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风土:人间学的考察
  • 【现货速发】风土:人间学的考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风土:人间学的考察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2.3 7.0折 32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和?y哲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0760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25189424

上书时间2024-12-1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作者简介

和辻哲郎(1889—1960),近代日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伦理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学者和日本思想史家,也是将日本哲学思想引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哲学京都学派的成员。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同时也是日本伦理学会的创立人。


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求学间接受西方古典哲学与德国哲学的熏陶,尤其深受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影响,同时热心文学,为大正文坛的活跃人物,精神上为夏目漱石私淑弟子,后转为重在融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研究。1927—1928年曾赴德国留学,1932年以《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获得博士学位,知名的著作有《古寺巡礼》《风土:人间学的考察》《锁国:日本的悲剧》《日本伦理思想史》等多部。一生笔耕甚勤,故后译作著作被整理为《和辻哲郎全集》二十五卷,别卷二卷。


曾在东洋大学、法政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校任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1955年文化勋章获得者。



目录

章 风土的基础理论


一 风土的现象


二 人间存在的风土性界定


第二章 三种类型


一 季风


二 沙漠


三 牧场


第三章 季风型风土的特殊形态


一 中国


二 日本


第四章 艺术的风土性特征


第五章 风土学的历史性考察


一 赫尔德之前的风土学


二 赫尔德的精神风土学


三 黑格尔的风土哲学


四 黑格尔之后的风土学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主编推荐

和辻哲郎(1889—1960),近代日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伦理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学者和日本思想史家,也是将日本哲学思想引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哲学京都学派的成员。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同时也是日本伦理学会的创立人。

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求学间接受西方古典哲学与德国哲学的熏陶,尤其深受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影响,同时热心文学,为大正文坛的活跃人物,精神上为夏目漱石私淑弟子,后转为重在融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研究。1927—1928年曾赴德国留学,1932年以《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获得博士学位,知名的著作有《古寺巡礼》《风土:人间学的考察》《锁国:日本的悲剧》《日本伦理思想史》等多部。一生笔耕甚勤,故后译作著作被整理为《和辻哲郎全集》二十五卷,别卷二卷。

曾在东洋大学、法政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校任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1955年文化勋章获得者。



精彩内容

这里被称作风土的是,某一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力、地形、景观等方面的总称,这在过去也被叫作水土。这些概念背后潜藏的是这样一种自然观吧!即,将作为人之环境的自然理解为地水火风。但是,不把它作为“自然”问题,而是想要把它作为“风土”来考察,在这一点上,笔者有相当的理由。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风土的现象。

我们全都居住于某一片土地上,所以这一片土地的自然环境,不管我们是否想要,都已经把我们“裹挟”在其中了。这一事实是常识性的,是极为明显的。由此,人惯常把这一自然环境视为各种不同的自然现象来考察,进而其波及“我们”的影响也被视为问题。有的将我们视为生物学、生理学的对象,有的将我们视为进行诸如形成国家这类实践的活动者。这里内含了复杂的关系,其程度复杂到有必要进行各自的专门研究。但是,对我们来说成为问题的是,作为日常直接事实的风土真的就能这样原封不动被视为自然现象吗?自然科学将这些问题视为自然现象来处理,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是当然的,但是现象本身在根源性上是否属于自然科学的对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为此,我们先试着用常识性的清楚明白的气候现象,且只不过是其内在的一种契机的寒冷现象来进行理解吧!我们感到寒冷,这是谁都确认无疑的事实。不过什么是寒冷呢?一定温度的空气,即作为物理性客观存在的寒气,刺激到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于是,作为心理性主观存在的我们就体验到了一定的心理状态。是这样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寒气”也好,“我们”也好,各自单独存立于自身,通过寒气从外部向我们迫近,“我们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关系开始产生。所以,这当然可以认为寒气对我们有影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在我们感到寒冷前,我们如何知道诸如寒气这样独立的存在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在感到寒冷时,发现的寒气。而且,认为这一寒气存在于外部、向我们迫近的想法恰是对意向性关系的误解。原本,意向性关系就并非是由客观从外部迫近我们而开始产生的。仅就关于个人意识的考察而言,主观自身内部就具有意向性构造,其已经具有“某种朝向”。“感到寒冷”的“感到”并非是朝向寒气而产生关系的一个点,而是“感到……”这一结构本身就已经是意向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寒冷得以发现。所以,作为这一关系性构造的意向性,正是与寒冷相关的一种主观构造。在“我们感到寒冷”这一点上,首先是这样的“意向性体验”。

但是如此一来,寒冷就只不过是一种主观体验的契机了?在其处所发现的寒气是“我”感受范围内的寒气。但是我们所称为寒气的东西,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超客观存在,并不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主观性体验如何与这一超客观存在产生关系呢?也就是说,诸如寒冷的感觉是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冷发生关系的?——这一疑问在意向性关系中包含了对被意向性事物的误解。意向对象并非心理内容。所以,也并不是说,寒冷——作为与客观性寒气相独立存在的体验——就是意向对象。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不是感受到寒冷的“感觉”,而是直接感受到“户外空气的冷”或者说感受到的是“寒气”。也就是说,在意向性体验中作为“被感受到”的寒冷,不是“主观性的东西”,而是“客观性的东西”。所以,可以说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的“关联”本身,已经与户外空气的寒冷相联系。作为超越性存在的寒气,在这一意向性中开始形成。从而,寒冷的感受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寒冷发生关系,诸如此类问题原本就是不存在的。

 

前言/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