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64.8 7.6折 ¥ 85 全新
库存62件
作者包海岩、闫泽、萨其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26707
出版时间2024-04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5元
货号29719432
上书时间2024-12-20
序言(节选)
从内陆干旱地域文明到以海洋为中心的西方近代文明
从某一时间开始,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文明成为支配世界的先导,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接受欧洲文明才是真正进入现代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呢?那是因为以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的观点去思考的话,人类文明在世界历史的演变中发生过巨大的变化。
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文明急速成长的背后是海洋文明的形成。欧洲的近代文明是与大航海时代一起开始的,航海的本质是在贸易路线和军事征服路线上对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进行充分利用。在此之前,人类根本无法征服海洋。依靠航海技术,海洋成为中心并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了起来,也就是常说的全球化运动。伴随着全球化,迁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开始对亚非地域进行殖民,为处于新世界体系中心的欧洲人带去巨大的财富,也促进了欧洲的产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文明的发展。
支撑欧洲航海力量的,最初只是装有三根桅杆的小型帆船,但在不久后利用煤炭的燃烧升级为蒸汽船。
蒸汽船的出现,为欧洲航海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从19世纪开始的世界殖民运动背后的支撑力量便是蒸汽船。
如果说撑起近代文明的能量是煤炭和石油这些化石燃料,那么我们必须考虑在化石燃料以前,撑起人类文明的能源又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类到底是怎样利用能源才形成文明的呢?
在使用化石能源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是除人力以外的动植物能源。植物能源(如柴火和煤炭)可以生火,也可以用来做饭、制陶、冶炼铜铁。动物能源可以用来驮运人和物资,或者可以用来传达、移动、搬运情报,还可以在政治和军事统治方面使用。动物是耕地和汲水的工具,更重要的利用价值是动物能源可以推进城市和国家的形成以及长距离的商业贸易。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类的早中期文明在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才有可能形成。
以海洋为中心的近代文明在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动物能源的价值却在缩小,再继续使用化石能源的话,它的价值会更急速地缩小。能最快、最强地发挥化石能源优势的是内置蒸汽机的海上专用航船,因此,世界物流的中心从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转移到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成为必然。蒸汽船不仅使轮船的运输力大大提升,还能装载大炮和枪械,以及大批量地运输士兵,所以欧洲才成为统治世界军事的海上霸主。
使用动物能源的文明先于使用化石能源的近代文明诞生,它的中心地带就在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近代文明是在与使用动物能源的文明激烈对战中才成立的,这种激烈的对战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果从欧亚非大陆的内陆干旱地域着手重新考虑,并持续关注人类文明形成中的家畜力量,就能描绘出全新的人类文明观。在本书中,请读者与我一起尝试完成它。其中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命进化史中该如何定位?人类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也试图投入新的目光。
最初,我在撒哈拉沙漠及其周边的干旱地域进行了三十年以上的研究,但是对于干旱地域文明的研究是不可能简单地完成的。我所进行的研究的出发点是以宗教为原点,不过我不是宗教徒,也没有对宗教进行过狭义的深刻思考。我所重视的仅仅是宗教学这门学问里的那种朦胧感和宽泛程度。我一边陶醉在西方哲学和稻作文化的研究中,一边对地球上广阔展开的人类文明全景做出思考,并且开始对这种类型的研究充满热情。下面我将一边回溯过去年月里的研究历程,一边对欧亚非大陆的内陆干旱地域文明论的可能性逐一做出论述。
本书是近年来人类文明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依托历时三十多年的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田野调查结果,系统阐释了“人”是什么、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干旱地域与家畜对人类文明形成的贡献,提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即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论。作者明确指出干旱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并着重申明干旱地域的家畜资源是早期人类文明形成的原动力的新观点。
作者简介:
岛田义仁,日本中部大学教授。1981年毕业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部,2000年获得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4—2000年执教于静冈大学人文学部。2000—2014年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已出版《稻作文化的世界观:读<古事记>神代神话》《异次元交换的政治人类学:何谓人类学的思考》等著作,曾获澁泽奖(1986年)、和辻哲郎文化奖(1999年)。
译者简介:
包海岩(1976年生),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教授。2015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内亚畜牧文化。
闫泽(1993年生),2017年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萨其拉(1985年生),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人类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序 言 人类文明的悖论 / 1
第一章 对地球人类学的立场 / 11
一 “完美的人”思想和地球人类学的人类观 / 11
二 地球人类学的先驱和辻哲郎的风土文明论 / 22
三 再次考察京都学派的生态人类学 / 32
四 柏格森的创造生命进化论 / 40
五 季风型风土之稻作文化研究 / 45
六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和巴朗迪埃的政治
人类学 / 50
第二章 撒哈拉文明与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 / 60
一 摩洛哥行记——撒哈拉文明的一大据点 / 60
二 撒哈拉文明——贸易与绿洲的多部族文化 / 74
三
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的国际化(多部族)
文明——撒哈拉南部的巨大泛滥平原地区 / 95
四
撒哈拉以南非洲畜牧民建立的国际化王国——
在雷布巴的研究 / 115
五 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的发现 / 128
第三章 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结构 / 135
一 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 / 135
二 全球干旱地域的分布 / 136
三 草原地区形成的狩猎文化和畜牧文化 / 143
四 干旱地域和发展种子作物农业的地域 / 152
五 灌溉文化的文明形成力 / 160
六 畜牧文化的文明形成力 / 171
七 干旱地域的多样性结构 / 178
第四章 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四种文明类型 / 186
一 畜牧能源撑起的欧亚非全球化运动 / 186
二 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四种生态学类型 / 196
三 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四种文明类型 / 199
四 基于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论的进一步扩展 / 208
第五章 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与人类历史 / 212
一
人类的形成与干旱地域——人类直立行走与地球
环境的干旱化 / 213
二 人类在地球上的扩散运动与干旱地域 / 222
三
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干旱地域——家畜文化和城市
国家文明的形成 / 234
四
近代文明的诞生——以海洋为中心的物流和军事
体系 / 246
五
生命与人类历史的新模式——人类的空间性与
时间性运动构成的历史 / 251
六 地球文明时代的课题 / 260
本书是近年来人类文明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依托历时三十多年的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田野调查结果,系统阐释了“人”是什么、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干旱地域与家畜对人类文明形成的贡献,提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即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论。作者明确指出干旱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并着重申明干旱地域的家畜资源是早期人类文明形成的原动力的新观点。
作者简介:
岛田义仁,日本中部大学教授。1981年毕业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部,2000年获得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4—2000年执教于静冈大学人文学部。2000—2014年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已出版《稻作文化的世界观:读<古事记>神代神话》《异次元交换的政治人类学:何谓人类学的思考》等著作,曾获澁泽奖(1986年)、和辻哲郎文化奖(1999年)。
译者简介:
包海岩(1976年生),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教授。2015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内亚畜牧文化。
闫泽(1993年生),2017年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萨其拉(1985年生),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人类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