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楚辞十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楚辞十讲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5.3 4.2折 59.8 全新

库存6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志啸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43041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326533

上书时间2024-12-20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在中国,只要谈到屈原,几乎是妇孺皆知。这是因为,屈原作为中国历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而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屈原与楚辞,两者乃密不可分、紧紧相依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说到屈原,中国老百姓必定会首先自然地联想到端午节、吃粽子、龙舟竞渡。

关于端午节

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起源于端午文化。每到端午节,中国人总喜好吃粽子、划龙舟、挂蒲叶等,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都以为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客观的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端午的习俗起源很早,传统历史文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中国在汉代之前,民间即已有五月端午除邪避凶的习俗,特别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湖地区,这方面的习俗尤为浓厚,当地民众习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即端午之日,举行祭祀活动,祭祀龙图腾,祭龙祭水,投粽入水,划龙舟等。由于屈原忠君爱民,他的感人事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投汨罗江自尽的壮举,在每年的端午前后,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表示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深切怀念。久而久之,各地民众就将端午的这些纪念活动,自然与屈原这个伟大诗人联系起来了。

如今,端午节已被确定为法定节假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到传播和发扬。当然,确定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与韩国人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江陵端午祭”有点关系。不过,韩国的端午祭祀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很大区别——韩国是“江陵端午祭”,他们祭的是山,中国人端午节祭的是水、是龙,两者的祭祀对象完全不同,且围绕祭祀的各种民间活动,也全不相同,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况且,韩国的这个“江陵端午祭”,从本质上来说,乃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到朝鲜半岛后的产物,它属于东亚汉文化圈影响的衍生物,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后衍生的,这是客观历史事实,谁也否定不了。

关于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余绪,融合了先秦时代南方楚地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以其浪漫奇谲之形态,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流传,至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诗歌作品合为一集,编集定名,开始有了作为诗歌总集的《楚辞》。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是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所写,“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方言声韵,载录了楚的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的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在《诗经》四言诗格局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楚辞体——也称骚体的诗歌样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屈原其人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忠君爱民的气节与人格。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他的生平传略做了历史的记载。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历楚国怀王与顷襄王两个朝代。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辅佐楚怀王,颇受信任,任左徒,入则图议国事,出则应对诸侯,制定宪令,改革楚政,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实现楚国一统天下的大业,然却不幸遭朝廷奸臣谗言离间,被去职流放,复起复落,终未能重返故都。但他壮心不泯,初衷不改,悲愤至极,终投身江河,以身殉理想。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文化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作品,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熔《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其中尤其是《离骚》一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谲,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篇绝唱。

屈原的作品

对于屈原传世作品的真伪,历来学界争议较多。据司马迁《史记》所载,《离骚》《九歌》《天问》《招魂》及《哀郢》应该属于可信之作,到刘向父子编著《七略》及班固撰《汉书·艺文志》,载录屈原作品25篇,究竟具体应该是哪25篇,历代学者产生了歧异之见。依据现存早的著录屈原与楚辞作品的集子——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25篇屈原作品是:《离骚》(原书题为《离骚经》)、《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但是这些诗篇中,有些曾被怀疑是否为屈原的作品,如《九章》中的部分作品,以及《远游》《卜居》《渔父》等,为此,历代学者各执己见,聚讼不已。由于缺乏确凿的资料,对这一争论难以下准确的判断,一般还是以《汉书·艺文志》的25篇为据。《楚辞》集子中收录的诗歌作品,除屈原作品外,还有宋玉的《九辩》,此外,王逸注本中,还收录了包括唐勒、景差的作品,以及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王逸等人的拟骚作品。从王逸《楚辞章句》可以知道,古代载录《楚辞》的本子还有《楚辞释文》,其所录楚辞作品之篇序与王逸的本子有所不同,此尚待加以考证。.

