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0.2 6.7折 ¥ 59.8 全新
库存27件
作者成尚荣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12903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235726
上书时间2024-12-20
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灵魂的卓越
一、我是个晚熟的人
其实,我是个晚熟的人,真的。
我说自己晚熟,要比莫言的《晚熟的人》早好多年。说自己晚熟,没有什么自豪感,当然,也没有什么愧疚感。人生是多彩的,没有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和样态,也没有一种不好的方式和样态。好不好,全在自己心灵的感受,心灵原本就是自由自在的,像是蓝天下田野里的百花,自然、本色就好,刻意就别扭,就不真实。人生下来就背上了枷锁,其实,枷锁往往是人自己背上的。
晚熟意味着滞后,与年龄的成熟度不相适应,反映的是认知或心理的不够成熟,是心智发育得较晚。因而,有时显得并不合年龄特点,有时显得不合事宜,不合身份。我大概就是这一类。首先表现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比同班同学大两岁,但从来没有人把我当哥哥,成长度还像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甚至比弟弟妹妹还稚嫩。其次表现在做事不沉稳,匆匆忙忙,急促得很。记得教自然科学的吴京旺老师叫我把几件实验用品送到实验室去,到了门口,不知怎的,呼啦一下,全掉在地上,有的还破了——吴老师心中一定有个想法:年龄大点的孩子未必能把事办好。再次表现为在众多人事关系中,我不会识别,不会协调,也不太会表达。还记得上中学时,有些人看不惯我,大概还有点嫉妒,总是不让我入团,将我排除在组织的大门之外,有时还当众对我不友好,可我全然蒙在鼓里,总认为是他们对我严格。我稀里糊涂,没有任何识别能力,没有任何警觉,也没有什么勇气。也许,过于善良让人晚熟。当了小学教师后,和孩子们在一起疯玩,像是兄弟,像是伙伴,没有什么长大的感觉,认为教师就应该这样,和学生没有什么不一样。也许,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爱孩子,往往让人容易晚熟。忆的是到了省教育厅工作,专注于业务,忘了人事关系,不愿进别人的“圈子”。一天,老厅长对我直截了当地说:“你啊,不成熟。”他是爱护我,提醒我。也许,过于投入专业、不开窍容易让人单纯,容易让人晚熟。总之,我是比较晚熟的,而自己全无知觉。
二、不灭的童心,让我“不成熟”
我并不认为自己不成熟是个缺点,不认为不成熟有什么不好。从某个角度说,让自己单纯点,让自己“幼稚”点并非坏事。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晚熟,我的不成熟,主要是自己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儿童,有一颗童心,活泼泼的,有时会一下子蹦跳起来,不能自已。所以,熟悉的人常对我说:你像个孩子,天真,也可爱。是的,我很爱孩子,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踢足球,如何守住球门,组织他们训练、比赛。有时,与他们悄悄地去夜行军,清晨才回来;有时躺在草地上,闲聊。往往在这样的时刻,我自己变成了孩子。孩子也很爱我,把我当作知心伙伴,有时从家带几块糖给我,与我分享;有时会在放学后,待在某个地方,等我开完会,一起回家;有时我也会非常冲动,发脾气,事后会向他们道歉……
我本质上是一个孩子,与儿童们相伴相随,一直没有离开过儿童,没有离开过真实的自己。当我进入省教科所工作后,我更是把儿童研究当作我的主攻方向,读儿童哲学、儿童美学、儿童心理学,读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故事、儿童诗歌。在读书时,我常常想起“文革”期间自己当小学教师时创作大量作品的情景:小歌舞、小说唱、小话剧、相声、三句半……在街头巷尾、工厂、农村、部队到处演出,不亦乐乎。这颗种子一直深埋在心中,直到成为所谓的“教科研工作者”,终于再次苏醒、萌发,并由感性逐步走向理性,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原创性的主张:儿童立场。
永远的童心让我“不成熟”,童心本身就是不成熟的,本身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童心就是创造之心。这样的不成熟我是喜欢的,也是不离不弃一直要坚守的。
当然,蒙台梭利的“作为教师的儿童”,以及李吉林的“长大的儿童”,也让我领悟到另一层深意:作为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既要坚守童心,又要超越童心,做一个“长不大的儿童”意蕴固然好,但“长不大”终究担不起培养新时代好儿童的重任。我的信念是既在童心中,又在童心外。在童心中,可以不成熟,可以晚熟;而在童心外,超越童心让我有另一种不成熟的成熟——也许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晚熟。这样的晚熟对儿童发展有好处,就应坚持。
三、重要的不在于早熟还是晚熟,而在于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如前文所述,晚熟与心智的成熟度有关。心智发展有个过程,总是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发展起来、完善起来,所以,不必为心智的不成熟而担忧。况且心智成熟不成熟没有一个的标准,有时让心智稍稍不成熟,倒可以为未来留下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让晚熟获得一种“后发优势”。
