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这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五种之一,精选作者散文作品里偏于抒情的篇章。
我将这“散文新编”的选题称之为一种“散文书架”,然后放上我为此精选的五本散文小书。
——冯骥才
所以我说,我在写作写到*充分时,便想画画;在作画作到*满足时,即渴望写作。好像爬山爬到峰顶时,纵入水潭游泳;在波浪中耗尽体力,便仰卧在滩头享受日晒与风吹。在树影里吟诗,到阳光里唱歌,站在空谷中呼喊。这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反复的选择,一种两极的占有,一种甜蜜的往返与运动。而这一切都任凭生命状态的左右,没有安排、计划与理性的支配,这便是我说的:遵从生命。
——《遵从生命》
作者简介
冯骥才 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文革”后登上文坛,以小说、散文和随笔见长。代表作有:《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和《一百个人的十年》等。有英、法、德、俄、意、日、西等十余种文字译本。
目录
水墨文字
绘画是文学的梦
文人画说
文人画问答
绘事自述
文人的书法
我的书法生活
诗笺
片简
丹青小品
我非画家
遵从生命
表白的快意
行间笔墨
《心中十二月》题记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砚农自语
我与故宫,深远的情缘
作画
灵感忽至
画枝条说
画飞瀑记
《老夫老妻》记
吻
树后边是太阳
往事
雪地上的阳光
沉醉于星空的断想
重光西斯廷
艺术永无定评
短命的天才
双重的博物馆
冬宫里的达·芬奇
俄罗斯的现代绘画
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内的断想
吉美博物馆里的西域神女
搬回敦煌
艺术:上帝做过的事
关于艺术家
永恒的震撼
神笔天书
说说平凹的画
莫言书法说
天一阁观画记
台北故宫看画小记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
敦煌的艺术样式
中国雕塑史四题
民间审美
以假当真
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
飞来的火种?
傲徕峰的启示
小说的眼睛
细节,绘画的眼睛
艺术在哪里?
内容摘要
这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五种之一,精选作者散文作品里偏于抒情的篇章。
我将这“散文新编”的选题称之为一种“散文书架”,然后放上我为此精选的五本散文小书。
——冯骥才
所以我说,我在写作写到*充分时,便想画画;在作画作到*满足时,即渴望写作。好像爬山爬到峰顶时,纵入水潭游泳;在波浪中耗尽体力,便仰卧在滩头享受日晒与风吹。在树影里吟诗,到阳光里唱歌,站在空谷中呼喊。这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反复的选择,一种两极的占有,一种甜蜜的往返与运动。而这一切都任凭生命状态的左右,没有安排、计划与理性的支配,这便是我说的:遵从生命。
——《遵从生命》
主编推荐
冯骥才 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文革”后登上文坛,以小说、散文和随笔见长。代表作有:《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和《一百个人的十年》等。有英、法、德、俄、意、日、西等十余种文字译本。
精彩内容
水墨文字一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
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
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
觉。
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
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二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境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
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
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
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
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
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
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三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绘画比起文学有更多的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之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下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象。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是绘画的偶然性。
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
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我们写作中那些想象的明灭,都是一
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我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我们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
我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我们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我们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四纯画家的作画对象是他人;文人(也就是写作人)作画对象主要是自己。面对自己和满足自己。写作人作画首先是一种自言自语、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
因此,写作人的绘画追求精神与情感的感染力;纯画家的绘画崇尚视觉与审美的冲击力。
纯画家追求技术效果和形式感,写作人则把绘画作为一种心灵工具。P1-5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