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6.1 4.5折 ¥ 36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米范威·布莱恩特 著 周舒艺 译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2200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25212327
上书时间2024-12-19
“寻找中国”丛书总序
触摸历史,在别人的亲历中
我爱藏书,尤爱收藏西方人所写关于中国的书。站在书架前,一本本中国亲历记,排列成行,穿过百年云烟,与我面对。
岁月沧桑,一代又一代西方人走进中国。传教士、探险家、旅行家、考古学家、商人、外交官、记者、作家、画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想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故事。他们伴随中国历史前行,甚至参与中国历史的创造。种种不同的体验与叙说,让曾经神秘的中国,渐渐变得清晰,变得具体,变得不再陌生、不再遥远。
走进中国,发现中国,是西方人的亲历记,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行程。
初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中间,影响的无疑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中国生活将近20年。大约在1271年启程东方时,他当然不会想到,会是他写出本亲历中国的书。研究马可•波罗的西方学者发现,在中国游记中,马可•波罗爱使用的一个形容词是“伟大”。毫不奇怪,一个来自地中海威尼斯的旅行家,走在杭州、苏州……一个个江南重镇的繁华,必然留给他深刻印象。他不止一次来到长江边,注目滚滚而去的江水,发出如此感慨:“这条河流流程如此之长,穿过了如此多的地区和城市,江中来来往往的船只是如此之多,运送的财富和货物是如此之多,实际上比基督教世界所有河流和海洋加在一起还要多!”马可•波罗到底是位意大利人,天生具有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以艺术家一样的浪漫,渲染着中国印象。在风靡一代又一代的游记中,他呈现的是一个辉煌、壮观、充满诗意的东方古国。
在马可•波罗之后,更多西方人追随他相继走进中国。
早、的一个群体,是纷至沓来的传教士。
著名的利玛窦走进中国。他也是意大利人,成为早在中国获得永久性居住权的传教士之一。这位耶稣会的传教士,为了赢得中国人的信任,个穿起中国士大夫的服装。他掌握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能绘制地图。他很乖巧,或者说他很能理解和迎合中国人的观念,他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就把中国标在中央位置。
著名的汤若望也走进中国。这位德意志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北京城观象台的房子里,观天象,研习历法。汤若望颇受清朝顺治皇帝的青睐,他向顺治皇帝进呈自己制作的浑天星球、地平日晷、望远镜,这些西洋物令人耳目一新。汤若望成为宫中常客。在顺治皇帝眼里,这位西方人真像一部活字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汤若望被委任为
钦天监监正,并赐二品顶戴,是早在中国宫廷中担任要职的西方人。在17世纪英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籍中,顺治皇帝出现在插图中,他被说成是“欧洲化的皇帝”。
商人几乎伴随传教士联袂登场。大海上,商船来往穿梭,运来西方的香料、珠宝,运走中国的瓷器、茶叶。随之,矛盾与冲突,战火与侵略,不可避免地发生。从此,一个曾经被马可•波罗高度浪漫化的中国,一个长期自尊、自大、封闭的古老帝国,在东西方观念的冲撞中、在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渗透中、在开放与封闭的替换中,开始了艰难痛苦的历史行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行程,为走进中国的西方人,提供能够发挥他们各自作用的历史大舞台。舞台之上,戏剧上演,不同主角轮流亮相,各显身手,各领风骚。
