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2.1 8.1折 ¥ 52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刘茂平、李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55490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29117903
上书时间2024-12-20
什么是美学
美是什么?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甚至是人的 追求。人们生活在一种关于美的事物的经验之中,人们在体验和感受美。那么,这也就设 定了美的事物的存在是我们感受美的前提。美作为一种语言的、经验的和存在的现象为美 学的思考提供了基础。人们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美学不 仅是对审美现象的思考,而且是一种专门化的哲学或思想形态。
一、美学学科的诞生
美学在现代汉语中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在古代汉语中却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思想中 有着丰富和深刻的美学理论,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美”和“学”两个字,但没有“美学” 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这意味着:一方面,美的问 题没有专题化;另一方面,关于美的思想并没有系统化。“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词在 汉语中出现是由西文“aesthetic”翻译而来的 a,使用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的是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他被后人誉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是18 世纪初的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当时,莱布尼兹、沃尔夫等人已经建
a 有关它的翻译过程,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说法:种,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 年和1884 年翻译出版 法国学者维隆的《维氏美学》上下册,用了汉语“美学”一词;第二种,由来华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先创,传入日本后再复传入中国;第三种,在 1866 年英国来华传教士罗存德编撰的《英华词典》(第 一册)里,aesthetics 对应的词译为“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审美”一词传到日本并对日本创译新名 词产生影响;第四种,传教士、中国人、日本人各自独立地创译该词。这四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又 不能完全证实自身的独一性,因此,偏执于某一种说法都只是臆断和猜想。但必须承认的是,从美学学科的东 渐角度来看,中国对美学这门学问的接受更多受同时代日本的横向影响,日本是中国与西方美学联系的纽带。 此外,日本近代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近代美学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美学进入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这 时,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随着对西方美学了解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日本学者结合本国传统的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行理论的消化、阐释和创造,编撰美学专门书籍,实现从“美学 在日本”向“日本美学”的转换。这一点也正是中国近代美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只是中国近代美学学科得以 正式建立比日本晚了近三十年。
立了一个庞大的唯理主义哲学体系。他们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与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 觉。他们认为思维或理性认识能引导人们的认识达到完善,但感觉或感性认识不能清楚地 分辨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不能明确地说出这种具有生动印象的事物足够的特征,只 能笼统地把握事物的情状以获得生动的印象,它只是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梯,因此,被称为 是混乱的认识或低级认识。诗和其他艺术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因此,被唯理主义哲学家 轻视。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哲学体系时,认为感性认识并不应该受到轻视, “诗”也能导出明确的理性原则,应该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由此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 来弥补体系的缺陷。 鲍姆嘉通在 1735 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 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aesthetica(感),用 来总结英国学人的超功利的趣味,因此,aesthetica 就成为不同于一般之感(sense)的美感。 更为重要的,鲍姆嘉通是从主体的整体性和客体的整体性及其对应来给 aesthetica(美感) 定位的:人的主体结构是知、情、意,与知(理智)相对应的是逻辑学(包括科学和哲学), 与意(意志)相对应的是道德哲学(包括伦理学和宗教学),与情(感)相对应的作为感 性认识之完善的是 aesthetica(美感),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艺术。正是在这一整体性的宏 伟架构中,鲍姆嘉通写出了为美立学或使美成学的著作Aesthetica(《美学》,1750)。