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婚姻 挑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婚姻 挑战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6.5 4.7折 78 全新

库存197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78584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9635637

上书时间2024-12-20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再版前言
我很高兴有机会为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新版《婚姻:挑战》撰写前言。这是一本关于阿德勒心理学和亲密关系领域的经典著作,是最早专门关注婚姻问题的图书之一。它不仅回答了如何解决婚姻关系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还描述了完善的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男人如何做丈夫,女人如何做妻子,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精心呵护来使爱情之树常青。这本书一直是我开设的婚姻课程中的BI读书目,直到现在,我都没能找到一本同样富有思想、效果显著的书来代替它。
维也纳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如何处理婚姻是个人在社会或心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本挑战之一。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提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人生中与至少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他将这种需求描述为“一项任务或挑战”,而我们必须为了自己的,乃至最终为了团体、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利益,去完成这个任务或挑战。他说,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任务,是人文和社会的一部分,因此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由阿德勒提出,并由德雷克斯在《婚姻:挑战》中详细阐述的婚姻之道在本质上具有教育性。德雷克斯并未在本书中谈及具体的婚姻病状的诊断、治疗和治愈,而是指出了人们对亲密关系所采取的错误方法和态度,并尝试通过方法上的指导和培训来形成令人满意的、错误较少的婚姻和亲密关系。这套理解婚姻的方法(即识别误解、错误观念、不健康的交往方式,以及训练必要的人际关系技能)不仅有助于为每对伴侣提供补救措施,而且适用于婚前伴侣、婚姻关系的改进和家庭生活教育中的预防。
《婚姻:挑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我非常珍视它们。我将书中的这些智慧灵活地借用到我的婚姻教学中。比如,书中谈道:“在美满的婚姻中,夫妻双方仅仅因为生活在一起,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们真爱一个人,就不会在意他是对还是错。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爱是盲目的。”这些观念揭示了健康婚姻的核心本质,这个本质会帮助伴侣们去关注他们真正想从婚姻关系中得到的东西。
一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本书的语言有些正式,用词也有点过时,这是因为《婚姻:挑战》写于1946年之前。尽管现在我们不再将有性交困难的女性称为“性冷淡者”,但我们也能明确地知道书中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也很少将成年女子称为“女孩”,但从历史上来看,这是过去的一种惯常用语。正如阿德勒学派的人常说的那样,读者可以认为这种风格有点过时,也可以认为它很易懂。我个人认为,这种严肃的风格、简洁的词句令人耳目一新。书中没有关于婚姻的说教,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如果想要一段牢固、忠诚的婚姻,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动力是什么。
德雷克斯写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很多内容,预见了近几十年出现的婚姻咨询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他关于“婚姻关系以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讨论,早于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而他关于“婚姻的逻辑与心理学意义”的研究,后来由亨德里克斯进一步扩展开来。德雷克斯在“女性解放的文化意义”这一部分中,对男性和女性处理相似问题的不同方式进行了解释,五十年后,约翰·葛瑞在他的通俗心理学著作中也对此进行了回应。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婚姻:挑战》对我本人的婚姻产生的影响。1971年,我正在攻读硕士学位,阅读了所有能体现阿德勒心理学的关于婚姻和家庭思想的资料。那时我已经结婚七年了,和大多数夫妻一样,我们有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强烈地认为,如果我陪我的丈夫—一个比我更狂热的高尔夫球手—一起打高尔夫球,那么反过来他就应该和我一起参加我特别喜欢的活动。可他对此并不认同,我因为他不能跟我一起参加我喜欢的活动而伤心。然后,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双方兴趣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让双方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既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对方,也不允许对方强加给自己。”
这个通情达理的见解立刻让我从对丈夫的要求中解脱了出来,我决定和他去打高尔夫球,因为我非常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时光。后来,我意识到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独属于自己的娱乐时间,他们总是陪着对方,父母的这一举动促使我去理解婚姻中的生活方式。
美国每年会有200万成年人和100万儿童受到离婚的影响。每两段婚姻关系中就会有一段以离婚而告终,有三分之一的儿童会经历父母离异。婚姻关系不稳定的感觉不仅会影响亲属和家人,还会影响邻居、孩子的同学乃至整个社会。大多数即将步入成年期的男女都对婚姻充满焦虑。
过去的二十年里,在女性角色转变及两性期望值提高的推动下,北美的婚姻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革。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夫妻双方可以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决定是否让婚姻关系存续下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有一方提出“我想离婚”,接下来的离婚事宜通常就会很简单,甚至费用也很低。多年前,德雷克斯曾提出“家庭并没有瓦解,但是面临严重困境”,这个说法到现在仍然成立。
这是民主化及其伴随着的平等化进程而引发的结果。可是,秉持传统的观念并不能让我们为此做好准备。我们不知道如何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来解决分歧和利益冲突,而相互尊重恰恰是生活于民主氛围中的先决条件。
《婚姻:挑战》一书指导我们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个使我们的社会结构面临巨大威胁的问题。
德雷克斯在1974年版《婚姻:挑战》前言中写的最后一段话,同样适用于1998年版—本书试图对我国在民主氛围中处理婚姻关系的新方法进行概述。它建议人们学会平等相处。它旨在为错综复杂、局势紧张的新社会提供具体的指导,这个新社会正在从专制的过去走向民主的未来。
克莱尔·霍斯博士
1998年5月24日