历代的楚辞研究

《楚辞》问世以后,自汉代开始,便有了模拟仿效之风,尤其两汉时代,拟骚诗盛行,一时蔚成风气。其中较有代表性并被收入《楚辞》注本的主要是:贾谊《惜誓》《吊屈原赋》(各本不一),淮南小山《招隐士》、严忌《哀时命》,以及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这些诗篇大多从哀怜同情屈原身世际遇出发,抒发个人内心情感,有的结合了自己的身世遭遇,感喟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不测。一般来说,这些诗篇虽说内容情感乃至艺术表现均无法与屈原作品相比,但它们毕竟有意模仿屈原作品,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多少还有可取之处,故而在文学史上也能记下一笔。

从汉代开始,研究屈原和注释《楚辞》作品渐成风气——从西汉司马迁、扬雄到东汉班固、王逸,都对屈原和《楚辞》或撰写传略,或评论其人,或注释其作品,但他们在认识观点上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完全对立。如王逸与班固,对屈原的评价褒贬完全不同。王逸《楚辞章句》高度肯定屈原,且该书乃历史上部全面注释《楚辞》的标志性著作,而班固虽然承认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却对屈原其人的人格品行予以贬抑。概括地看,楚辞研究在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四次高潮:两汉、南宋、清代及现代(“五四”迄今)。其代表性著作为: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朝齐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洪兴祖《楚辞补注》(补王逸《章句》),明代汪湲《楚辞集解》,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林云铭《楚辞灯》、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和戴震《屈原赋注》。到现代,则有梁启超、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林庚、汤炳正等著名学者,将传统学术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一系列研究成果由此问世,推动了楚辞研究向纵深方向的拓展。



导语摘要

楚辞以其浪漫诡谲之形态,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楚辞的核心。屈原与楚辞,两者乃密不可分、紧紧相依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复旦大学先秦文学教授、楚辞研究专家徐志啸从楚辞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楚地文化、楚辞的代表人物研究、楚辞的代表作品研究等十个方面,对楚辞进行了通解。并站在更广泛的视角上,将其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加以横向比较,引领读者打开视野,探究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与世界文学脉络的关联与特性。每一篇章,均为一堂精彩绝伦、意蕴绵长的大师文学课。



商品简介

楚辞以其浪漫诡谲之形态,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楚辞的核心。屈原与楚辞,两者乃密不可分、紧紧相依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复旦大学先秦文学教授、楚辞研究专家徐志啸从楚辞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楚地文化、楚辞的代表人物研究、楚辞的代表作品研究等十个方面,对楚辞进行了通解。并站在更广泛的视角上,将其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加以横向比较,引领读者打开视野,探究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与世界文学脉络的关联与特性。每一篇章,均为一堂精彩绝伦、意蕴绵长的大师文学课。



作者简介

徐志啸(1948—  ),复旦大学历史系77本科生,复旦大学中文系79研究生,北京大学中文系86博士生。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首届特聘飞天学者、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已出版学术专著及论文集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曾应邀赴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及日本东京大学等讲学或作学术演讲。



目录

001 讲 楚辞生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003 从落后的“荆蛮”到强盛的“楚霸”


012 生机勃勃的楚文化


 


019 第二讲 楚辞——楚地文化的综合产物


021 巫与神鬼——浓厚的巫风遗存


028 天国——楚人的宇宙意识


034 楚歌、先秦散文及神话传说


 


051 第三讲 伟大诗人屈原


053 屈原生活的时代及其身世


060 屈原思想属于哪一家


069 “好修”的哲人


 


081 第四讲 屈原属于世界一流大诗人


083 横向扫视世界上古时代诗坛


089 世界诗歌发展史的纵向鸟瞰


 


099 第五讲 惊世的《离骚》奇特的《天问》


101 惊世骇俗的《离骚》


112大胆奇特的《天问》


 


119 第六讲 诗人的艺术之歌


121 楚民求生长繁殖的艺术之歌


129 诗人身世经历的生动记录


135 《招魂》《大招》及其他


 


