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7.1 5.4折 ¥ 8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开军辑释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1151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8553989
上书时间2024-12-20
陈三立的写字
(代序)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近代学者轶事”条有云:“陈散原与人谈诗必曰:吾七十岁后已戒诗矣。求其写字,虽午夜篝灯,必勤勤交卷。”陈三立七十(1922)戒诗是真的,但1925-1930年间又重新恢复了写作。至于写字,倒真值得说叨说叨。
我们在民国十五年(1926)1月5日的《申报》上,可以看到一则《陈散原先生书例》:“堂幅:六尺二十元,五尺十二元,四尺十元,三尺八元,横幅同。屏幅:六尺十二元,五尺十元,四尺八元,三尺六元,横幅同。楹联:六尺十二元,五尺十元,四尺八元,三尺六元。纨折扇:每叶六元。卷子每尺六元,册页同。扁字:每尺六元。题签、名刺每字二元。金笺加半,来文加倍。寿屏碑志不书。润资先惠。约日取件,墨费加一成。收件处:上海各大笺扇店、杭州白傅路一号。朱祖谋、王乃徵、曾熙、谭泽闿、冯煦、王秉恩、余肇康、夏敬观、陈夔龙、吴昌硕、汪诒书、赵尊岳、郑孝胥、吴庆坻、俞明颐、袁思亮同启。”其时陈三立仍寓杭州白傅路,“一号”可能就是他的住处。他自民国十二年(1923)连丧妻、子,移居杭州后,至民国十四年(1925)夏才似乎从悲痛的阴影里走出来。他开始写诗;从这则鬻字告白可以知道,他几乎同时开始为人写字。
此前他自然也为别人写过字,但大多是师友之间的酬赠,并没有走到主动鬻书卖字这一步。那时他名气更大的是撰文。七十老翁(民国十一年时),文坛宗主,可以想见他文章的金贵。所以我们能在《郑孝胥日记》里看到不少拿着陈三立撰写的文章、找郑孝胥书写的记载。在当时很多人的眼中,陈三立文、郑孝胥书,乃是组合。如盛宣怀墓志铭、小港李母张太夫人墓志铭等,都是陈三立撰文,郑孝胥正书。这些有钱有势之人的选择,似乎可以说明陈文、郑书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然而现在陈三立要鬻书卖字了。尽管在当时鬻书卖字并不是什么丢人之事,书画家、文章家在报刊上刊发书例、画例、文例者比比皆是;但以陈三立的性情而论,我总觉得这并非出于他的自觉自愿。民国十四年(1925)的陈家,经过俞明诗、陈衡恪丧葬之折腾,再加上儿孙辈读书和一家老小居杭生活之花费,境况大不如前,虽然将南京散原精舍宅院售出,但也窘于维持,以至于将历年所藏书籍都运去苏州陈方恪处卖掉。所以,陈三立是否不得已而鬻书卖字呢?甚至,我以为这《申报》上的书例也并非陈三立寄去刊登,而是署名的众位师友暗中为他张罗。要不,为什么这书例仅仅登载了一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以书例刊登之惯例、以同署之赵尊岳为《申报》秘书这些方面来看,这极不正常。是不是陈三立发现之后立即阻止了呢?有可能!卖字虽然无关脸面,但它关乎性情。
陈三立小时候应该没有好好练字。我们看他父亲陈宝箴的字,清刚硬朗,肖其为人,放在今天,那是一等一的书法家。但陈三立的字似乎一点也没得其父之真传,早年他写给朋友如易顺鼎的信中的那些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窝扭一个,急着往前赶,仿佛时间不够似的。这是否是他“卞急”性格的再现?
然而,写字好的陈宝箴止于举人,写字窝扭的陈三立却在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中了贡士。这下问题来了!会试卷誊录之后才由阅卷大臣评阅,个人笔墨无关宏旨,但殿试尤其朝考,则要靠书法争名次,字体方正匀称、墨色乌黑光亮者——即“馆阁体”,易得阅卷大臣和皇帝青眼,博个好名次,从而进入翰林院。但此时陈三立的字,离“馆阁体”的距离还颇为遥远。他前妻罗氏——卒于光绪六年(1880)——在时,曾“日讽”陈三立“习楷书取科第”,陈三立“笑而以为俗”,罗氏说:“俗否,在人耳,岂作翰林便俗耶?”(陈三立《亡室罗孺人行略》)当他在红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如果想起这些,会不会有点后悔呢?