1974 年版前言
本书出版时预言的某些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破坏婚姻和谐,甚至威胁婚姻存续的矛盾冲突与紧张之势愈加频繁和强烈。
然而,尽管美国社会的家庭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家庭关系并没有瓦解。的确,许多婚姻缺乏性满足,也常常无法为孩子提供社交、情绪、智力等方面的成长发育所需的适当激励与指导。而这两者又被人们认为是婚姻的两个重要功能,因此,许多人开始对婚姻的作用产生怀疑,可这种怀疑是毫无道理的。
我们认为,家庭并没有瓦解,而是面临严重的困境。这是民主化及其伴随着的平等化进程而引发的结果。可是,秉持传统的观念并不能让我们为此做好准备。我们不知道如何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来解决分歧和利益冲突,而相互尊重恰恰是生活于民主氛围中的先决条件。事实上,我们尚无法在文化上实现真正的平等共处,这对于我们最亲密的关系—婚姻—来说,恰恰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情。
过去十年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社会朝着新的女性化模式发展。这种趋势对女人与男人、女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也有例外,但总的来说,女性不再试图通过模仿男性来宣扬自己与男性的平等。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曾谈到女性举止阳刚化的倾向。在当时,男性的优势仍被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受到了挑战。如今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女人不再仰视男人,尽管男人希望继续如此。男性尊重女性已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人们几乎看不到无所不能的父亲,却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母亲。
美国女性正在竭尽全力做到“优秀”,我们必须对“优秀”重新进行定义,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即单纯、贞洁、高尚。女人并不一定要保持贞洁,但即使享有性自由,她们也想保持行为的“得体”。得体、合乎礼节、无可指责,是女性普遍认可的理想状态。女性已成为评判人和审查员,成为品行和道德的管理者,将她们认为适当的行为准则施加于男性和整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性观念和性习俗,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性对此所形成的态度和习惯。现如今,她们要么试图要求男性保持忠诚和贞洁(以前只要求女性做到),要么要求享受男性在过去时代所享有的性自由和性开放。
在过去,男性独享政治和社会权力,根据他们的喜好和利益确立了各项社会准则,而女性则必须顺从和遵守对贞洁的严格要求。如今,贞操是女性的权利、女性的特权。过去的十年里,很少有男人因为妻子而寻求婚姻咨询,丈夫对妻子行为不端的抱怨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当今,妻子们会控诉丈夫的行为不当,抱怨他们过于被动、冷漠、孤僻,或者太蛮横、太专制。我们很少看到丈夫告诉妻子怎么做得体,通常是妻子告诉丈夫这些。女性对完美和得体的渴望,使得丈夫和孩子连“做得足够好”的机会都没有。越来越多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错误地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必须“坏”或会打架。以前,男人必须可靠、明智、坚强、值得信赖,而女人则应该软弱、温柔、情绪化,并且反复无常、不可捉摸。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目睹了两性发展的相反趋势,即以前男人什么样,现在女人就什么样。男性不再高高在上,相反,出现了女性至上的社会文化,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倒退回母系社会的危险。在民主发展的过程中,任何群体都不可能永久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出现这种混乱和摇摆是民主变革和我们探索新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这个新关系最终将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
过去十年中,第二个显著的趋势是孩子的自立。越来越明显的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逐渐失去了权力和威严,孩子也体会到了自由和自主的感觉。尽管孩子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决定行事,但他们通常不会发展出相应的责任感。没有责任的自由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相当大的威胁。许多父母不想对孩子太专制,而选择纵容孩子。过度纵容带来的痛苦后果日益明显。我们目睹了这样的趋势:为了遏制青少年的反抗和叛逆,家长们重新回到了严厉的方式上。但是,纵容和严厉都解决不了问题,父母需要新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成为伙伴,从而做到相互尊重。
如果我们缺乏在民主氛围中相处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家庭就会成为一个“战场”,充满紧张和敌对的氛围。夫妻俩很难和平相处,而孩子也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这时婚姻关系往往会紧张至濒临破裂。由此,孩子非但不能促进家庭和谐,反而成为婚姻走向破裂的因素。
本书试图对我国在民主氛围中处理婚姻关系的新方法进行概述。它建议人们学会平等相处。它旨在为错综复杂、局势紧张的新社会提供具体的指导,这个新社会正在从专制的过去走向民主的未来。
德雷克斯于芝加哥

