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中国医学史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0
7.5折
¥
3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晓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086105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5238952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的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国人民在向疾病作斗争中的创造和贡献,中国医学的产生和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医学史的一般知识。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分别介绍了春秋以前的医学、战国时代的医学、秦汉时代的医学、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学、宋金时代的医学、明清时代的医学和近百年来的医学。各论部分着重介绍了中药学发展史、中医临证医学史、针灸学发展史和西医学发展概略。本书力求阐明中医学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与社会经济、哲学文化、科学技术的联系,使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又存在着各具特点的阶段性(即医学分期),并通过阶段性反映出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编写说明
总论
1 春秋以前的医学
1.1 医药学的起源 (4)
1.2 医学知识的初步积累 (5)
1.2.1 甲骨文中关于疾病的记载 (5)
1.2.2 固定病名的出现 (5)
1.2.3 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 (6)
1.2.4 对疾病的诊治 (6)
1.3 专职医生与早期医事制度 (6)
1.4 医学理论的萌芽 (7)
1.5 预防医学思想的产生 (7)
2 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医学
2.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0)
2.1.1 思想基础的奠定 (10)
2.1.2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1)
2.2 方药学的进步 (14)
2.3 辨证论治原则的奠定 (14)
2.3.1 辨证论治原则奠定前的临证医学 (14)
2.3.2 辨证论治原则的奠定 (15)
3 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学
3.1 疾病认识的进步 (17)
3.2 诊疗方法的概况 (18)
3.3 药物学的发展 (19)
3.3.1 药物品种的丰富 (19)
3.3.2 分类方法的进步 (19)
3.4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19)
3.5 服石与炼丹 (20)
3.5.1 服石 (20)
3.5.2 炼丹 (20)
3.6 医学教育 (21)
4 宋金元时代的医学
4.1 医学知识的普及和由博返约的趋势 (23)
4.1.1 医学知识的普及 (23)
4.1.2 由博返约的趋势 (24)
4.2 实践医学的成就 (24)
4.3 《伤寒论》的研究和运气学说的盛行 (25)
4.3.1 重开《伤寒论》研究之风 (25)
4.3.2 运气学说的盛行 (25)
4.4 药物学与针灸学的发展 (26)
4.4.1 药物学的成就 (26)
4.4.2 针灸学的成就 (26)
4.5 解剖学、法医学和医学教育 (27)
4.5.1 解剖学 (27)
4.5.2 法医学 (27)
4.5.3 医学教育 (28)
4.6 医学流派的出现 (28)
4.6.1 刘完素及其火热论 (28)
4.6.2 张从正及其攻邪论 (29)
4.6.3 李杲及其脾胃论 (29)
4.6.4 朱震亨及其相火论 (30)
5 明清时代的医学
5.1 医学发展概况 (33)
5.1.1 注释与考证著作盛行 (33)
5.1.2 各具特色的医学论著 (34)
5.1.3 临证医学的进步 (34)
5.2 解剖学方面的成就 (35)
5.3 传染病学的进步 (35)
5.3.1 新的病源学说出现 (35)
5.3.2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36)
5.3.3 温病学说的形成 (37)
5.4 流派论争的继续 (38)
5.4.1 温补派与刘、朱学派之争 (38)
5.4.2 伤寒与温病之争 (39)
5.5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40)
6 近百年的中国医学
6.1 西医的传入 (42)
6.1.1 明末清初西医的传入 (42)
6.1.2 鸦片战争后西医在我国的传播 (43)
6.2 中医的继续发展 (43)
6.2.1 中医事业的发展 (44)
6.2.2 中医学术的发展 (45)
6.3 中西汇通学派 (45)
6.3.1 唐宗海 (46)
6.3.2 朱沛文 (46)
6.3.3 张锡纯 (46)
6.3.4 恽铁樵 (47)
各论
7 中药学发展史
7.1 中药学的起源 (52)
7.1.1 石器时代的药物 (52)
7.1.2 酒的发明与使用 (53)
7.1.3 《诗经》与《山海经》中的药物 (53)
7.2 中药学的形成 (54)
7.2.1 本草学的出现 (55)
7.2.2 《五十二病方》与武威汉简中的药物 (55)
7.2.3 《神农本草经》 (57)
7.2.4 《伤寒杂病论》对药剂学的贡献 (59)
7.3 中药学的发展 (60)
7.3.1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60)
7.3.2 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61)
7.3.3 《食疗本草》——食治学的发展 (62)
7.3.4 《海药本草》——外来药的引入 (63)
7.3.5 《本草拾遗》 (64)
7.3.6 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64)
7.3.7 药物炮制技术的进步 (66)
7.3.8 药物的栽培、采集和贮藏 (67)
7.4 中药学的全盛 (68)
7.4.1 国家开设药局与《局方》的颁布 (68)
7.4.2 宋代政府编写的本草 (69)
7.4.3 唐慎微与《证类本草》 (70)
7.4.4 《本草衍义》 (71)
7.4.5 《饮膳正要》 (72)
7.4.6 其他本草著作 (73)
