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9.6 5.1折 ¥ 58 全新
库存86件
作者储朝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7769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8524079
上书时间2024-12-23
后 记
我是1981年参加高考的,当时就体验到高考的好处和它所存在的不完善之处。1983年,我开始做教育的实地调查,对学校教育受到高考影响所产生的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2005年,因为参与相关决策文稿的起草和研讨工作,我开始结合自己过往的调查结果系统梳理中国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的方式和路径。2008年,因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专题组的工作,我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3年8月,某省高招办的人员来北京学习,约我做一次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讲座。我认真做了准备。讲完后受到听讲方质疑,他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一一作答。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当时讲的听起来有些刺耳的话后来都“落实”了。
目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举正处在关键时期,我将过去的讲稿整理出来,如能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所启发、有所推进,让受困于考试的学生和家长有所解脱,对青少年健全成长、发展有所裨益,对通过教育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的视野有所拓展,就不枉费我在视力极低状况下的艰辛付出。
1.怎么评价高考招生制度的优劣
学生成才是评价一种高考招生制度优劣的终极依据。如果一个国家学生的天性未能充分成长、发展,它的考试招生制度就有需要改进之处。
改进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评价的标准必须从物转向人,从评测知识转向评测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关注考试转向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高考招生制度好坏的标准终看是否利于人成长、发展。
《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三个文件让新高考有了更大的选择性,考分对升学的效价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学业水平考试事实上成为高考的入围考。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考试方式,并明确提出“全科覆盖” “分类考查” “不分文理” “两次机会” “严格公示”等措施。
2014年确定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 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设计者似乎意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2019年若干个省份采用“3 1 2”模式选考,使原来的“ 3”科目再分为权重不同的“1 2”,以校正原来在实施过程中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较少的问题。
还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都将被当成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并进入档案。同时要严格公示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
这三个文件实施起来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学业水平测试成为学生高考的入围考,一些地方会不会为了给更多学生参考的机会而降低合格线,终让学业水平测试流于形式?学生被要求测试的点多面广,对多个方面是进行分开解释还是整体判断?若要进行整体判断,各部分权重如何分配,一般人员是否有这样的素养和能力?更何况对不同学生如何进行比较,这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可能被权力钻空子的地方。
这一方案的基本假定依然是用同一标准对所有考生进行评价,因此,一方面,依据这三个文件,学生评价的专业性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受升学结果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自主性也会打一定折,更多的学生会选择能考高分的学科,可能选择并不感兴趣但相对更好的学校。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此后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终仍然需要依据学生多样性的特点,给学校与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校与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学校以相对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而非学校外的政府以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客观、公正、严格、规范的评价程序,强化有效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透明。
与传统的评价理论仅仅用考试评定学生的优劣不同,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后,包括考试招生制度在内的各项设置都是为人服务的,需要以为人服务的优劣加以评价。评价一种高考招生制度就看它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状况。以此观之,只有高考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才能解决。减负的出路在于让专业组织成长起来,让学校内部的科研组织和学术委员会发挥作用,给他们权力和空间,让他们有权有责促进政策落实。让政府部门在自己不专业的领域里制定政策,效果会适得其反。
比如,政府发文规定“不留作业”。可实际情况是,只有直接与学生交往的教师才真正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布置多少作业、以什么形式布置作业,教师应有终话语权。统一要求“不留作业”属于强制干预教学的指令,它违背教育的专业规则,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这类“减负”政策并不能使家长对减负的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社会竞争依然激烈、选拔评价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很难使家长放心配合学校的减负政策。
想要改变减负越减越累的现状,除了要改变高考这一指挥棒,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而不是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下达一道道“减负令”。
减负应该怎么减?减负的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
高考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由专业的人员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状况进行客观评价。评价是一种见证,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做参考依据,而不是用统一的、非专业的考试进行选拔。
2.如何用好新高考
面对高考,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要遵照程序即可,其中关键的是用好选择。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个例子。1977年恢复高考时有人有1000元钱,他有多种选择:存银行、买房子、买茅台酒、投资办企业……当时绝大多数人受观念的局限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因为存在银行里保险、不费力。但几十年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得清存在银行里亏。
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给学生的选择空间还是很小。有人认为自己又不参加或完全没有可能参加自主招生,这个选择对自己而言就没有什么用了;有人认为选择有较大风险,自己就不选择了;还有人认为选择太难,不知从何着手,或看不到选择的空间,于是放弃选择。上述做法都如同把钱存在银行里,几十年后,会让人后悔莫及。
一般学生未必能走自主招生这条路,但可以用它来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学习方式,做好自己的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凡是遇到有选择机会的时候就对自己进行分析,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别人安排,或简单复制别人的选择。