序言
写一本关于婚姻的书,作者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关于性和婚姻,人们已经写过很多书,也读过很多书,但这些书并不总是给读者带来益处。人们常常以阅读和思考为借口,其实是为了逃避为解决问题而采取行动。
不过,批判式的阅读可以达到另一个目的,即它可以系统地分析每本书提出的观点,从而为解决问题找到建设性的方法。本书希望激发的正是这种批判式的阅读方式。
爱情、性和婚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看作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心理的发展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只有先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的专业背景使他倾向于强调心理机制。然而,任何心理研究都不能忽视对个人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本书旨在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整合起来。
纵观本书,读者将感受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思想的显著影响。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作者选择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作为理解人性本质的基础。
首先,阿德勒对个体人格的诠释——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心理分析的依据。生活方式代表了每个人关于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和看法,因此,对个人行为目的和态度的认知,成为理解一个人所有行为、思想、情绪的依据。
使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的建设性和乐观性。与其他心理学家不同的是,阿德勒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终将走向死亡与毁灭的无奈之旅。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以及已经取得的和必将继续取得的那些进步的意义。
使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的发现与当前社会发展和政治科学发展的趋势相一致。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它比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心理学都更适于用来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毕竟一切人类问题在本质上都是社会问题,没有哪个问题只影响某个人。显然,性和婚姻问题也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来解决。
如果本书能澄清问题,促使夫妻双方相互理解并鼓励他们共同努力,而且这个过程又能够带来改进、发展和建设性的行动,那么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导语摘要

《婚姻:挑战》是最早一本探索婚姻问题的心理学著作,来源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每个人都需要在生命中发展出亲密关系的能力”这一理念。本书不仅解决了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中“挑战”这个问题,还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男人怎么当丈夫,女人怎么当妻子;以及在婚姻关系陷入问题时采取哪些补救措施,还提出随着两性平权观念的发展,我们经营婚姻和爱也需要运用新的方式。本书所提倡的婚姻关系经营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的精神来解决两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构建令人满意的婚姻和亲密关系。
 



作者简介

鲁道夫·德雷克斯                                                             (1897—197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P.E.T.)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著有《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师:挑战》。



目录

第一章  爱是什么
第二章  两性之间的战争
第三章  性的概念
第四章  选择伴侣
第五章  共同生活
第六章  嫉妒
第七章  婚姻中的问题与冲突
第八章  为人父母
第九章  解决性的困惑



内容摘要

《婚姻:挑战》是最早一本探索婚姻问题的心理学著作,来源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每个人都需要在生命中发展出亲密关系的能力”这一理念。本书不仅解决了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中“挑战”这个问题,还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男人怎么当丈夫,女人怎么当妻子;以及在婚姻关系陷入问题时采取哪些补救措施,还提出随着两性平权观念的发展,我们经营婚姻和爱也需要运用新的方式。本书所提倡的婚姻关系经营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的精神来解决两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构建令人满意的婚姻和亲密关系。
 



主编推荐

鲁道夫·德雷克斯                                                             (1897—197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P.E.T.)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著有《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师:挑战》。



