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50.1 5.7折 ¥ 8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何泽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348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8985385
上书时间2024-12-19
有清乾隆期间,戴震、姚鼐皆曾言学问之事,有义理、考据、词章三端,同时学者持相近观点者亦尚有之。王鸣盛复益以经济一门,其后曾国藩也有相同的主张。与曾氏同时,朱次琦举经、史、掌故、性理、词章五学为读书之实;其徒康有为长兴讲学,于戴、姚所揭三类之外,亦增入经世之学,盖即秉承师意而来。依曾国藩的说法,所谓经济者,约当孔门政事之科,如前代典礼、政书以至当世掌故皆属之。则诸家立目虽不尽相同,所涵括的范围也广狭有别,而究其底蕴,则可谓大同小异。时人张岱年教授论国学,则谓于曾氏四科之外,还应纳入天、地、兵、农、法、医等诸学。此等新增门类,其实未尝不可归入广义的经济范畴。况且按曾氏别一说法,义理在圣门亦有可以兼德行、政事二科者;然则从更广义的角度言之,戴、姚二氏所述三门宜可统概其余。此三者,学者又多认义理如木之本、水之源,故为重;但也不能只有根本而无枝叶,只有水源而没有续流,所以三者相济,不可偏废。
所谓义理,若谓指事物之原则,则凡天地万物,莫不预焉,近世所日重之自然科学的种种研究,当然可以包含在内。然古代自然科技在社会所占地位,远逊于近世,故前人所称义理,尤重在指称经籍所蕴含的意义与道理,亦即偏重自整体上探究经籍,尤其是儒家经籍的内容意义与精神特质。自今人视之,或不免认为过偏于人文之理的一面,而有不足之憾。但若换一视角,此岂不正呈现出我国古人以人为本、以人文为主体的坚决主张。由此主纲统辖,则一切自然之理的探究与应用,自不应与人文之理相悖。甚或说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应当从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导,而不应违背了人文义理。所谓“正德、利用、厚生”,正德衰然冠首,便是这一原则简明扼要的说明。先秦儒家有此主张固可无论,即如道家倡言天道自然,而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则与儒家所主,论其实,亦无甚相远。总之,此为我古圣先哲以智慧贡献于后世人类之教训。天人合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人之间,宜无扦格。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此大和谐、大平衡中“各正性命”,各得其所以相安,而“天地位、万物育”,从而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进无疆。
《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先秦儒、道两家的学术论文十七篇,内容涉及《周易》经传,《论语》《孟子》《大学》《老子》等多种传统元典,目的是通过对传统元典的再解读,揭示先泰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
穷源溯流、兼顾辞章考据,义理相贯、辨别古今异解,是《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学术路径上的大特色。与那些根基不稳、徒发空泛之论相比,《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均属作者沉潜涵泳、推陈出新之心得,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一本研究先秦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参考书。
何泽恒,广东中山人。1950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197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郑骞、屈万里、钱穆等台大名师。曾跟随钱氏治中国学术史二十载,为钱氏入室弟子;负责钱氏遗书编务凡七个春秋,成《钱宾四先生全集:》(54册)。研究领域涉及《周易》,“四书”,《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中国经学史,宋代学术,清代学术等方面。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欧阳修之经史学》《王应麟之经史学》《焦循研究》等。
自序
一、《易·坤·六二》爻义重探
(一)《坤》卦六二爻辞的句读
(二)先秦汉魏以来解读的两个方向
(三)近时学者的新解及其缺失
(四)传统解读中的别解及其不足
(五)对别解的修正和补充
(六)结论
后记
二、《易传》“参天两地”训义检讨
(一)从章旨论“参天两地”的属性
(二)汉晋“参天两地”的几种主要解释
(三)宋代朱熹的新说
(四)另一可能的解读
三、《易传》“参伍错综”义解商兑
(一)“参伍错综”在《易传》中的指涉
(二)虞翻的注解
(三)孔颖达的疏解
(四)朱熹的解读
(五)“古语”中的“参伍”
(六)《易传》的“参伍错综”
(七)“参伍”余响
(八)结论
四、略论《周易》古占
(一)筮法与变卦
(二)朱子占例
(三)《左传》《国语》占例
(四)《火珠林》《易》占无当于古法
五、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复议
(一)司马迁述孔子所作《易传》之范围
(二)孔子五十以学《易》
(三)孔门传《易》说