19世纪后半叶,随着电话、电报、报业、出版业的突飞猛进,随着航运、火车、航空的革命性变化,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的图书出版,渐趋潮流。那些走进中国的西方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目击、回忆、叙述,使得他们成为好的作者人选。他们生活在中国,旅行在中国,时间或长或短,介入的领域互有差异。无论如何,他们俨然已是中国社会的新面孔,已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走进中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亲历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行程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叙述中国故事的这些作者,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却以笔下的记录、老照片、绘画等,留存百年之前中国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国之行,带给他们的新鲜感总是令他们难忘,灵感呼之欲出。他们的笔下,中国人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国人与山川万物若即若离的对应关系,得到不同形式的叙述。
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可以触摸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场景,细节……
转眼百年,诸多景象已经消失,社会生活的变迁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想,何不策划一套“寻找中国”翻译系列,让我们在百年之前的作品里,重温远去的场景;在诸多生活细节里,感受不一样的世界。对于今天而言,诸多场景早已成为历史。不过,在他们描述的故事、人物、场景之中,我们可以远望百年之前的中国,如何渐渐由封闭走到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一个农耕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这些回忆文字,辅以大量老照片和绘画作品,可以使我们对历史远景,多一些感性认识,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切入。
非常感谢海天出版社诸位同仁的厚爱,同意将“寻找中国”丛书纳入他们的出版计划。
感谢参与翻译的各位译者。这些译者,有的认识,有的未曾见面,他们却以极大热忱参与这个系列的翻译。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将“寻找中国”丛书呈现于各位读者面前,希望你们喜欢,更希望你们提出不同建议,以求把这套系列书做得更好。
一本书,一双眼睛。一本本书,一双双眼睛。目光所及,中国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生活演变、时代变迁,跳跃不停,呈现复杂、丰富、独特、差异的历史景象。
于是,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触摸历史。虽已遥远,依然清晰……
《运河人家》是英国作家米范威·布莱恩特的作品,书中通过描写华北平原上大运河岸边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国人的面貌、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民间习俗等。
主编:李辉,当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高级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股市绘本》等。
译者:周舒艺,江苏扬州人,80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硕士。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
《运河人家》是英国作家米范威·布莱恩特的作品,书中通过描写华北平原上大运河岸边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国人的面貌、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民间习俗等。
主编:李辉,当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高级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股市绘本》等。
译者:周舒艺,江苏扬州人,80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硕士。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
章 大运河
花开啦!船来啦!
河流解冻了!船正在驶来!
开春温暖的一天,当河岸边的人们看见这个春季的批船时,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来。漫长的冬天结束了,大运河重获生命—这条河穿过广阔的华北平原流动着,后抵达距离繁忙的天津港不远处的大海。先是一艘在微风中展开了帆的船出现在眼前,接着另一艘出现了,再接着是一艘连一艘连续地出现,它们匆匆忙忙的样子,仿佛是为了弥补那些失去的时间。