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二十二日,陈三立在写给父执许振祎的信里说:“三立谬举礼科,以楷法不中律,格于廷试,退而习书。”(《与许振祎书》)这话容易引起误解:既云“格于廷试”,那自然是参加了廷试。实际上并非如此。光绪十二年(1886)会试后,他自以为“楷法不中律”,连殿试前的覆试都没有参加,便匆匆南旋,“退而习书”了。这显然表明他对此次殿试、尤其朝考名次的重视。看来他似乎真的有些后悔了。
三年后己丑(1889),陈三立再赴京师,补行覆试、殿试、朝考,而终的成绩——殿试三甲四十五名、朝考二等十三名,应该没有达到陈三立的自我期许,所以一年之后仍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在写给陈锐的信里说:“恪士白折生平未完一本,鄙人乃殚精三年,字过十万,而一等二等,悬绝如此,岂保和殿上果有写字鬼,能作威福耶?”(《与陈锐书》)“恪士”
即其内兄俞明震,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恩科进士,朝考一等第十七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保和殿即朝考之地也。虽然陈三立苦写三年,但朝考列在二等,几乎没有了进入翰林院的可能。以前看徐一士在《谈陈三立》中讲到的陈三立签分吏部后吏部书吏冠服来拜、陈三立挥之而出的故事,十分赞同徐氏维护体制、颇见风骨的分析,但我们若反过来看,书吏“不得庶常,何必怪我”的讥讽话语,是不是也说出了陈三立心中曾经的热望:进入翰林院?
可以肯定的是,此后陈三立再也不习什么“馆阁体”了——他于签分吏部之后没两个月,就请假南归,而且决意“一舸江湖,渔钓为伍”,“尊主隆民、润色鸿业”之事,请待高明吧。(《与李盛铎书》)
陈三立的字,从二十五岁至八十五岁的,今天都还能看到。六十年中,字体变化很大。我不是书家,读帖亦少,无权对其评头论足,但就我的直观感受而言,我觉得他越写越好。陈三立八十四岁时,在给冒广生的信里说,自己所写书件“丑拙不值一哂”(《与冒鹤亭书》)。这自然是他的谦虚。他早年的字,确实写得不怎么好,但在变化和进步,他的老友梁鼎芬颇具慧眼,曾说他的字“如古玉出土,黯然无光,而精采内蕴,真可宝贵”(胡朝梁《上散原师书》),听闻梁氏此言的胡朝梁——陈三立诗弟子——便颇惦念自己老师的字,民国元年(1912)胡朝梁还发现:“近观《快雪堂帖》所收唐徐浩(字季海)书钟离令朱巨川告身,其古拙神似吾师书。董其昌题曰:‘唐人于欧、褚、钟、薛辈皆有遗议,独于季海无间言。此本其得意书。’故知襟怀高远者,作书不必专专临摹,自然茂美,而与古人神合也。”(《上散原师书》)“古拙”一词,极为贴合。民国元年(1912)陈三立六十,到了二、三十年代,我们看他给别人题的书名、录的近诗、写的题词,已经可用“妍”来形容,但那股拙劲儿还在,所谓“古拙”“茂美”,实乃不二之词。
老年的陈三立对自己写字的态度也十分有趣。闵孝吉听熊少秋讲过,陈三立居庐山时,某日座中客满,皆是晚辈,陈三立便让众人将他“平生所业”“各为等第”,而且“毋得面谀”。大家纷纷发言,却无人能得散原老人之首肯,这时有一“善对”客人起立云:“翁书法上,文次之,诗又次之。”“翁笑称善”,呼次子隆恪出好酒招待客人,饭后又“即席挥毫”,为每人作书一幅。(闵孝吉《苣斋随笔》)其质朴可爱,何减于赤子?殆老顽童之谓也!
闵孝吉以为陈三立书法“以朴厚胜,其使转颇近包安吴”(《苣斋随笔》),俞大纲则认为“法山谷,略参以北碑”(《散原先生手书诗稿序》),而从我这样一个书法门外汉来看,我觉得,陈三立的书法不是书家书法,而是文人笔墨。池涸笔秃,进于精粹,他不是这种。他是在阅历、读书滋养中,随时光流逝尽性书写的那种,他笔下的字,带着一种打动人心的质朴和力量。
我在研究陈三立人生经历、诗文写作的十馀年中,常常于纸上、网上遭逢其书迹,于是便也随手掇拾其图片,回头一看,竟积至四百馀幅。前贤风采,不忍汩没,曾略加检选,并试述原委,成一小册,于2014年岁初,得同学王志金之助,印成数册,题曰《散原遗墨》,以贡师友清赏。今蒙凤凰出版社不弃,愿意刊行这本小书,便将原书增补新得,汰除模糊,调整顺序,厘定文字,希望它能以一种没有辱没散原先生的面目与大家相见。
相较于以前编过的三两种小书,我对本书有更高的兴致。自以为这是一本好玩的书,陈三立那些生动的笔墨,不但见证他的“我”,而且记录周围的“人”。我在释读文字里试图说明的,正是笔墨背后“人”“我”之间的生动面向。感谢那些向我提供陈三立手迹的师友,惭愧的是,由于“年深日久”,不少名字都已经忘掉了。当然,也要请那些未及或未便申请便贸然使用了贵藏的机构和个人原谅,但想想这是让散原先生的墨迹焕然于天地之间,也或许能宽而宥之吧?
