疲惫烦恼的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转换,以一种清新自在的状态进入灵山胜境,全靠心灵的觉悟。所谓——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在人心浮躁的当下,如何静下心来寻求人生的真谛?要学会向内看,先从自己的内心看起,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盈,修炼出一个更高的自我。眼睛向外看,是金钱、名誉、地位;眼睛向内看,是和谐、宁静、净土。禅宗自述为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见性成佛”,只能体验,不可言传。只能亲身体验,不可由别人代劳。
   
无心,才能水到渠成,自在无挂碍。无心不是没有心.无心是自然,无心是物物一体,无心是无所不用心。《坛经》上说,“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自心本贮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而不知道.常因图一时之快而误入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永远的快乐呢?无分别,不是没有是非、好坏;其实,要有强烈是非观念,要有善恶差别的思想,要有好坏圣凡的等级,那是对世间一般人说的。学佛的境界,必须以无心对有心,无分别对有分别,以般若智能对一般知解认识。从本性体会的智能,来照亮一切,观察一切。
   
《永嘉证道歌》上说“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禅宗讲人人都有智慧,有大智慧,只不过是被遮蔽了而已,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需要一双清澈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随时记录下那山那水那森林,那孤独与温暖。
   
一个秋天的下午,我穿过曲曲折折的走廊,穿过阳光斑驳的缝隙,漫步在湖岸。呼吸柔和,静静地听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烟水千浔,花事重重,小径的落叶,铺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毯,延伸的秋韵,眼前的这一切.还有很多丰富的蕴藏,在秋的手中扯一片滑柔的焰.让秋的基调,绚烂多彩。那一刻,流年逝水的青涩感怀悄然消逝,不染浊尘的心思.距离我不再那么遥远。
   
《春江花月夜》写道,“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斛。”聆听古人的心音,徜徉于心灵的海滩。于是,在人海喧闹之际,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段空白,留一段云淡风清的孤独:春江、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玉户、月华、鸿雁、鱼龙……心灵就在此岸,它包涵了丰盈的生命和空灵的境界!平时所学都是向外追求,越求越远。佛法是要我们向内追求.能向内追求,“道”就会和我们很亲切、很靠近。
    有一位初学者问沩山禅师:“什么是道7”
    禅师回答:“无心是道。”
    初学者说:“我不会。”
    禅师说:“你去找会的人。”
    学者又问:“谁是会的人?”
    沩山禅师不客气地回答:“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
    今日世界人心纷乱,物欲横流.多少人在烦
恼中打转,究其原因,大都只重物质价值,不重精神价值。我们必须先从心里建设起来.用“无心”来进入佛法,才能真正地无所不办,无所不胜。求道者也要能从佛像僧容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花草砂石内,认识自己的清净本性;从座椅拜垫上,体会自己无限的生命:从夜晚明月中,握住自己的永恒未来。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很多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间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其实,智慧就藏在我们的周围,大自然和我们的人生其实都有智慧的足迹。悟的主体是自己的心,也就是生活中的自己,悟的结果便是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看清生命的究竟,也看清真正的自己。心不动念,就不会痛苦。那个让你痛苦的心,就是你的贪心、嗔恨心、怨怒心.对事情糊里糊涂的迷糊心.散漫心。
    落花犹在,旧梦依稀,白云苍狗,变化无常
,因缘聚散又岂是个人意愿?生命就是一块空白的宣纸,心灵的解脱本没有彼岸。那份被沉默掩盖的悲伤,那份浓浓的情感,仿佛不断稀释的茶,也许只是过眼云烟。耳听天籁,怡情山水,心有幽情,凝思成文。今夜,品味淡然,独守一室,道由心生。任那轮明月,如水般地照进窗前,安静地坐浴月华,听任那时光深处的月轮,圆了缺,缺了又圆。而此时.可有谁知,岸就在心灵深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