然而, 虽然鲍姆嘉通把美感与具有功利性的一般趣味之感区别开来了,但他并未完全将之与知识 性的理性区别开来。在主体方面,他认为美感是一种完善性的感性认识;在客体方面,与 美感相连的自由艺术(free art),是一个在中世纪被定义而在鲍姆嘉通时期还延续着的概 念,它既包括文学、音乐等美的艺术,也包括几何学、天文学这样的科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这本书原文以拉丁文写成,分为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两大部分, 中译本只选其理论美学,但基本概括了他的美学主张,并初步形成了美、美感、艺术三个 主要部分的理论。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这本书开宗明义:“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 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的感性 认识包括情感、直觉、想象、记忆。 第二,美学的目的就它本身来说是感性知识的完善。鲍姆嘉通说:“美学的对象就是 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鲍姆嘉通 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审美与审美对象间的对应关系,认为美的本质是感官认识的美, 在承认美的客观性的同时,主张美是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他认为美的完善性在 于审美对象具备的五个素质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的完美结合,他以“丰富”“光辉”“伟大”“真” 和“似有理”五要素,揭示了美的自律性和完整性。“丰富”用来说明个性的、明了的美; “光辉”用来表现生动明晰的艺术活力;“伟大”即道德性,被他认为是艺术中必不可少 的因素,伟大即善;“真”用来表征艺术作品的又一特征,但他区分了此岸的真和彼岸的 真,给艺术创作留下了余地;“似有理”,即美的明了和真使审美主体产生了“似真”的 审美体验。感性认识的完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
分协调一致;另一方面,是指意象的明晰生动。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使命在于通过具体艺 术作品和艺术形式揭示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 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美学除了要研究美 之外,还以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 鲍姆嘉通的学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淹没在当时启蒙理性思潮中。然而,他对美 学的命名却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康德、黑格尔美学著作中沿用了aesthetics 这一术语。然而 黑格尔在《美学》开篇就提出:“‘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 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并无关宏 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成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a 黑格尔沿用了这个名称,但 仍然认为 aesthetics 只说出了它与感觉之间的关联,他又重新界定其内涵:“这门科学的正当 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b 因此,关于美学这门 学科还有philosophy of beauty,philosophy of art 的称呼,而aesthetics 仍然是通用的说法。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尽管鲍姆嘉通在历史上次明确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学术界获 得一致响应。鲍姆嘉通之后,“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但 迄今为止,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大致有三种倾向的意见。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 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 以美的根本原因。如当有人要我们明确说出陶罐、风景、音乐、舞蹈、人的“美”是什么 的时候,我们很可能答不上来。但是我们可以说马的毛色很美,陶罐的造型很美。但不能 因此就说美就是毛色、造型。可见,美虽然离不开毛色、造型等感性具体的东西,但它是 超越于这些感性具体的东西之上的抽象。这个观点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问“美 是什么”,这一提问导致西方美学的产生。 柏拉图认为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那 个“美本身”(理式)。他主张:“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 学问,然后才能彻悟美的本体。”c 因此,美的认识先从个别的感性对象开始(个别), 然后从个别感性事物中找出共同概念和规律(一般),后上升到全体事物的总概念(理 式),即美本身。事实上,凡是问“什么是什么”,就是在探究事物的本质,探究事物 的本质就是一种哲学思考。西方哲学为形而上学,英文为meta-physical,meta 意为 “在……之后”,还有“超越”的意思;physical意为“身体的”“物质的”“物理的”, 那么meta-physical 的意思即“物质之后”,即“超越于物质、物理、身体”。因此,“形 而上学”就是研究事物背后原因的一门学问,这也是哲学的重要特性。研究美本身的问题
a [ 德 ]黑格尔 . 美学(卷)[M]. 朱光潜,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 b [ 德 ]黑格尔 . 美学(卷)[M]. 朱光潜,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4. c [ 古希腊 ]柏拉图 . 文艺对话集 [M]. 朱光潜,译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73.
