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乡居革命
  • 【现货速发】乡居革命
  • 【现货速发】乡居革命
  • 【现货速发】乡居革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乡居革命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9.6 5.8折 68 全新

库存6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鹭、方静莹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9293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8557784

上书时间2024-12-1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乡居革命是村落建筑的革命,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革命,是生态环境的革命。从另一个角度看,乡居革命又是乡村居住着的人的革命,是乡村生活方式的革命,是乡村规划设计的革命。总言之,乡居革命就是乡居的现代化。本书所倡导的,是新的农村生活和居住方式,是以联排住宅、四层以下的叠拼住宅为代表的新的乡村住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的建筑形态,是优美宜居的乡村绿色生态环境。要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不可少,这其中,乡居的现代化是一出重头大戏。希望本书的研究,能为这一历史进程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鹭,福建省厦门市人,197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完成规划设计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多部。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


 


方静莹,1995年9月出生,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读研究生。



目录

目录


引言  /1


 


章 集约科学的村落建筑  /9


节 村落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9


第二节 适度集约村落建设用地  /23


第三节 科学编制并实施村庄规划  /30


第四节 科学现代的居住建筑  /44


第五节 适度集约规模建设  /76


第六节 乡村联排住宅若干思考  /81


 


第二章 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  /95


节 基础设施主要问题  /97


第二节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99


第三节 发展乡村社会事业  /107


 


第三章 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109


节 树立新的生态观  /109


第二节 做好乡村植被规划  /116


第三节 织补村庄绿色空间  /118


第四节 织补村域绿色空间  /119


 


结语  /121


 


后记  /123



内容摘要

乡居革命是村落建筑的革命,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革命,是生态环境的革命。从另一个角度看,乡居革命又是乡村居住着的人的革命,是乡村生活方式的革命,是乡村规划设计的革命。总言之,乡居革命就是乡居的现代化。本书所倡导的,是新的农村生活和居住方式,是以联排住宅、四层以下的叠拼住宅为代表的新的乡村住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的建筑形态,是优美宜居的乡村绿色生态环境。要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不可少,这其中,乡居的现代化是一出重头大戏。希望本书的研究,能为这一历史进程添砖加瓦。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陈鹭,福建省厦门市人,197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完成规划设计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多部。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

 

方静莹,1995年9月出生,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读研究生。



精彩内容

乡居革命是什么?

乡居革命是村落建筑的革命,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革命,是生态环境的革命。从另一个角度看,乡居革命是在乡村居住着的人的革命,是乡村生活方式的革命,是乡村规划设计的革命。总言之,乡居革命就是乡居的现代化。

是否所有乡村都面临乡居革命?

否。一部分比较发达的乡村,居住条件已经实现现代化,已经基本完成了乡居革命。一部分受到保护的传统乡居,保护是位的,不涉及乡居现代化也就是乡居革命问题。还有一部分未来将被纳入城市的乡村,居住将随城市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也不涉及乡居革命问题。但是,其余大部分中国乡村,都将面临乡居革命。

乡居革命的目标是什么?

乡居革命的目标:切合实际的科学规划、集约科学的村落建筑、齐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乡居革命的主要动力来自何方?

乡居革命的主要动力,来自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来自实现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要求,也来自新

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迫切要求。

乡居革命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是促进乡居革命的根本动力。中国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将成为推进乡居建设的强大力量。2018年,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03元,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至0.3,说明乡村居民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未来,随着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增收还有较大潜力。

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有3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乡居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居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农村的现代化。

在目前的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客观存在。其中,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部分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就要振兴乡村。

我国有14亿多人,将来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也还有4亿多人居住在乡村。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不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过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怎样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下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盘大棋。城市和乡村,在地域上是互补的两个部分。城镇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它只是城镇化的一方面的内涵。伴随着城市发展的乡村发展,并终实现乡居的现代化,减少和消除城乡差异,是城镇化的另一方面的内涵。让城市先发展起来,进而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使乡村也发展起来,并终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生态,指的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是重要的民生福祉。