145 第七讲 情感美与形象美


147 情感美


152 形象美


 


157 第八讲 多种美的展示


159 自然美


163 悲剧美


166 形式美


 


175 第九讲 悲秋诗人宋玉


177 悲秋诗人宋玉


181 《九辩》的价值


 


189 第十讲 回声与承传


191 回声——汉代拟骚诗


194 真与奇的承传——《诗经》与楚辞



内容摘要

楚辞以其浪漫诡谲之形态,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楚辞的核心。屈原与楚辞,两者乃密不可分、紧紧相依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复旦大学先秦文学教授、楚辞研究专家徐志啸从楚辞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楚地文化、楚辞的代表人物研究、楚辞的代表作品研究等十个方面,对楚辞进行了通解。并站在更广泛的视角上,将其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加以横向比较,引领读者打开视野,探究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与世界文学脉络的关联与特性。每一篇章,均为一堂精彩绝伦、意蕴绵长的大师文学课。



主编推荐

徐志啸(1948—  ),复旦大学历史系77本科生,复旦大学中文系79研究生,北京大学中文系86博士生。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首届特聘飞天学者、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已出版学术专著及论文集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曾应邀赴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及日本东京大学等讲学或作学术演讲。



精彩内容

辞作为先秦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它承《诗经》之余绪,而又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诗坛上以其浪漫奇谲之形态展示了卓异的风采,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楚辞的诞生有其历史与文化背景条件,并非诗人屈原突发异想,一朝而成。探讨其历史与文化背景条件,极利于我们对楚辞的深入了解和对文学史上新文学样式产生规律的掌握,这在我们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时十分必要的。

从落后的“荆蛮”到强盛的“楚霸”

促使楚辞产生的各种因素在屈原时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楚国早期的兴盛史有关,因而,了解并探讨楚国在怀王之前走过的历程,对把握楚辞的生成很有裨益。

楚在屈原之前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先楚至楚成王(前671—前626年在位),作为南方一弱小“蛮夷”, 始与殷商往来,继受周天子分封,立楚国(约在前11世纪),此时为“荆蛮”时期。楚成王之后,由于楚人长期奋斗和楚君励精图治,征伐周围列国,政治、经济、军事均渐臻强盛,进入了“楚霸”阶段,霸势基本维持到怀王(前328—前299年在位)前期。

让我们先看“荆蛮”时期。

对这一时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楚由何人所建,也即楚早先由什么地方的人群所组成。对此,学界历来有争议,计有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与土居说四种。东来说认为,楚人原居淮河下游,后沿长江西上,定居江汉间;西来说以为,楚、夏原同祖,后楚人由陕西东部迁入今楚地(长江中游一带);北来说主张,楚人由北向西南发展,后移居汉水之南;土居说则认为,楚人系土生土长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对这个问题阐述了如下见解:

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早进入中部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也请天女魃下来相助。这些荒诞的神话,暗示着这一场冲突非常激烈,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

那部分退回南方的人仍不服,帝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史记·五帝本纪》)。“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帝王世纪》)这里,“三苗”即“有苗”,与楚人属同一祖源,所居之地与楚地同属一个区域。 又据《国语·楚语》的记载可知,重黎是楚人的先祖,三苗从黎氏发展而来,是重黎的另一支重要后裔,这就证明了楚和三苗的祖源都是重黎,而重黎是颛顼的后代。“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史记·楚世家》)这正与《离骚》中所述“帝高阳之苗裔兮”相合。换言之,上述文献说明,楚人属于“土居”——土生土长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蛮夷”。

考古发现也可对此予以佐证:“江汉流域具有南方特色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晚于屈家岭文化的一个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又有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湖北龙山文化”,这些文化,“在地层上有直接的叠层关系和文化内涵的承继关系”,它们的“文化遗址分布的主要范围,恰好与楚文化的范围大体一致”,“很可能是楚的原始阶段,即楚的先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