也就是探究美背后的原因。 第二,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为其中代表,他说“美学的对 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 术”a。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者更加确切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这样就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是在黑格尔美学中仍有对自然美的研究, 这是因为他认为: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自然美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 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也就是说,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形态,是为了更 好地了解心灵美。当代美学研究更倾向于艺术研究,这是沿用了将美学称作艺术哲学的提 法,因为对当代的艺术进行研究或阐释,是验证当代美学有效性的标志之一,但是当代艺 术的形形色色已经完全不是传统的美学含义所能定义。“美”已不是当代美学的核心概念, 这是美学需要注意的,否则会将有生机的美学研究引向文字游戏。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他们认为美学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分析美感经验。19 世纪以后,西方美学更强调美学中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等问题(移情说、心理距离说), 以致现当代西方美学主要呈心理学美学的趋势。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各自的缺陷,因 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我们认为,以美本身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历来比较符合美学 学科的性质;而且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经验的解释,都有赖于美本身的解释。但传统思辨 美学把对美本身的研究置于主客对峙的思维模式中,套用技术理性的方法,这是我们所不 能赞同的。其终结果只会像现代西方美学那样导致美学学科本身的危机和消解。美学研 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主客观性, 美与真、善的关系等。第二,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问题。第三,艺术问题,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做全面的研究,即艺术的一般规律;二是侧重于研究 艺术美的问题。艺术研究还包括对各个门类的艺术美学进行研究,如音乐美学、绘画美学、 书法美学、舞蹈美学等。此外,面对当代美学的新态势而言,美学还要超越上述问题,应 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新媒体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等问题。
三、美学学科的性质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指 的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世界,是活的世界,而不是死寂的世界,这个“生活世界” 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这个“意义”和“价值”,并不是纯精神性的,而 是具体的、实际的,是“生活世界”本身具有的且向人显现出来的。因此,人文学科研究 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李凯尔认为价值不是任何一种“现实”,而是一种规范性的存在,他说:“价值决不
a [ 德 ]黑格尔 . 美学(卷)[M]. 朱光潜,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是现实,既不是物理的现实,也不是心理的现实。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 它的实际的事实性。”a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 世界和价值世界。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学 的各个部分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人生,不能离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 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联。美学的研究注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共同性, 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20世纪的西方,由于分析哲学的影响,他们将全部哲学和美学问题都归结为语义分析。 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它用逻辑和思辨的方式解读概念,但具有片面性。美学问题归 根到底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是人的存在问题。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朱光潜说:“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b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从西 方美学史来看,它与哲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到今天,可以说美学仍然 没有超出他的发问,所改变的只是提问的形式和思维方法。美学的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 及思维方式等都打上了其所处时代的哲学的印记。鲍姆嘉通也将“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 部分提出来,而且明确了它固有的对象领域,奠定了美学的学科基础。他认为人类的心理 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知”是居于理论认识,其对应的学科为逻辑学;“情” 属于情感作用,源于感性认识,其对应的学科为美学;“意”即意志,其对应的学科为伦 理学。美学与艺术密切相关,但美学不是艺术,美学不是美术。美学是哲学,它不属于形 象思维,而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美学是一门哲学学科的传统观念,从19 世纪中叶以来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这种挑 战主要是心理学,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之所以能构成这种挑战是源于所有的审美 活动都伴随有人的心理,如直觉、想象、心境、情感、联想等活动。刘勰说:“登山则情 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美的发生本就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 因为审美是一种需要人用心去参与的活动。当然,在考察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时,我们也 注意到,审美心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活动。因此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描述无论怎样细微, 也不可能揭示审美活动作为人生体验的本性。心理学的描述或心理实验不能回答人生体验 本性的问题,不能回答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能靠哲学。