宜居,指的是适宜居住。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偏远地区,都要给老百姓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切实解决好乡居问题,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就要结合乡村经济的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真正实现我国乡居的现代化。

乡居革命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城市先发展起来,进而带动乡村的发展,是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38平方米。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

尽管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城市建设,但是,随着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大幅提升,城市的超大规模建设已经基本告

一段落。虽然未来还有大量的低质量建筑的改造和重建工作,还有一部分新建工作,但过去那样的超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很难持续。,城镇化速度放缓,并逐步接近拐点。城市人口增速将随着基数的增加而放缓,要继续维持每年1%的城镇化速度,恐怕会有一定的困难。第二,旧城改造总量减少。第三,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较高标准,不会继续大幅度上升,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未来甚至有少许下降的可能。第四,城市住宅质量提升,寿命延长,折旧量大量减少。以上四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城市建设的规模将适度收缩。

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艰巨繁重的任务在乡村,广泛深厚的基础在乡村,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因此,我国城乡建设的动能,将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并重,并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我国城乡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是美好乡居建设的动力。,乡村在未来将成为我国建设潜力的地区。乡村居民追求美好居住环境的愿望及乡村发展的巨大经济潜力,都决定了乡居建设具备巨大的潜力。第二,新的增长点在乡村。城市建设的增幅是逐步回落的,乡村却能保持较高增幅,这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乡居建设。第三,由于城市建设总量的缓慢回落,乡居建设将成为我国建设领域新的亮点。如果说过去三四十年城市建设是我国建设的主战场的话,那么未来二三十年乡村建设将成为我国建设的新的主战场。

从乡居现代化的视角考察中国乡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村落建筑需要集中科学;基础设施需要齐备,社会事业需要完善;生态环境需要美丽宜居。

应当看到,乡居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2020年之后,应当再用20~30年的时间,进一步提升乡居水平,完成现代化的中国乡居建设:集约科学的村落建筑;齐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事业;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乡居革命,应当以村落建筑革命作为主体;以基础设施革命和社会事业革命作为基础;以生态环境革命作为先行。

 

集约科学的村落建筑

 

要使乡村有集约科学的村落建筑,首先要梳理清楚村落建筑的现状与问题,并就改变现状与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节 村落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梳理村落建筑的现状发现,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村落用地要更集约、村庄规划要更合理、居住建筑要更科学。

一、村落用地要更集约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非农建设占用了大量农用地,导致人地矛盾

越来越突出。

总体上,村落用地要更集约。

乡村建设用地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自然村落规模总体偏小,布局分散;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长期偏高;村庄交通面积过大;宅基地分配面积标准过高;宅基地形态不利于节约土地;建筑容积率过低。

(一)自然村落规模总体偏小,布局分散

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有自然村落360多万个,这么庞大的数字,足见自然村落的分散程度。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自然村落大量减少,村庄不断集中。

总体上,自然村落规模总体偏小,布局分散,是乡村建设用地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长期偏高

乡村建设用地长期缺乏规划管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乡村村落多是自发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乡村居住用地实行划拨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起,虽然开始对乡村住房建设统一规划,但并没有形成执行规划的机制。20世纪90年代之后,虽然开始有了相对详尽的土地使用规划,但在编制过程中存在对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相对宽松的问题,在执行过程中政府无力顾及大量的村庄建设,批地建房的随意性很大,致使乡村住宅建设杂乱无序。进入21世纪之后,尽管开始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但由于在乡村规划和建设管控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效果并不很好。其结果是,乡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长期居高不下。《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中人均60~140m2的指标,实际上定得偏高。

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试行)》规定:改、扩建村庄:“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80~110m2/人,对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0.7亩以下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60~90m2/人。现在人均乡村建设用地已超过150m2/人的集中村庄,规划用地标准不得超过150m2/人。新建村庄: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70m2/人,对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0.7亩以下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60m2/人。”当然,重庆市是山区城市,平地较少,可用于农村住宅建设的土地较为紧张,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必然相对较低。