精彩内容

我们都知道爱。每个时代都有诗人、歌唱家赞美它,有愤世嫉俗者、玩世不恭者抨击它,有心理学家、哲学家解读它。没有人否认爱的存在。我们只对什么是爱进行争论,因为有多少人想拥有爱,就有多少种爱的定义。
那么,既然爱无人不知,为什么人们对它的本质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呢?对每个观察者来说,爱是否披上了不同的外衣?它是否会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年代、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又或者,它是否会随着爱人(或者爱的诠释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恋爱经历的改变而改变?
在审视爱和探究其他任何人类现象的本质时,我们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层面同时入手。心理学层面涉及个人的态度和目标,这些态度和目标以个人的智识和情感发展为基础;社会学层面涉及个人生活环境中的社会观念和习俗。对爱的客观评价必须包括这两个层面。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心理学层面来探讨爱。
由于心理学将爱视为一种情绪,因此我们首先来探究情绪的普遍特征,然后再探究爱这种情绪的独有特征。
情绪的功能
情绪通常被认为是由某些环境因素引起的,即受到某种刺激的个体会自动做出与这种环境相对应的情绪反应。例如,对婴幼儿来说,响亮的噪音(如雷声)或缺乏陪伴,就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恐惧反应。成人对恐惧的反应更为复杂,但它同样是建立在这种原始的“刺激-反应”机制的基础上的。如今,人们已广泛接受了“人类行为主要是以‘刺激-反应’机制为基础”这一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所有的恐惧都可以追溯到其出生时的“心灵创伤”,即每个人从温暖安全的母体环境来到冰冷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原始焦虑”。弗洛伊德还提出,恐惧和焦虑是由性冲动受到压抑而无法正常宣泄引起的。
虽然这些观念很有趣并且可能是正确的,但它们却不足以解释恐惧的真正目的。显然,个人出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是需要拥有恐惧情绪的。换句话说,它的目的是让人避免陷入危险或不愉快的境地。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恐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恐惧所涉及的心理机制,而且能为我们提供处理恐惧的好办法。恐惧的目的可能不容易被识别出来,特别是在一个人的常识和逻辑不能证明这种恐惧是正当的情况下,比如那些假想的危险或不合理的焦虑。然而,对这种“非正当恐惧”的深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恐惧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即促使一个人对某种危险采取防御态度,这种危险可能不仅危及其身体健康,还影响其威望和社会地位。
所有的情绪都指向特定的目的,即使成年人的这些目的并不明显,且常常掩藏在复杂、隐秘的心理现象背后。情绪是由个体主动选择的。我们要理解这一事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如果我们一旦意识到了情绪的目的,它就不能发挥作用了。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不承认自己能够控制情绪是很有必要的。情绪会让一个人准备、支持、采取某种行动,或拒绝某种行动。每个行动都是智识和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会思考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的利弊。然而,事实往往是利与弊几乎相等,因此我们很难抉择。为了让自己朝着某个方向前进,我们必须强化这个方向的表面价值。此时,我们唤起了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情绪来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并克服那些可能会在逻辑上阻止我们做选择的障碍。没有情绪,我们就不能有力地采取行动,为此,我们会选择那些有利于维持和增强生活基本方向的情绪。
爱是一种情绪
现在,我们来谈谈爱的问题。
爱是否和恐惧一样,是一种有目的的情绪呢?相信很多人一定会反对这种说法。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爱”是一个人遇到自己那个“对”的人时会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文学作品、电影及其他艺术形式,都为爱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我们谈到当一个人“坠入爱河”或“失恋”时,他就像不小心被绊了一跤,是一种意想不到、无法解释的感觉,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事实上,爱常常就是意外降临的。我们口口声声说,爱是永恒的、不求回报的、痛苦的、幼稚的、包容的、盲目的,就好像它有很多不同的类型,而不仅仅是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爱着的人。难道爱是某种神秘力量作用于幸运相遇了的两个人身上的结果?难道我们只是爱的被动承受者吗?
让我们暂时将这些疑问集中在性冲动上。性冲动被视为“爱”这种复合情绪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如果我们能证明,即使最基本的性欲也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是用来满足我们的某种目的的,也许我们就能更容易地接受“爱本身具有目的性”这一观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