李开军
2015年岁末于济南双槐楼
本书稿分三个部分,收录陈三立1873—1937约64年间给朱祖谋、沈曾植、梁鼎芬、易顺鼎、康有为、梁启超等晚近名人人书信题词近300余通,图文相配,展示了散原老人的书风与文风;作者可以说是国内*“懂”陈三立的专家,对每封墨迹的考证文字,并不局限于其本身,而是征引各种文献,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既有学术意义,又臻艺术价值。
李开军,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文献与文学,出版有《散原精舍诗文集》《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陈三立年谱长编》等专著。
目 录
陈三立的写字(代序) 001
陈三立像 001
随宦湘鄂(1873-1898) 001
与易顺鼎书 002
张祖同湘雨楼诗钞题词 009
与罗正钧杨锐梁鼎芬论病书 011
为程颂万录寄京师陈户部同年诗书扇 016
为胡列五跋五公书卷 018
为章寿麟题铜官感旧图 022
与许振祎书 024
与李盛铎书 027
与梁鼎芬书 029
与谭献书 038
与易顺鼎书 040
录旧诗送梁鼎芬还焦山 042
与谭献书 044
与谭献书 048
与梁鼎芬书 049
与谭献书 051
与汪康年书 060
丁酉六月自海上还武昌写赠梁鼎芬 062
移家金陵(1900-1911) 065
与梁鼎芬书 066
与罗正钧书 068
魏繇泳经堂丛书题词 072
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 074
与江瀚唱和诗 077
与吴保初书及吴诗题词 081
与汪康年书 084
与曾广钧书 086
与端方书 088
与李盛铎书 110
国粹学报毕三年纪念题词 112
与端方书 114
与赵凤昌书 116
与端方书 121
与端方书 126
窜居沪上(1911-1915) 129
为梁鼎芬录无闷园雅集图题词 130
为张士珩题竹居图 133
吴俊卿先人诗幅遗墨题词 135
超社第二集因赴江宁未及与会补赋修禊诗 137
浴佛日超社第四集酒座送健斋枢相游泰山诗 138
陈夔龙水流云在图题词 140
陈瀚剑闲斋遗集序 142
题死难渭南令杨和甫遗墨 144
重返金陵(1915-1923) 147
与胡嗣瑗书 148
跋冬暄草堂师友笺存所收陈宝箴书 149
王瀣钞本咏怀堂诗集题词 153
辛氏三秦记题端 156
与易顺鼎书 157
为黄书霖题李鸿章致曾国藩手札册 159
题赵恺所藏郑文焯遗札 161
李厚礽遗扇题词 163
与李瑞清书 166
瞿鸿诗选遗墨题词 168
与孙雄书 174
与赵尊岳书 177
与李宣龚书 178
蜀石经阁图题词 180
与柳诒徵书 181
与梁启超书及赠别诗 183
余重耀函雅庐文稿题词 187
与赵尊岳书 188
避居杭沪(1923-1929) 191
与赵尊岳书 192
与余肇康书 193
葛金烺三十遗像题词 197
陈曾则海云楼文集及太极拳术题词 198
与康有为书 200
徐乃昌刻永嘉四灵诗题词 202
与赵尊岳书 206
黄式叙松客诗题词 208
龚心铭浦口汤泉小志题词及龚氏像赞 209
自青榭酬唱集题端 211
陶先畹绣馀草题词 212
为袁荣法题所购散原精舍诗 214
费树蔚费韦斋集题词 216
罗惇曧瘿庵诗集题签及赠诗 217
余怀玉琴斋词题词 220
狄葆贤蜀江帆影图题词 222
袁思亮五十寿诗 224
陈曾寿苍虬夜课题词 228
谭延闿讱庵诗稿及自书庐山诗卷题词 232
吴游片羽题端 235
李家孚合肥诗话题签 236
蔡可权两琮室藏范伯子遗墨题词 237
为夏敬观录除夕诗书扇 241
付新午收藏之手书诗稿 243
为怀芳姻侄女写未刊诗稿 246
为姚景瀛题倪元璐诗画卷 247
寓居庐山(1929-1933) 249
朱锡矩诗册题词 250
和答龙沐勋诗 251
与陈孝威书 254
陈诗皖雅初集题签 256
为王鲲徙题式园时贤书画集 258
为陆丹林题红树室时贤书画集及红树室图 259
刘成禺世载堂诗稿题词 262
王乃徵七十寿诗 264
黄福基镂冰室诗题词 266
与龙沐勋书 267
胡汉民不匮室诗钞题签 269
朱彝真斋诗存序 270
当代名人画海题词 272
泽斋先生象赞及录诗赠王揖唐 273
朱祖谋著述题签 275
陈泽霈一禅画集题词 278
苦李先生画像题词 279