总体上,乡村建设用地指标60~80m2/人较为合理。

这个建设用地包括住宅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公共活动空间用地和村落交通用地。

(三)村庄交通面积过大

乡村村落是自然生长的,这就造成了村落形态散碎的局面。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成过程,导致了村落用地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进一步加剧了村落建设用地的分散零碎。而用地的分散零碎,又导致了村落交通效率低下,村庄交通面积进一步增大。交通面积过大进而导致村庄面积过大。

(四)宅基地分配面积标准过高

在现行的乡村宅基地分配和建筑管控政策下,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也存在宅基地分配政策过于宽松、面积标准过高的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户均宅基地控制标准为0.25~0.3亩(每公顷60~49.5户,未计入村落交通面积),虽然较过去已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然存在过高的问题。按每户3人计算,0.25亩就是166.7m2,也就是人均56.6m2;0.3亩就是200m2,也就是人均66.7m2,这显然是过高的。

而重庆市较北京市而言,宅基地标准低很多。《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试行)》规定:“主城九区范围内村民宅基地标准为每人20~25m2,主城九区外的其他区县范围内村民宅基地标准为每人25~30m2,3人以下户按3人计算,4人户按4人计算,5人以上户按5人计算。”重庆市的标准似乎较为合适。而且,北京市平原地区的宅基地多为平地,比较好用,指标降下来有其合理性。

对于宅基地的面积,只有与住宅面积及容积率一同测算才有意义。我国现在乡村人均住宅面积为45~50m2,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容积率存在差异,但经过测算普遍认为,低层(本书中的“低层”指3层及以下,下同)高密度住宅或者4层的多层(本书中的“多层”指4~6层,下同)高密度住宅,容积率在1以上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规定,低层住宅容积率为1.10~1.30,则乡村低层或4层的多层住宅,容积率为1.00~1.40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人均宅基地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左右是适宜的,甚至再低一些,到25平方米左右,也是合理的。

但是,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某村,村庄占地面积21.65公顷,住宅用地16.74公顷,宅基地249块,每块宅基地的平均面积为672平方米,超过1亩。显然,这个村庄的宅基地使用是很不经济的,尽管这个问题是历史形成的。

(五)宅基地形态不利于节约土地

仅仅控制宅基地的面积而不控制宅基地的形态,仍然不能完全解决节约土地的问题。目前,我们的宅基地面宽往往过大,进深往往过小,这实际上是不利于节约土地的。宅基地的形态决定了建筑的舒适度和集约度,舒适度高,集约度就低,反之亦然。要在集约度与舒适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就要在面宽和进深之间寻求一种平衡。适当的面宽和进深是保证舒适度和集约度的必要条件。(当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在面宽较小的土地上,也能建设出舒适度较高的住宅。)但是在宅基地的批地过程中,却明显存在用地面宽过大、进深过小的浪费问题。

用地面宽过大、进深过小,不利于形成紧凑集约的建筑形态,加剧了建筑形态的小和散,不仅不利于节约土地,而且在节约其他资源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用地面宽和进深的合理配比是形成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有了合适的面宽和进深,才能做到乡村住宅土地的节约。

(六)建筑容积率过低

根据测算,不同气候区的乡村低层高密度住宅,经过精心合理的设计,可使容积率为1.00~1.40。如果建成4层的多层高密度住宅,容积率还能略微有所提升。这样的住宅容积率,既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又能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现实的乡村却普遍存在住宅容积率过低的问题,尤其是乡村常见的合院式平房,容积率常常在0.5

左右,甚至远远低于0.5,这样低的住宅容积率,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浪费的问题十分严重。

诚然,乡村住宅的容积率不应当等同于城市住宅的容积率。尽管乡村住宅不应该追求过高的容积率,但也应该有一个下限,不能放得过低,低层或4层的多层高密度住宅的容积率控制在1以上,应该说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由此可见,要想节约土地,就要合理控制建筑容积率。