“你这是要上哪儿去?”一个人在岸边大喊着。
“去港口。”船夫回答。
“你船上都载了什么东西?”另一个人问。
“棉花。”船夫回答。
现在这艘船正在靠近运河里的一个大湾处,那里的水流很急。撑篙缓缓出现,有着柔软的身体和发达手臂肌肉的苦力们,正沿着狭窄的甲板牢牢地弯曲着身体,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他们边用篙撑船,边快活地唱着歌。
对面的岸边,十个胳膊和肩膀上缠着绳子的健壮男人,正沿着拉船道吃力地摇晃着前行,他们迎风而上,正拉着一艘装了很多货物的驳船。他们逆流而上,艰难地移动着,船上满载着装油的锡罐—这些油会被运往内陆。在他们身后,又有六个男人正拖着另一艘沉重的船,船上装着动物的骨头,这些骨头将被卸到岸边的地面上,用作农田的肥料。这时,后面跟上来一只木排,上面装着被固定在一起的木材。
木排逆流而上,将被划到离这里不远的一个大城镇。接着,过来了一艘由一个人拖拉着的小船。船上装着一口棺材,棺材上放着一只柳条编织的轻巧篮子,里面有一只活公鸡。因为公鸡的啼鸣将引领死者的灵魂,这样,他的灵魂就不会在去往家族墓地的路上迷路。
又来了一艘客运船,这是一艘固定往返于海西镇和天津港之间的客船。低矮平坦的船舱里,男人、女人和小孩挤在一起,他们坐在自己的行李上,那些行李主要是大件的铺盖。在那里,他们坐了两天两夜,快乐地聊着天,时不时讲些笑话,吃点东西,在灼热的太阳下打瞌睡。舱内的条件很差,但他们都不在意,因为这种方式的旅程价格极其便宜。在落日的余晖下,看到这样一艘客运船航行在大运河上,任何人都会认为中国人是一群脾气非常好的人。
除了担负交通运输功能外,大运河还有其他的作用。大运河在这片开阔平坦的平原深处蜿蜒前进,它浇灌了沿途每一块农田和菜园,这些农田和菜园里生长着洋葱、大蒜、莴苣、大豆、卷心菜、红薯、茄子和多汁的甜瓜。顺着河岸放眼望去,经常会见到一些男人在沿岸的地里长时间吃力地晃动,他们正以“打包”的形式将水从运河里舀出来,浇灌他们的菜园。他们预先会在堤岸的顶部挖好一个水池,水先被收集到这里,然后再流进与一块块农田连接的渠道里。舀水的过程是这样的:两个强壮的男人拉动一个由紧密的柳条编织而成、固定在两条结实的绳索上的篮子,以一个稳定的或是摇晃的动作,将水从河里“打包”到水池里。伴着“嗖嗖”声,水随着篮子的翻转,和篮子里的其他杂物一起被投进上面的水池里,然后,篮子再一次回到河里。干涸的土地靠喝着这样得来的水获得了生命,农作物的收成有了保证,农民也收获了所需的粮食。这些村庄的繁荣兴旺,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大运河。
当然,河水给河岸边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
夏季来临,雨水从地势较高的上游流下来,那时运河的水上涨得很快,严重时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唯恐水淹没了堤岸。如果镇子上的主政者和乡绅长辈目光比较短浅,不重视修护堤岸的话,那么遇上洪水暴发,上涨的河流很可能会淹没四周的村庄,不仅会冲走庄稼,还会冲走房屋。
通常,水情的变化情况是会被非常小心地监控的。紧挨着堤岸堆积有大堆的泥沙,这正是为了预防决堤,以备万一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有一年夏季,水上涨得很慢,看守堤岸的人就放松了警惕,他们枕在竹竿上休息,渐渐地睡着了。然后,突然有人喊起来:“水涨上来了!”他们立刻惊醒。此时太阳已下山,人们提着点亮的灯笼,慌张地冲向堤岸,上上下下。他们很害怕,唯恐上涨得越来越快的水会越过堤岸顶部,冲向农田和菜园。人们密切地观察着,奔跑着,大喊着:“水快到顶部了,快点,把堤坝堆高。”终,水停止上升,令人恐惧的危险过去了,庄稼得救了。
一天又一天,船来来回回地通行着;一天又一天,从早到晚,农民灌溉着他们的菜园和农田。春天走了,夏天来了;夏天走了,秋天来了。然后,船只再度变得匆忙起来,它们要在冬季河流长达三个月的结冰期到来之前,停泊在一个安全的码头。大多数船只会安全地到达自己的港口,但是也有零零散散的来迟的船只被冻在河中,它们必须待在那里直到霜冻结束河流再度通航的时候。
虽然河流有漫长的三个月的结冰期,但是船夫们不会闲着,这三个月正是检修船只的时候。船夫们会修理船只的每一个裂缝,以便到了“雪精灵”松开它攥紧的拳头时,船只能够适航。尽管冰冻很严重,但是头顶上的太阳很灿烂。沿着大运河的河岸,你会看到许多船只被上下翻转过来,人们正忙着洗刷船只、用焦油涂抹船身。他们干活时,身边会放一只篮子, 篮子里面有棉絮做的衬垫,上面放着一个大茶壶,茶壶里装满了享誉国际的饮料—热茶,繁忙的工人时不时地喝一碗,用它来解渴。
叫喊声又一次传来—“河流通航了,船过来了!”对于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乡镇和村庄的居民们来说,又一个安宁而繁荣的年份到来了。
离大运河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教会院子,也是李氏家族的家。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李氏一家人和他们的朋友的故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