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本书立足于厘清社会协商基本概念,着重分析社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层次定位,挖掘梳理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内生渊源,以期较为全面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深刻归纳总结社会协商实践的生成机制,通过对东中西部城乡社区协商实践的典型个案比较,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概括提炼社会协商的中国经验,洞悉其中存在的诸多困境与突出问题,进而探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根本遵循、基本理路与关键对策。基于协商民主视域全面审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问题。
作者简介
和思鹏,男,1982年出生,河南博爱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法学博士,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央财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现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工作,在社会建设理论、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以及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十多项,在《内蒙古社会科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经济纵横》《人民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网等全文转载论文多篇。
目录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社会协商 节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西方协商民主辨析 二 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中的层次与定位 三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社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领域 一 社会协商概念界定 二 社会协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层次与定位 三 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社会协商的主要特征 一 社会协商的思想包容性 二 社会协商的参与平等性 三 社会协商的程序公开性 四 社会协商的成果共享性 第四节 社会协商的重要价值 一 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政治合法性基础 三 完善协商民主体系, 凸显人民民主真谛 四 强化复合治理功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内生渊源 节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蕴含的协商理论 二 思想蕴含的协商理论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协商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传统文化基础 一 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理念 二 中国传统文化“民本”理念 三 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理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本土化实践基础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实践的初步探索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协商实践的成功应用 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协商实践的重要突破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协商实践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基本理论问题 节 社会协商“一核多元”主体建构:由谁协商 一 社会协商“一核多元”主体界定 二 个人与社会的交互形塑加速“一核多元”主体生成 三 制度性行动与非制度性行动重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模式 四 社会协商“一核多元”主体内在关联分析 第二节 社会协商“广泛多层”客体界定:协商什么 一 社会协商的客体解读 二 社会协商客体的特征分析 三 社会协商客体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社会协商“复合多维”场域分析:如何协商 一 社会协商的基本进路 二 社会协商的主要场域 三 社会协商的现实样态 四 社会协商的一般程序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实践的经验与困境 节 社会协商实践的生成机制 一 “偶发生成式”社会协商实践 二 “矛盾倒逼式”社会协商实践 三 “主动嵌入式”社会协商实践 四 “行政指令式”社会协商实践 第二节 社会协商实践的个案比较——以城乡社区协商为例 一 北京东城“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治理模式 二 河南焦作“三三四”楼院协商治理模式 三 湖北阳新村庄“贤达理事会”协商治理模式 四 贵州贵阳“一核多元五力共治”社区协商治理模式 第三节 社会协商实践的困境分析 一 “整体”视角中的社会协商制约因素考量 二 “比较”视角中的社会协商场域差异分析 三 “微观”视角中的社会协商实践问题呈现 第五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根本遵循、基本理路与对策思考 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根本遵循 一 社会协商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社会协商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三 社会协商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必须高度契合中国国情社情民情 第二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基本理路 一 夯实社会协商思想认同基础 二 重构社会协商主体职能边界 三 完善社会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第三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关键之策 一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协商活动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社会协商治理体系建设 三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创新优化基层社会协商共治模式 四 重点提升基层领导与群众的协商意识及协商参与能力 五 充分涵养“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的社会协商文化基础 六 全面推进社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建设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于厘清社会协商基本概念,着重分析社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层次定位,挖掘梳理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内生渊源,以期较为全面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深刻归纳总结社会协商实践的生成机制,通过对东中西部城乡社区协商实践的典型个案比较,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概括提炼社会协商的中国经验,洞悉其中存在的诸多困境与突出问题,进而探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根本遵循、基本理路与关键对策。基于协商民主视域全面审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问题。
主编推荐
和思鹏,男,1982年出生,河南博爱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法学博士,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央财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现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工作,在社会建设理论、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以及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十多项,在《内蒙古社会科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经济纵横》《人民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网等全文转载论文多篇。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