二、村庄规划要更合理

目前的乡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乡村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乡村规划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对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

第二,对乡村交通的梳理存在不足。

第三,对乡村建筑形态的把控存在不足,只把控建筑的形式,而没有通过具体的设计把控建筑的形态。

第四,对乡村公共活动场所的完善存在不足。

第五,对乡村绿色空间的规划存在不足。

三、居住建筑要更科学

乡居的现代化,从一定角度看,是乡居的科学化。居住建筑要更科学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建筑要适用。适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符合时代的特色;二是符合人的生活需要;三是符合所在地的具体条件,与环境相适应。

第二,建筑要经济。经济即节约,包括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等。

第三,建筑要美观。建筑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要注重美观。

总之,乡村居住建筑要适用、经济、美观。

但是,目前的乡村居住建筑,恰恰存在不够适用、不够经济、不够美观的问题。

(一)不够适用

乡村居住建筑不够科学,首先在于不够适用。建筑是一种容器,容器内承载的是一种生活。因此,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不仅仅是建造居住的容器,更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我国的乡村住宅,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但是,还有很多不发达、欠发达地区的住宅仍然脱胎于当地的传统民居,虽然历史文脉继承得较好,却与现代化生活相去甚远。例如,现代家庭结构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乡村住宅单体同这种新的要求相适应,但是目前这种适应还远远不够。

今天的住宅,应当汲取我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思想和艺术符号的精华,摒弃传统民居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要坚决地走乡村居住现代化的道路,改变目前乡村居住建筑不够适用的状况。

例如,在江南临水民居的建设中,可以借鉴吊脚楼的设计方法。又如,乡村家庭的小型化,对乡村住宅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一些乡村住宅建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不能适应新的家庭结构。还如,现代化的家用电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了对乡村居住建筑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到乡村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来。

适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也就是一个乡居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和传统,是辩证的统一关系。要现代化,就不能过多地强调传统,因为生活在变,传统也在变。要尽量保留传统建筑中的优秀合理的部分,坚决摒弃其不合理、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应适时地移风易俗,推进乡村居住的现代化。

农民的生活方式变了,必然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居住形式。现代化的农民必然要求现代化的居住形式。乡村的现代化,在生活上,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乡居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乡居现代化的道路,并以此为抓手,推进整个乡村的现代化。

乡村住宅的现代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经过了量变积累并终达到质变爆发的过程。现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量变积累,乡村住宅的现代化正在质变的爆发之中。住宅现代化,前提是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形式追随使用功能是住宅变革的一般规律,只有热情拥抱而不是冷漠怀疑这场住宅的变革,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时代。

(二)不够经济

乡村居住建筑不够科学,也在于不够经济。不够经济也就是不够节约,即在土地资源和建筑材料、能源、资金上不够节约。

,在土地资源和建筑材料上不够节约。在土地资源上的浪费,主要表现为乡村村落用地松散零碎,建筑容积率过低;在建筑材料上的浪费,主要表现为建筑单体分散,体量过小,墙体面积过大。

第二,在能源上不够节约。在能源上不够节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浪费,二是在整个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以后者更为严重。在能源上不够节约的原因在于建筑体形系数过大,缺少保温层,以及采暖空调设备制热制冷效率低。

第三,在资金上不够节约。在资金上不够节约主要是由前面所述的在土地资源和建筑材料、能源上的不够节约引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建造中缺少科学的规划设计,且建筑物零散,建筑规模太小。

(三)不够美观

乡村居住建筑不够科学,还在于不够美观。过去那种把审美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对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规律性的,也就是有科学性的。传统乡居有传统的美,现代乡居有现代的美。对于审美,一定不要先入为主。

建筑美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建筑体现的形式美。形式美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建筑的形式美表现在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节奏韵律、质感等方面。统一、均衡、比例、韵律、对比、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色彩运用等,是创造建筑形式美的法则。

第二,建筑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建筑美具有时代的、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