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吃透古诗文 夏昆带你学语文(初中卷)
  • 【现货速发】吃透古诗文 夏昆带你学语文(初中卷)
  • 【现货速发】吃透古诗文 夏昆带你学语文(初中卷)
  • 【现货速发】吃透古诗文 夏昆带你学语文(初中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吃透古诗文 夏昆带你学语文(初中卷)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9.1 5.0折 38 全新

库存2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昆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55424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8974839

上书时间2024-12-1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我们真正应该传承的(代序)

 

 

2016年,我受国家汉办和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邀请去埃及讲学。工作之余,我请了一个导游,带我去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导游是个二十出头的埃及小伙子,中文名字叫家明。他告诉我,他是一年前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艾因夏姆斯大学也是这次我要去讲学的大学之一。家明知道之后,十分兴奋,还要我带话给他的学弟学妹,向他们问好。聊天期间,家明问我去开罗大学和艾因夏姆斯大学讲什么,我回答讲中国古诗词。家明一听就兴奋地大叫:“古诗词!我知道,中国有李白!”

当时我的心情是既震惊又骄傲,还有些惭愧。震惊是因为虽然我知道家明大学读的是中文,但是还是没有想到他对中国文化如此熟悉;骄傲当然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在这万里之外的地方,从一个阿拉伯小伙子口中听到李白的名字,骄傲之情是很自然的;惭愧是因为我不知道哪怕一个阿拉伯诗人的名字,无法回报家明的热情。

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包括李白在内的古代诗人和古代诗篇,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力量之大,不仅可以穿越数千年的时间,也可以跨越上万公里的距离,不仅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遗产,也成为世界人民可以分享的重要资源。

可以说这些年教育界火的一个词就是传统文化了。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传统文化变成了香饽饽,成了各方追捧的对象。一时间“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兴起,仿佛传统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是在这纷纷攘攘的热之后,我却有另一种隐忧。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服从,于是《三字经》《弟子规》横空出世,一本正经地教21世纪的孩子们“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权谋,于是从“二十四史”中寻章摘句,生生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曲解成一部厚黑史。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处世”,于是在“醒世恒言”之类的顺口溜中寻找“处世哲学”,结果找出一大堆类似“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之类的糟粕。

甚至还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有新闻报道,某个“国学班”开班宣讲女人对丈夫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女人就应该“从一而终”,不能精心打扮,否则有勾引男人之嫌。不知道这种“国学班”后面会不会号召女孩子都缠足……

近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写了不朽的《拿来主义》。在这篇文章中,他将传统文化比喻成一个大宅子,把传统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比喻成宅子里面的东西:

燕窝鱼翅比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比喻传统文化中糟粕多于精华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纯粹的糟粕。

对这四种东西,鲁迅先生也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种:吸收;

第二种:用正确的方法吸收;

第三种:留存少量作为文物,其余销毁;

第四种:全部消除。

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眼光的超前,似乎他已经预料到了近百年后中国在传统文化处理上的这场闹剧。似乎有些人总是“慧眼独具”,能从浩如烟海的文化长河中找到被污染得厉害的那片死水,将其作为琼浆玉露兜售给世人。

中国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传统文化,无疑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糟粕,这话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挨打史,跟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会没有一点关系。所以“五四”时期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传统文化,观点虽然有些过激,但是足以引起我们对糟粕的警醒。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

是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与奴役?

是传统文化中的怪力乱神?

是传统文化中的厚黑学?

是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

我想都不是。

我们应该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善与爱。

传统文化中固然有鲁迅先生说的“吃人”的一面,但是也有他热情盛赞的“中国的脊梁”;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的庸人处世哲学,但是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坚定;传统文化提倡男尊女卑,但是仍然挡不住李清照、朱淑真等奇女子从中脱颖而出……

而这些美、善与爱,很大一部分就埋藏在我们流传至今的古诗文中。

我在很多演讲中都提到过,世界上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在这些民族中有名、受后人尊敬的人中一定有诗人的一席之地。有时候,这些生前可能穷困潦倒的诗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往往还超过达官贵人甚至皇帝国王。比如除了历史专家,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背出唐朝所有皇帝的名字,但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有谁不知道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莎士比亚是英国人的骄傲,歌德和席勒是德国人的骄傲,普希金是俄罗斯人的骄傲,泰戈尔是印度人的骄傲一样。原因就在于,对于任何民族,诗歌都是这个民族语言精粹、美丽的部分,而守护这个部分的诗人们也就成为这个民族伟大、受人尊敬的一群人。他们是文化的燃灯者,也是文明的守护人。