7.5 本草学的革新 (74)
7.5.1 革新的前奏 (74)
7.5.2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76)
7.5.3 赵学敏与《本草纲目拾遗》 (80)
7.5.4 吴其浚与《植物名实图考》 (82)
7.5.5 临证实用的中药学 (83)
7.5.6 其他本草著作 (85)
7.6 中药学的继续发展 (93)
7.6.1 古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 (93)
7.6.2 本草药性、药效的研究 (94)
7.6.3 药物鉴别和炮制法的研究 (95)
7.6.4 其他本草著作 (95)
8 临证医学发展史
8.1 临证医学的起源 (100)
8.2 临证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01)
8.2.1 《黄帝内经》 (102)
8.2.2 《难经》 (107)
8.2.3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107)
8.2.4 著名医家 (109)
8.3 临证医学的发展 (112)
8.3.1 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 (112)
8.3.2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114)
8.3.3 专科医著的出现 (115)
8.3.4 综合性医著的编纂 (117)
8.4 临证医学的突出成就 (121)
8.4.1 综合性方书的编纂 (121)
8.4.2 诊断学与病因学 (124)
8.4.3 内科学 (125)
8.4.4 外伤科学 (126)
8.4.5 儿科学 (128)
8.4.6 妇产科学 (130)
8.5 临证医学体系的完善 (131)
8.5.1 博约具丰的综合性方书 (131)
8.5.2 内科学 (133)
8.5.3 外伤科学 (139)
8.5.4 妇产科学 (141)
8.5.5 儿科学 (143)
8.5.6 眼科学 (145)
8.5.7 喉科学 (147)
8.6 临证医学在困境中进取 (147)
8.6.1 内科学 (148)
8.6.2 外伤科学 (149)
8.6.3 妇产科学 (151)
8.6.4 儿科学 (151)
8.6.5 眼科学 (152)
8.6.6 喉科学 (153)
9 针灸学发展史
9.1 针灸学起源 (156)
9.1.1 砭石的起源 (156)
9.1.2 灸法的起源 (158)
9.1.3 金属针灸用具的应用 (158)
9.2 针灸学形成 (159)
9.2.1 出土古医书中的针灸学著作 (159)
9.2.2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学成就 (161)
9.2.3 《难经》的针灸学成就 (163)
9.2.4 其他针灸学著作 (165)
9.2.5 著名针灸医家 (165)
9.3 针灸学发展 (166)
9.3.1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167)
9.3.2 葛洪的灸法成就 (169)
9.3.3 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 (170)
9.3.4 其他针灸学著作 (172)
9.3.5 著名针灸医家 (173)
9.4 针灸学的全盛 (174)
9.4.1 王惟一与针灸铜人 (174)
9.4.2 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 (176)
9.4.3 窦汉卿与针刺补泻手法 (177)
9.4.4 其他针灸学著作 (179)
9.4.5 著名针灸医家 (181)
9.5 针灸学进一步发展 (182)
9.5.1 高武与《针灸聚英》 (182)
9.5.2 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184)
9.5.3 其他针灸学著作 (186)
9.6 针灸学的衰落与复兴 (189)
9.6.1 承澹安与《中国针灸治疗学》 (190)
9.6.2 朱琏与《新针灸学》 (191)
9.6.3 其他针灸学著作 (192)
9.7 推拿按摩学发展史的概况 (197)
9.7.1 按摩学的起源 (197)
9.7.2 按摩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197)
9.7.3 按摩学的兴盛 (198)
9.7.4 按摩学的迂回发展 (198)
9.7.5 按摩对象的转移 (199)
9.7.6 按摩学的衰落与复苏 (199)
10 西医学发展史概略
10.1 古代医学 (202)
10.1.1 巴比伦医学 (202)
10.1.2 埃及医学 (202)
10.1.3 印度医学 (203)
10.1.4 希腊医学 (203)
10.1.5 罗马医学 (206)
10.2 中世纪医学 (208)
10.2.1 欧洲中世纪的医学 (208)
10.2.2 拜占庭医学 (209)
10.2.3 阿拉伯医学 (209)
10.3 近世医学 (210)
10.3.1 16世纪的医学 (210)
10.3.2 17世纪的医学 (211)
10.3.3 18世纪的医学 (213)
10.3.4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医学 (215)
模拟试题 (221)
附录一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232)
附录二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 (233)
附录三 中西医学发展示意图 (242)
内容摘要
本书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的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国人民在向疾病作斗争中的创造和贡献,中国医学的产生和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医学史的一般知识。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分别介绍了春秋以前的医学、战国时代的医学、秦汉时代的医学、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学、宋金时代的医学、明清时代的医学和近百年来的医学。各论部分着重介绍了中药学发展史、中医临证医学史、针灸学发展史和西医学发展概略。本书力求阐明中医学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与社会经济、哲学文化、科学技术的联系,使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又存在着各具特点的阶段性(即医学分期),并通过阶段性反映出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