问题的讨论还不能止于此。心智必定与心灵紧密相连,早熟还是晚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从心智发展走向心灵塑造,做一个有灵魂的人。早熟,未必有美丽的灵魂,而晚熟也未必不美丽。灵魂的美丽不美丽,似乎与早熟、晚熟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的心灵首先要干净,灵魂才会美丽。近有两件事触动着我。一件事是李吉林老师的去世。李老师是我的同事,2019年的那个酷热的夏日因病离我们而去。学校为她塑像,让她的灵魂在她挚爱的校园里安顿,永远和儿童在一起,让“长大的儿童”永远有灿烂的笑容。雕塑家钱绍武为了把准李老师塑像之魂,工作室四周摆满了李老师在不同情境中的照片,为的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捕捉她为经典的微笑表情。有一天,钱先生对李老师的女儿说:你妈妈的眼睛是很干净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后才塑造出来。一位雕塑家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了一位教育家的心灵:眼睛是干净的,心灵是纯净的。心灵纯净不纯净往往从他的窗户——眼睛里看出来,心灵里的任何一点杂质,总会在眼睛里“露”出来。心灵里的一切,眼睛是掩饰不了的,更是隐藏不了的。晚熟的人呢,明亮的童心会让他的心灵美丽起来。我常会问自己:我的眼睛干净吗?常对自己说:做一个眼睛干净的人,做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吧!
另一件事是关于于漪老师的。于漪老师说:“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老师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老师的‘立足点’不能只在地上,如果只站在地上,视野是有限的。老师一定要有战略视野。”她还有句话让我们震撼:“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立足点、视野、理想、信仰,讲的是什么?她想说的是老师的心灵世界:教师的心灵应充溢着理想、信念,进而形成一种信仰,锻造有信仰的灵魂。灵魂超越了心智,引领着心智的发育,而灵魂应当用理想、信念、信仰来照耀。灵魂向着高尚而生长,生命为崇高而歌唱,精神为祖国而澎湃,这才是光明的、美好的、伟大的,这才是真正的成熟。离开有信仰的灵魂,早熟可能缺失方向感和价值愿景,而晚熟有灵魂的指引,才会去奋斗、奉献、创造。“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是判断一个人根本的价值尺度。
四、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让灵魂安顿下来
我是南通人。南通人忘不了张謇先生。张謇,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为南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这座誉为中国近代城的南通全面打下了基础,近又让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走在了前头。1914年,张謇为他创办的商科专业学校的银行班题了八个大字: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他的意思非常明确: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的人,应当塑造自己的品格——优美的道德操守,同时还得有纯粹的专业学识和能力。这是张謇办班办学的宗旨。实际上,他从道德与学术两个维度勾勒了人格的完整与完美,概括了一个人优秀的两端。我想,何止是对从事经济、金融的人,对老师呢?对研究者呢?对学者呢?都应有这样的追求:道德优美、学术纯粹。
道德优美、学术纯粹,是人格的良好结构,二者产生积极的互动。道德,学术之师也,学术,道德之资也,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在对话中共同发展、提升。二者的结合、统一也是一种境界,办学、做教育、做学问,就应当走向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境界。
道德优美,首先,要有道德,既有私德又有公德,还具有社会美德;其次,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再次,以道德的方式展开教育和研究,要有机融入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学术纯粹,首先,要有学术、有专业、有本领,有不断进取的追求;其次,去功利,更去浮躁、浮浅和浮华,目的就在学术研究与追求之中;再次,学术为充盈自己的心灵、为社会进步服务,成为社会发展之重器。总之,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点亮了一盏心灯,塑造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心灵。做有灵魂的人,不是空洞的,更不是虚无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让灵魂更美好、更丰盈、更明亮。这样的人,不是简单用早熟、晚熟来评判的,这不是什么成熟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所谓成功的问题。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让人的灵魂安顿下来,让灵魂在道德与学术上闪亮起来。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五、做有灵魂的人,要上有灵魂的课、办有灵魂的学校
人应当有美丽的灵魂,课也是有灵魂的。课的灵魂在教材中,也在教学中,终一切都在教师的理解和把握之中。有灵魂的教师才能上出有灵魂的课,有灵魂的教师,才会真正称得上优秀、卓越,称得上是“学科专家”。
上有灵魂的课,践行的是学科育人的宗旨与理念。何为学科育人,如何学科育人,一切都在实践探索中,有灵魂的课是教师们创造出来的。把教师创造的课及其教学经验汇集在一起,梳理、概括、总结,学科育人的蓝图与路线图就绘制出来了。
课不是孤立的,教师生活在具体的学校里。学校也是有灵魂的。学校的灵魂就是学校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学校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理念回应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从某个角度看,学校的灵魂演化为一种文化生态,在文化的不断进步中才会培育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师,也才能孕育出有灵魂的课,立德树人的学科实现方式才能逐步构建起来,立德树人的办学、教育范式也才能创造出来。所谓学校未来的逻辑与现实的节律,就在学校文化进步所凝的“魂”之中。
六、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献给民族的未来
晚熟—心智—心灵—灵魂,串起了我对生命的认知链,其实这也是人生意义链、人生价值链。尽管,心智、心灵,尤其是心灵与灵魂还没有划出清晰的边界,但是,无所谓,就是学术上也很难区分得十分清楚;同时,这几者也不在一个维度和层次上,尤其是晚熟与其他概念,但也无所谓。