为李国松题姚先生文残稿 280
与张元济书 282
与龙沐勋书 288
李大防啸楼续集题端题词 291
海潮音题端 292
青鹤杂志题端 294
林思进华阳人物志题签 297
诗高先生遗像赞 298
王易乐府通论题签 299
萧俊贤画稿题词 301
与龙沐勋书 303
庐山志序及副刊题签 305
无锡国专第十届毕业刊题词 310
傅绍岩探庐十日集题词 311
程学恂韩诗臆说题词 313
为曹熙宇题昆明艳泛图及题赠新艳秋 314
终老北平(1933-1937) 319
黄曾樾永思堂文稿题词 320
张锦闲与轩遗稿题词 321
为李宣倜书梅兰芳四十寿联 322
为张昭汉书扇 326
为徐良题谭嗣同印章 327
陈尔锡半隐庐草书千字文题词 328
李家煌佛日楼诗题签 330
姚琮味笋斋诗钞题词 331
郭显球松庐诗存题端 332
为黎鹤廉山水遗墨题端 333
周大烈夕红楼续集题词 334
黄节蒹葭楼诗题词 337
癸酉九日扫叶楼登高诗集题端 339
与龙沐勋书 342
王礼培小招隐馆后甲子诗编题词 344
张伯桢著述题词 345
癸酉庐山雅集诗草题端 351
与古直书 352
杨昀谷先生遗诗题签 354
为曹经沅题溥儒所写上方斗泉庵图 356
沈曾植海日楼诗跋 358
诸贞壮先生遗诗题端 361
王式通志盦文稿题端 363
与袁思亮书 364
实卿先生遗像题词 368
与龙沐勋书 369
赵椿年覃揅斋诗存题词 370
江亭秋兴题端 372
为沈百茀题溥儒所写江干秋霭图 373
为若愚题旧搨东坡仙游潭碑记 374
沈君家传题签 375
双髯画册题端 376
杨寿枬思冲斋诗钞题词 377
黄孝纾匑厂文稿题签 379
王有宗今字解剖题端 381
叶英华斜月杏花屋诗钞题签 382
严昌堉海藻序 384
刘盼遂段王学五种题签 386
曾克端涵负楼诗题签 388
与龙沐勋书 391
与龙沐勋书 393
瞿宣颖补书堂丙子诗题词 395
马母刘太夫人遗像题词 397
白龙山人题画诗题端 398
张远伯手写金刚经题签 399
刘文典庄子补正题签 400
涂凤书撰王树楠墓志铭题词 401
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集题词 403
与龙沐勋书 404
主要征引书目 406
本书稿分三个部分,收录陈三立1873—1937约64年间给朱祖谋、沈曾植、梁鼎芬、易顺鼎、康有为、梁启超等晚近名人人书信题词近300余通,图文相配,展示了散原老人的书风与文风;作者可以说是国内*“懂”陈三立的专家,对每封墨迹的考证文字,并不局限于其本身,而是征引各种文献,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既有学术意义,又臻艺术价值。
李开军,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文献与文学,出版有《散原精舍诗文集》《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陈三立年谱长编》等专著。
□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彪炳学术史的陈寅恪,早已为大家熟知,很多人也许不知道,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陈宝箴当过湖南巡抚,为推动清末维新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三立则是同光诗坛领袖,一代诗文大家。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开军先生近日新出《散原遗墨》一书,收录陈三立1873—1937六十余年间给梁鼎芬、易顺鼎、端方、张元济、龙榆生、康有为、梁启超等名人的众多书信、题词,是国内*本辑释陈三立遗墨之书。在书中,李开军对每件墨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阐释,既展现了陈三立文风与书风的变化,呈现了陈三立一生的性情,也再现了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现场。近日,新时报记者对李开军先生进行了专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