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60.8 4.8折 ¥ 128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著 者:[日] 平川彰 译 者:庄昆木 后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21535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5333411
上书时间2024-12-19
“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指南。
1915
序一 平川彰及其《印度佛教史》 …………………………… 1
序二 鉴往知来,学习佛陀的人间关怀
溯源穷流,发挥菩萨之人本精神 ……………………… 5
译者序 ………………………………………………………… 10
自序 …………………………………………………………… 14
缩写表 ………………………………………………………… 16
前言 ……………………………………………………………… 1
章 原始佛教 ……………………………………………… 1
2
4
9
25
42
49
55
71
第二章 部派佛教 …………………………………………… 79
80
99
111
134
143
151
……………………………………… 167
节 阿育王以后的教团发展 168
第二节 贵霜时代的大乘经典 188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源流 195
第四节 初期大乘经典的思想 211
第五节 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与实践 228
……………………………………… 241
节 教团的兴衰 242
258
第三节 第二期的大乘经典 278
第四节 瑜伽行派的成立 295
312
342
359
378
392
第五章 秘密佛教 …………………………………………… 425
426
429
438
451
471
后记 …………………………………………………………… 493
校对者记 ……………………………………………………… 495
索引 …………………………………………………………… 501
出版后记 ……………………………………………………… 591
“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指南。
1915
印度佛教是什么
“印度佛教”之称。印度佛教相较于中国或日本佛教,由于气候风土不同,因此在修行生活上有很大的差异。修行生活既然不同,理所当然地也反映在教理上。就这一点而言,南传佛教(锡兰、缅甸、泰国佛教)的气候风土与印度本土相似,因此南传佛教与印度佛教在生活方面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总之,如果是以地域来区分,则对于佛教全体可见的共通普遍性,及各个地域的佛教所具有的特殊性,似乎非加以阐明清楚不可。在此想先简单地概观印度佛教与中国或日本佛教相异的特殊性格。
·悉达多)于公元前
5
“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上中下,譬如海水无有异味,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而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亦有将金杖折为十八段的譬喻,认为即使分为十八部,佛教的本质并未改变。而部派佛教能这样互相认定其他部派同样是佛教,是佛教并非立足于盲目信仰的缘故;这点固然是佛教出众的特色,但却同时也是使教团容易出现异说,进而使佛教的主体性削弱的理由之一。佛灭五百年后左右,顺应时代的大乘佛教虽然兴起,但其中却含有种种原始佛教中所未见的杂质。当然佛陀的精神既未失却,依不同的观点,也可以说大乘佛教适应新时代, 能依时代而善加活用佛陀精神;但是如果着迷于那些杂质,于时代再次转变之时,则有使佛陀的思想变得极为稀薄的危险性。
6
2 12 世纪末超岩寺( ?rī-vikram?ilā,或作超戒寺〔 Vikrama?īla〕)被回教徒烧毁后,佛教就从印度灭亡了。但佛教也并非完全灭亡,其后仍继续存于孟加拉地区,现在东孟加拉地区还存有少数自古以来的佛教徒。
“佛教印度”之称而遍及印度全境的佛教,其灭亡的理由为何?
如上所述,使佛教教理渐渐变质的理由,是佛教并未排斥和打击其所确立的固有教义以外的种种见解;但这绝不意味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各人的能力不同,时代也不同,故顺应时机而宣说不同的法;从这一点看来,也可以说释尊的教法完成其使命,而在某个时候消灭,这种时机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在佛教教团之中,自古即有正法灭时,或有正、像、末三时的看法等,即是反映这种观点。
Bhagavad G
“我”(ā
1974
2004
“それぞれ”译作“个别”——虽然“个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有“(
“「 」 ” 等标注出日文原文,供读者理解并做进一步的思考。总体来说,本版译文的特点,是在尊重著者原意的基础上,基本保留译者的译文风格。
本书的编辑历时大半年,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校对者陈志远先生和同行友人的诸多帮助,特别要感谢郎旭冉女士,在日语原文的问题方面给予了慷慨的指教。由于编者佛学素养、日语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漏,敬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本书中,注释中的日本人名、书名与文章名等,均用日文的汉字;参考书目一般以日文和英文原文著录。另外,为了读者检阅日文原版书时方便,本书作了边码标注出原版书的对应页码。由于原书采取的节后注的形式在本次出版中改为置入正文中的对应位置,故原书节后注的页码在本版中无法标注,这部分的边码会出现不连贯等现象,亦请读者注意。
“印度佛教”领域内,所注重的是哪些层面,所解决的又有哪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再注意每章所附的注释说明,则更能加强我们对印度佛教研究史的认识。作者在通史体裁的运用上,可以说掌握得颇为得心应手。这部书能译介到汉传佛教学术界是值得赞叹的。
——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蓝吉富教授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后期大乘佛教”“密教”等五章,来论述印度佛教源流之生灭,令鉴往知来;并探究佛陀本怀与宗派发展,使本末有序。此书各种议题考名责实,参考资料巨细靡遗,内容条理分明,文笔深入浅出,不仅是学者专家之参考,也是初学大众的入门指南。本书是我研究生时期的佛学研究启蒙书,乃至今日身为教授,也常置于案头,以便教学与研究。《印度佛教史》名重国际,是学术界经典之作。
——惠敏法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