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学生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比他们的前辈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2017年,全国数百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部编教材。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古诗文比重明显加大。整个小学阶段六个年级共选择优秀古诗文129篇,占所有课文数量的30%;初中阶段古诗文选篇132篇,更占到总课文数量的51.7%。古诗文占到如此大比重的语文教材,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没有过的。

但是这样的“幸运”也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灾难”。古诗文距离我们年代遥远,表现的生活陌生,语言也存在一定障碍,这些向来是很多学生畏惧的难点。如果不顾这些就向学生强行灌输,不但很可能不能让孩子从中获得营养,反而让他们从此视古诗文为畏途。萧伯纳说:“很多英国人长大之后不喜欢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小时候兴趣未到而被人强灌太多所致。”相同的情形在中国的学校里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生着。而古诗文不仅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应该缺少的美好滋养。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使孩子害怕甚至厌弃古诗文,将成为孩子一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为教龄近30年的语文教师和两个孩子的父亲,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带领孩子走进古诗文的世界,让他们爱上古诗文。这本书针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进行讲解,让孩子不仅能读懂古诗文,更带领他们去了解诗文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看到有趣有料的古诗文,从而爱上它们,爱上我们的文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一些借鉴,为他们的备课提供一点点帮助。

感谢天地出版社的董曦阳、罗佐欧编辑,没有他们热情努力地工作,这本书是不可能与读者见面的。由于才疏学浅,书中肯定有不少疏漏,欢迎读者指出。有一些个人观点,未必恰切,也欢迎读者与我商榷。

以上是为序。



导语摘要

本书是夏昆老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词和古文的精彩解读。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诗词名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经典古文。与逐字逐句进行解读分析的传统方式不同,夏昆老师更侧重于讲述一首诗词或一篇古文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历史背景,从作者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写作缘起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客观而不失趣味的介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收获全新的审美体验。



商品简介

本书是夏昆老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词和古文的精彩解读。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诗词名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经典古文。与逐字逐句进行解读分析的传统方式不同,夏昆老师更侧重于讲述一首诗词或一篇古文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历史背景,从作者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写作缘起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客观而不失趣味的介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收获全新的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

夏昆,出生于1970年,中学语文名师。


2015年度《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擂主。


曾在《人民教育》《师道》《中国教师报》《读写月报:新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上百篇。


出版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中国美的语文》《给孩子读唐诗》《给孩子读宋词》等畅销书。



目录

古诗词类


2 曹操真的是奸雄吗?


5 王昌龄是什么人?为什么李白对他这样牵挂?


8 唐代宰相张说欣赏哪首诗?


11 马致远为什么被称为“秋思之祖”?


14 李白离开故乡时写了什么诗?


16 诗豪眼中的秋为什么与众不同?


19 杜甫在江南遇到李龟年时为什么会有无限感慨?


22 岑参的诗中故园为什么变成了战场?


24 王维的状元是“作弊”考上的吗?


27 为什么说陆游是伟大的诗人?


30 现存杜甫早的诗是哪一首?


32 摔琴成名说的是哪位诗人?


35 这首诗连李白都自愧不如?


38 为什么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1 杜甫为什么成了俘虏?


44 李白为什么感觉前途渺茫?


47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谁?


51 宋朝著名的才女是谁?


54 唐代的“诗鬼”是指谁?


57 王勃为什么在送别时都那么豪放?


60 唐朝诗人中宅的人是谁?


63 杜甫为什么去成都?


66 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船和病树?


70 中秋节中国人常想起哪首词?


73 公认的首豪放词是哪一首?


77 为什么欧阳修把这首词叫“穷塞主词”?


80 声色俱佳的思乡图


83 咏史高手杜牧之


89 唐朝的李商隐为什么跟汉朝的贾谊会有共鸣?


93 不完美就是一种完美


97 人生的境界


100 晏殊为什么喜欢这两句诗?


103 韩愈为什么被贬?


106 “五言长城”说的是谁?


110 狂生温庭筠


114 谁敢带五十人闯五万人的敌营?


118 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


122 岑参是怎样的一位诗人?


125 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129 唐代的朦胧诗人说的是谁?


132 辛弃疾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古文类


136 “咏絮才”是什么意思?


140 神童陈元方


144 熟能生熟 未必生巧


149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56 山水醉翁


164 人无痴不可与之交


170 范仲淹为什么进退皆忧?