(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美学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 艺术密切关联。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艺术,但美学和艺术、艺术史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a [ 德 ] H. 李凯尔特 .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M]. 凃纪亮,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8. b 朱光潜 . 西方美学史 [M]. 上册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1.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离不开艺术。无论在西方或在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美学理论都是通过对艺术的研究而提出的。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 巴赫金,在中国,从谢赫到郑燮、石涛,都是如此。 美学和心理学密切相关。在我国古代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对审美心理就有十分细致 的分析。在西方,从古希腊美学始,美学在探求美的本质的同时,也讨论审美快感、艺术 创造与欣赏的心理等问题。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谈到审美经验的特征。 美学和语言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20 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这一点表现得越来越 明显。克罗齐就提出普通语言学就是美学,因为它们都是研究表现的科学。卡西尔的符号 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 批判’”a 的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索绪尔发端而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 主义和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所有这些理论对美学都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所谓“语言学转向”。从这里可以见出 美学和语言学的密切关系。 美学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 文化活动,它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因此,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美 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 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学学习和研究中,一方面要坚持哲学的思考, 另一方面要有多学科、跨学科的视野。
四、为什么学美学
为什么要学美学?简而言之,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呼唤美学,发展美 学,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视角、方 法和手段的学科。我们学习美学,除了掌握美学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历史之外,还要研究一 般的哲学问题,此外,也得熟知一般的艺术和艺术理论。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为美 学获得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批判。批判是区分事物的边界。一种哲学的批判主要 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批判,它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语言,并揭示语言中说出的和未 说出的。二是思想批判,它检查一个思想结构和道路是否完整。三是现实批判,它拷问现 实的问题。 因此,美学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第二,美学始终关涉到艺术现象,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和批评。这就要求美 学的学习者应了解艺术的各种门类及其发展的历史。与此同时,美学的学习将有利于对艺 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对艺术作品和现象的分析和批判。骷髅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不适感, 然而某些艺术作品中的骷髅给人带来的却是美感的体验。如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图1) 描绘一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小骷髅。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之一种—
a [ 法 ]维特根斯坦 . 逻辑哲学论 [M]. 郭英,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8.
悬丝傀儡演出。以骷髅为主角的寓意大约是反映了人生命运的虚幻、无常,倏忽幻灭之意。 英国前卫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制作出名为《献给上帝之爱》(图2)的“白金钻石 骷髅”—18 世纪欧洲男子。骷髅头用 2 156 克白金铸造而成,上面镶嵌有 8 601 颗重 达 1 106.18 克拉的 VVS 级高纯度钻石,就连两个眼窝和鼻子处都镶满了数百颗钻石,钻 石部分价值1 200 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3 亿元)。赫斯特的这一惊人“艺术”却在艺 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许多艺术批评家称,这个“钻石头盖骨”只是赫斯特以“艺术的 名义”哗众取宠,刻意制造惊人效果而已,它根本就谈不上是艺术。《英国艺术杂志》主 编罗宾?西蒙说:“赫斯特的所有创作都是哗众取宠的表演,而这一创作只不过更加昂贵 而已。它空洞无物,没有任何意义。它甚至不是由赫斯特本人制造的,他只不过想出这个 主意,然后让自己的技师们完成了它。作为一个工艺品它也许很不错,但作为艺术品它非 常乏味。” 然而也有人认为,赫斯特的这一艺术品是对死亡的深刻声明,赫斯特也宣称, “钻石头盖骨”是对死亡的挑战和庆祝。因此,面对当前此类具有争议性的作品,我们该 如何评判?这就需要美学的指引。
第三,将美学的学习与自身人性的修养和升华结合起来。学习美学不仅是为了获得美 学知识,而且是为了促进美好的人生。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成为一个美学的学习者和研 究者,而且要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 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 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 审美创造能力等。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 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
《美学导论》深入浅出,对美学与艺术哲学的诸多核心问题与基本方法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讨论与概述,对相关领域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言之有据的分析判断与历史研究。《美学导论/高等美术院校综合理论系列教材》既吸收了数十年我国艺术理论的成果,又融合了写书者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十分注重切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来编写,因此有很强的教学针对性,这在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撰上,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可贵的探索。
刘茂平,男,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1963年7月生于湖北荆门,198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到湖北美术学院执教,后考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师从著名美学家刘纲纪先生研习美学,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美学、美术史、艺术理论和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并从事艺术评论写作,策划并主持艺术展览。曾两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获省级教学成果教学二等奖(排名第二)一次,主持各类科研及教学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当代审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