我的意思是,回忆以往,我有一点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创造的,人生的意义之根本在于塑造自己的灵魂,在于把整个心灵奉献出来。于我而言,整个心灵要献给儿童,献给民族的未来。
爱因斯坦常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穿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而我们遇上了新时代、好社会,更要提升自己的品格,塑造自己的灵魂,做一个有灵魂的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让“晚熟”发出更独特的光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教学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要求和挑战中,有一个命题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急迫,那就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应回到“育人”上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一命题可以概括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假若,在学科育人、教学育人上我们有新的认识和突破,那么,教学改革将会走向更高境界,闪烁新的光芒。学科育人与教学育人终归要落实到上课,要上有灵魂的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担当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也许发生在课堂里,抑或说,是从课堂开始的,是从上有灵魂的课开始的。总而言之,本书从课程、教学、课堂、学校的未来逻辑与现实节律等方面对“育人”做了深度诠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教学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要求和挑战中,有一个命题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急迫,那就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应回到“育人”上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一命题可以概括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假若,在学科育人、教学育人上我们有新的认识和突破,那么,教学改革将会走向更高境界,闪烁新的光芒。学科育人与教学育人终归要落实到上课,要上有灵魂的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担当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也许发生在课堂里,抑或说,是从课堂开始的,是从上有灵魂的课开始的。总而言之,本书从课程、教学、课堂、学校的未来逻辑与现实节律等方面对“育人”做了深度诠释。
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篇 课程与文化,让学生看见太阳
教师课程育人说到底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充分意义的文化构建,在课堂里铸魂育人,去追赶太阳,发现真理。
003 篇首语 课程育人:让学生看见太阳
0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国方案
014 课程改革的文化自信
016 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
022 统编教材使用中育人价值的实现与“学科专家”培养
033 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挺起民族的脊梁
039 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简称谈道德
041 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与主要途径
050 地方课程的发展检视与时代再构建
060 价值体认:劳动教育的核心
065 体育、艺术教育价值的再审视
068 走向规范与品质的研学旅行课程
第二篇 上有灵魂的课
未来的文明与美好,一定会发生在现在的课堂里。课是有灵魂的,上有灵魂的课是教学改革的初衷和永远的追求。有灵魂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
077 篇首语 上有灵魂的课
085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指南针与准绳
099 文化隐喻:重构语文教育
108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114 以学为核心:语文教学中的真正实现
122 中国风•母语美
128 一份价值照耀的语文学习方案
135 化:华应龙数学育人的“思想实验”
150 高考考得很少,未来考得很多——理科教学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158 创造一堂好课——音乐学科教学育人的启示
165 回到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上去
179 性相近,习相远:基本问题与独特性的文化表达
第三篇 学校的未来逻辑与现实节律
教育是对未来的定义。规划、构建未来学校是所有学校发展的必然走向。从铸魂育人出发,学校才会有未来的逻辑和现实的节律。
187 篇首语 未来学校的哲学追问
193 理想国:未来学校的理想形态
201 北京中学: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
207 成志教育:儿童发展的价值坐标与行动方案
210 走向成功的“巴小逻辑”
219 快乐做主人:小学发展素质教育范式的时代建构
227 从传统文化深处走向未来的大成教育
234 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学校
241 小学立德树人的审美范式
248 推开门后的新发现
251 真切地触摸儿童成长的节律
254 共生文化土壤里长成的一片森林