180 把孤独留给自己


186 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内容摘要

本书是夏昆老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词和古文的精彩解读。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诗词名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经典古文。与逐字逐句进行解读分析的传统方式不同,夏昆老师更侧重于讲述一首诗词或一篇古文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历史背景,从作者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写作缘起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客观而不失趣味的介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收获全新的审美体验。



主编推荐

夏昆,出生于1970年,中学语文名师。

2015年度《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擂主。

曾在《人民教育》《师道》《中国教师报》《读写月报:新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上百篇。

出版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中国美的语文》《给孩子读唐诗》《给孩子读宋词》等畅销书。



精彩内容

王昌龄是什么人?为什么李白对他这样牵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大家在小时候可能就听过他“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也学过他的《古朗月行》《静夜思》等诗歌,到了初中,我们接触到李白的首诗就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是唐代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在唐代,湖南有很多地方被人视为荒凉之地,比如今天的湖南怀化就被当时的人称为“夜郎”,与贵州桐梓的夜郎并称。这首诗是李白听说自己的朋友王昌龄被贬到湖南龙标县当县尉时写下的。

这首诗的意思是:柳絮已经飘尽,子规在不停地啼叫,在这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的一片忧愁之心寄托给明月,让它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非常好地表现了李白对朋友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牵挂。那么王昌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被贬?李白又为什么对他如此牵挂呢?

王昌龄字少伯,生年不详,有人说生于698年左右,如果属实,他比李白大3岁。他在727年中了进士,可是,他的身世却是颇为坎坷的。

王昌龄是著名诗人,我们对他的《出塞二首》等诗篇很熟悉。他的诗在当时就享有盛誉,人们称他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意思是在诗人中,他就像孔子一样地位崇高。可是这赫赫诗名似乎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多少帮助,从中进士后到他去世前,他任过很多官职,但职位都很低,而且经常在一个职位上没多久就又被贬官了。他一生坎坷,屡屡被贬,但是奇怪的是,谁也不知道他被贬的确切原因,史书里对此只有四个字的解释:“不护细行。”意思是有些小节没有注意到。但究竟是什么小节,是不是足以让他被一贬再贬,史书里再没有多一个字的说明。可以想象,因为“不护细行”而屡次被贬的王昌龄自己也是很痛苦的,很可能他的一些亲友也因为他的被贬而对他的人品产生了怀疑,所以他曾写过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在这首诗里,他无比委屈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酸,并请朋友辛渐代自己向亲友们解释他的品行从未有过任何污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是否相信了辛渐的解释,是否相信王昌龄并没有做什么坏事,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了。但是幸运的是,官场失意的王昌龄在诗坛仍然有几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坚定地站在他这边。这些朋友中,著名的有两位。

王昌龄好的朋友是孟浩然,曾经二人“数年同笔砚”,意思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一起学习,连文具都是共用的。而孟浩然甚至为了这个好朋友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由贬所回长安,路上,他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当时背上生疮刚好,大夫嘱咐不能喝酒,但是好朋友久别重逢,大喜过望,孟浩然根本不顾大夫的嘱咐,与王昌龄痛饮,结果引得疾病再次发作,回天乏术,变成了一场真实版的“舍命陪君子”。

王昌龄的另一个好朋友就是李白。李白为人爽朗豪放,鄙视权贵,这让他在生活中也吃了不少苦头,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更能理解屡遭坎坷的王昌龄。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王昌龄又因为“不护细行”莫名其妙被贬岭南,路过湖南岳阳的时候,他遇见了李白,写了首《巴陵送李十二》给李白。第二年,他由岭南返回长安,被任命为江宁县丞,可是不久又遭人诬陷,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听说后,既痛心朋友的遭际,又牵挂朋友的安危,于是写下了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惜,王昌龄的人生并没有因这些朋友的关怀而有所改变。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离开了龙标,来到安徽,不知道为什么,刺史闾丘晓杀害了王昌龄。一代诗杰就此陨落,此时的王昌龄还不到60岁。

让人们稍感安慰的事情发生在王昌龄去世之后:宰相张镐率军与叛军作战,命令闾丘晓派军增援,可是闾丘晓没能按时赶到,违犯军令,按律被判死刑。死到临头,闾丘晓求饶,说家里还有老人需要奉养,希望宰相能网开一面。张镐冷冷地看着他,只说了一句话:“王昌龄的家人应该由谁供养呢?”闾丘晓听后默然无应,于是被处死。

王昌龄的一生是困顿而坎坷的,但是在他处于人生低谷、众叛亲离的时候,还有孟浩然、李白这样的好朋友始终信任他、关心他、牵挂他,也算是人生的一件幸事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