(四)帛《易》佚传与孔子
(五)结语
六、论上博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与卦序
(一)前言
(二)濮说大要及其立论依据
(三)“非覆即变”不足以定卦序
(四)竹书符号是否代表阴阳变化
(五)简文非出一手所抄
(六)符号与卦序的关系
(七)结语
七、杂论楚竹书《周易》异文的可能价值
(一)今本经文形成可能的过程
(二)从简本异文推测《彖》《象》传的形成
(三)简本异文提供的可能解读
(四)简本有助于判定帛本异文之得失
……
八、《论语》“父在观其志”章义辨
九、《论语》“子畏于匡”义解
十、《论语》《孟子》中所说的“权”
十一、《大学》格物别解
十二、《老子》首章旧义新解
十三、《老子》“宠辱若惊”章旧义新解
十四、《老子》“上德…‘下德”义解及其相关问题
十五、从《老子》传本的形成论老子生平异说
十六、经与经学
十七、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定胜天”思想
《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先秦儒、道两家的学术论文十七篇,内容涉及《周易》经传,《论语》《孟子》《大学》《老子》等多种传统元典,目的是通过对传统元典的再解读,揭示先泰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
穷源溯流、兼顾辞章考据,义理相贯、辨别古今异解,是《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学术路径上的大特色。与那些根基不稳、徒发空泛之论相比,《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均属作者沉潜涵泳、推陈出新之心得,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一本研究先秦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参考书。
何泽恒,广东中山人。1950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197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郑骞、屈万里、钱穆等台大名师。曾跟随钱氏治中国学术史二十载,为钱氏入室弟子;负责钱氏遗书编务凡七个春秋,成《钱宾四先生全集:》(54册)。研究领域涉及《周易》,“四书”,《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中国经学史,宋代学术,清代学术等方面。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欧阳修之经史学》《王应麟之经史学》《焦循研究》等。
《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
朱子尝谓《易》本为卜筮之书,所以尽管他很崇拜程伊川,伊川已有《易传》之作,朱子也很欣赏,但他却始终认为程子对《易经》本来的意义有许多地方没有讲对,因此他自己另外写了一本《易本义》。所谓“本义”,就是站在一个认定《易》为卜筮而作的立场来还它一个本来面目。今姑不论朱子《本义》书中有没有逐字逐句都说中了《易经》原来的意思,至少他这著书的态度和认识,应当是正确而无可怀疑的。何以朱子说“《易》为卜筮之书”此一认识是正确的呢?因为以《易》为占,即使在后来的《左传》《国语》中,也有不少例子,可以拿来证明朱子的说法。下文所述的主题中,便要举出许多例子。
既然要说《易》本为占筮之书,又要研究他的本义,所以朱子不得不进一步研究占筮的方法。《易本义》书中附有一篇题日《筮仪》的文章,朱子教人如何来占筮。占问以前要心存虔敬,要经过种种手续,才能得到一个结果。朱子是南宋人,距离《易经》的时代已相当远,且问他怎么知道古人是如何来占筮的?当然朱子自有他的一种考据工夫。因为在朱子之前,便已经有不少讲法,朱子是继承了这些相传的讲法,再加上他的考据,而建立起他的一套说法。但究竟朱子讲对了没有呢?我认为朱子的讲法要比他以前的人都讲得好。何以呢?因为只有他的讲法,可以和《易传》里的话相通;其他人的讲法,或者此处讲通了,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便讲不通。如《系辞上传》说: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闺。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里其实已经很详细地叙述了占筮的方法,不过文辞古简,后人不容易了解。如果不照朱子的讲法,便有些地方不能通。自然朱子的解释,中间许多地方也是根据前人的说法而来,不过他作了若干修正。至于在他以前各家的讲法,哪点讲得对、哪点讲得不通,朱子皆一一有所考辨,详细载在他的《文集》《语类》之中。朱子之后,尚在宋朝,他的嫡孙朱鉴子明,便将他有关《易经》的一切文章讲话收集起来,编成一部《文公易说》二十三卷。此书已收入《通志堂经解》和《四库全书》,很容易看到,今不拟赘述。不过依我看,朱子以前人许多讲到细节的地方,与朱子之间的差异或许只有一点,却无论如何便与《易传》所言有不通,要靠朱子的修正才能将《易传》里的话解释得比较圆满。即就这种地方来看,便不由人不佩服前人做学问工夫的细密。
朱子的《筮仪》,我们读《本义》都会注意到,今扼要言之。照朱子讲法,要经过一个不算很简单的手续,才能完成占筮的过程。所谓“每三变而成爻,凡十有八变而成卦”。筮者可以筮得一个卦、六个爻。但是一个卦中间有卦辞、有爻辞种种不同的话。同一卦中,在不同的爻,便显出或吉或凶。因此不能根据一个卦中所有的卦爻辞来定一事的吉凶,而只能根据中间的一段话或某两段话参照着来判断。所以朱子在《筮仪》中便说:“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