因此,学生要了解自己擅长哪几门科目。除了语数外,新高考不强制选择文理,因此考生可以避开不擅长的学科,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若对某些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可以早选择,早做准备。如果能在这些学科领先同龄人一步,甚至获得一些竞赛名次、第三方专业评价的结果,那么考生就有更多为自己确定方向的依据,在高考中也会有优势。若确认有专长,则可以尝试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不善于用好选择,只依靠学校的统一课表上课,被老师的教学进度赶着走,在高考中就将会非常被动,并可能引发后续更多的被动。
同样,选择也表现在比较早地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上。那些没有选择意识的人,高一、高二时随大流,到临近高考或者考后才去思考选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通常就会手足无措。
3.北京市高考对英语的“放生”旨在“放活”英语教学
北京市的高考改革方案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下不设英语课;北京市的中考英语降低分值,并打算将英语考试转为一年两考的社会化考试。这种改革试图改变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高耗低效、学用不一致、教学不得法等难题。或者说,这是对英语教学的一次“放生”尝试,然而这一措施能否真正实现“放活”英语教学的目标,尚待观察。
之所以说这一改革是对英语教学的“放生”,主要是因为在现有行政主导、带有强烈计划特征的高考招生制度中,英语成为其中一个分值显示工具。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所有学生学习英语必须用同样的方式,以相同的时间为起点,经历相同的过程,取得相同的结果。而客观实际与这种假定相差甚远。不同的学生由于语言天赋不同、所处语言环境不同、不同时段英语教学的师资条件不同,并不存在一致的英语学习起点、方式、过程和结果。
从学生方面来说,这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学生可依据自己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以及当时的环境条件制订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选择符合自己的策略。如果你所上的小学英语师资条件不好,也不会影响你升入初中;在中学后期如果你感到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确实需要英语,你就可以抓紧时间、合理安排补上英语。大量例证表明,如果你有语言天赋,即便从大学阶段开始学外语,也能学得比较好。那些语言天赋不好的人,即便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学到大学毕业,英语也不会学得多好,语言素养依然不高。
从教学要求来说,在现有的考试模式中,英语被当作一种纯知识而非当作一种语言,与生活严重脱离。考分高不等于英语素养好,学了多年依然是“哑巴英语”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作为知识考完之后不久就忘得差不多了。从改变评价开始改变这种状况显然是得当的举措。
英语考试社会化的内涵就是,将它从政府赋予行政强制性的考试变为不具有强制性的专业化考试,将它所附着的多一分便能超过一批人的过度选拔功能剥离,还原为反映一个人英语水平真实状况的第三方专业评价。让英语的社会地位由它的实际需求来决定,而非通过政府的强制政策来抬高,在高校录取中仅作为参考,而不必分分计较,这样才能使人们的英语学习趋向理性,让社会对英语或其他外语的真实需求驱动它们的教学,从而改变当下一些学校,或者是某些家长,总是期望把孩子学习英语的起点往前提的过激做法。北京市的方案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不开设英语,实际上就是由于出现了一些学校越过政府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学英语的比拼现象,甚至很多幼儿园为了招生,名字就叫某某双语幼儿园。这次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此类疯狂做法回归理性起到作用。
北京市的改革方案能否使英语教学因为削去过多的附加功能而真正放活,还取决于其他多种因素。首先,是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多少英语、如何学英语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真实需要、兴趣和语言环境条件。应降低英语作为达到升学目标工具的功能,让那些有语言天赋、必须掌握英语的人把英语学好。
从外部环境看,因为在高考招生这一环节之外,还有研究生招生、用人单位招聘、职称评定和晋升、留学需求、英语培训机构的营销、家长的认识定位等各种因素决定着英语的学习能否回归理性。也就是说,需要学术评价以及相关制度的改变。
从英语教学的内部看,不少教师正是在过去的模式中因为教学业绩而获得名师头衔,他们或因此固化了自己的教学模式,难以改弦更张,可能成为阻碍将英语教活的力量。因此,需要有一批有志于借此机遇将英语教活的教师去积极探索。
简言之,英语分值的变化仅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小步,目前,遵循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将英语教活的路还相当长。
中国进入新高考时代,新高考将深刻影响每一个人的未来,如何变挑战为机遇?
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新高考将会遇到哪些阻力?学校如何参考新高考?学生如何借助新高考成才?新高考改革未来走向如何?……在本书中,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深度解析新高考十大关键问题,让你真正读懂新高考。
本书适合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与家长等阅读。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入选“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著有《中国教育再造》《理想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心平气和做教育》等。
讲 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对传统考试过度依赖
一考难以满足多种需求
原有高考招生制度的问题出在哪里
第二讲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改革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高考改革的必然取向是什么
决策依据存在什么问题
改革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怎么评价高考招生制度的优劣
第三讲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逻辑
哈佛大学是怎样招生的
中国教育评价的专业水平相对落后
怎么改才能更加公平
怎么改才能更加有效
怎么改才能减少腐败
第四讲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设定与选择
怎么设定改革的总体目标
目标不明,改革就不知道去哪儿
怎么设定改革的过程目标
高考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下一个台阶:招考分离
第五讲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阻力分析
高考改革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改革的阻力都有哪些
化解改革障碍的路径与程序
第六讲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已有的改革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改革的下一步路如何走
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第七讲 学校如何参与新高考
高校要准备好承担自主招生的责任
中小学要将教学从考试中解放出来
中考、高考新政下的中小学教育走向何方
中小学如何应对新高考
第八讲 考生如何借助新高考成才
将高考当作自己成长的自助餐
找到与自己的优势潜能、志向适合的大学、专业
把心放对才能充分展示自己
第九讲 各方都要支持新高考
参与方式:了解、判断、选择
利益相关方应利天下而为之
多主体参与,实现多元价值
第十讲 新高考的趋势与走向分析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刚刚开始
恢复高校作为招生主体的权力与责任
积极推进依法治考
附录一 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建议方案
附录二 中国高考考试招生制度变迁
附录三 储朝晖:高考选拔标准应该多样化
后记
中国进入新高考时代,新高考将深刻影响每一个人的未来,如何变挑战为机遇?
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新高考将会遇到哪些阻力?学校如何参考新高考?学生如何借助新高考成才?新高考改革未来走向如何?……在本书中,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深度解析新高考十大关键问题,让你真正读懂新高考。
本书适合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与家长等阅读。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入选“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著有《中国教育再造》《理想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心平气和做教育》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