第四篇 傅厚岗随笔:心灵的记录
傅厚岗极富诗意,充溢着文化的气息,在这样的地方工作,又在这样的地方长期生活,感觉是不同的: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中,生活在文化中,理想在高处,脚踩在山岗之上。
261 篇首语 傅厚岗的文化记忆
264 人人都是教育改变的力量
266 中国儿童站立的姿态更加闪亮
268 那通宵不灭的灯光
270 好文章在孤灯下
272 三个三千万元的故事:超越世俗的美好生活
274 美学天空下的经典回响
276 语文教学需要一张“元素周期表”
278 自由地掀开页
280 对意义的发问
282 一切好似蟋蟀吟
284 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286 “怪作家”与“怪教师”
288 砌墙脚与盖房子
290 一位美术教师关于数学的故事
292 撒下美的叶子与花朵
294 三岁之翁与百岁之童
296 作为教师的儿童
298 课程的价值
300 让教学制度回来
302 思维突破,做换道超车者
304 基石与磁石
306 欣欣以向荣
308 让思维的收获犹如颗粒饱满的麦穗
310 让孩子睁大眼睛看看大人们是怎么劳动的
313 后 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教学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要求和挑战中,有一个命题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急迫,那就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应回到“育人”上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一命题可以概括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假若,在学科育人、教学育人上我们有新的认识和突破,那么,教学改革将会走向更高境界,闪烁新的光芒。学科育人与教学育人终归要落实到上课,要上有灵魂的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担当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也许发生在课堂里,抑或说,是从课堂开始的,是从上有灵魂的课开始的。总而言之,本书从课程、教学、课堂、学校的未来逻辑与现实节律等方面对“育人”做了深度诠释。
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一切好似蟋蟀吟
一直想就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写点文字,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但总不知从何说起,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不说。
近有三件事触动了我,让我对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有了一点感觉。
件事,关于反问句的故事。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远房侄女上小学六年级,小女孩进外公的书房,总是不打招呼,出来时,又不把门带上,外公有些不高兴,就批评了她。可是,小女孩对外公说:“我不关门有什么错吗?不是想让你透透气吗?”这语气听着有点强硬,让人不太舒服。这位教师就把小女孩拉到一边,说:“你知道回答外公的两句话叫什么句吗?”“反问句呀。”“那你能不能试着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啊。就是,不关门我没有什么错;让外公透透气是好事啊!”这位教师说:“说得好。你再想想,在不同语境下,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句式,对外公的提醒,如果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效果是不是更好?”小女孩点点头,懂了。教师说,语文育人就在生活中,就在日常说话中。不过,是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和敏感?是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能力和智慧?很难讲。语文素养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第二件事,是关于诗人流沙河和余光中的作诗应答。1981年,诗人流沙河在诗刊《星星》上推介了一些诗人,其中包括余光中。1982年夏,余光中致信流沙河,还说起四川的蟋蟀,四年后,他在《蟋蟀吟》中写下了这样诗句:“就是童年逃逸的那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读到这里,大家都会怦然心动,语言多有魅力!不过,语言文字是人创造的,是人使用的,语言文字里沾满了情感,洋溢着意蕴。那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那种乡思,那种家国情怀,都悄然隐含在其中,那只蟋蟀也悄悄地落在我们的心灵里,天天歌唱。语文素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但是要用心用情。我想,对语文的亲近,对母语的“狂欢”,表情达意,应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素养。
第三件事,“把心放在育人上”的研讨会。江苏南京师大附中近举办了高中发展研讨会,主题定为“把心放在育人上”。这种诗意的表达,透出一个宏大、深沉的主题: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学校教育的一切一切,都是在探索、建构育人模式,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的心,只有把心全都放在育人上,育人模式才有了核心,才有了保证,也才有了可能。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并不深奥,也并不玄虚,一切都在自己的心里,一切都在语文教学之中,一切好似蟋蟀吟。
人应当有美丽的灵魂,课也是有灵魂的。课的灵魂在教材中,也在教学中,*终一切都在教师的理解和把握之中。有灵魂的教师才能上出有灵魂的课,有灵魂的教师,才会真正称得上优秀、卓越,称得上是“学科专家”。——成尚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