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书林清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书林清欢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4.4 7.0折 35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元明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5604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25119850

上书时间2024-12-1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唐元明多年来读写与编辑生涯的情感体悟与心灵律动。全书以散文、随笔等形式,生动记述了一系列可敬可爱的书人书事,细致赏析了一批可珍可意的名著佳什,深情回眸了若干古代先贤及现当代大家的卓然风采与历史勋绩,真切展现了他们的名山事业、家国情怀与个人风骨,并着意分享了书籍的魅力、阅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本书视野较宽,内容丰实,文字简劲,理性与感性融合,力求呈现一种纯净的知性与温雅的趣味。



作者简介

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淮河中游荆山湖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任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出版集团部门负责人等,现任安徽美术出版社社长,编审。喜好文史,钟情书卷,曾发表散文、随笔及论文两百余篇,独立及合作出版著作多部,策划和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



目录

 “文学重镇”


 


知堂门下


 


不朽名士风


 


儒与侠


 


编辑沈从文


 


“秋郎”的才与情


 


胸中恒有清刚之气


 


传奇张爱玲


 


“歧途佳人”


 


千古文章未尽才


 


“柴门”高逸


 


清真流沙河


 


“汪是一文狐”


 


文雅董桥


 


师友风谊堪吟味


 


不思量自难忘


 


不老的传记


 


“美学拾穗者”


 


散步与哲思


 


澄明之境


 


钱穆的纵思邃想


 


一代文宗照远近


 


老树更著花


 


博约见真醇


 


笔底波澜常在


 


辨章考镜唐宋间


 


耽情于古典


 


“错在有思想”


 


哀妇人为之言


 


旷代逸才


 


寄情幽深处


 


谑庵王思任


 


清言药石


 


末代秀才小史


 


菩提星月


 


书事翩翩


 


书书书


 


黄裳的才调


 


亲历二战人


 


再现海军之魂


 


旷世沧桑情


 


总裁班见世相


 


聚焦中国诗学


 


夜读偶记


 


苦雨斋谈文


 


走出低谷始见峰


 


书比人长寿


 


“琅嬛福地”


 


诗书继世长


 


悠悠书香


 


闲思录


 


夜读抄


 


新书经眼录


 


·温情·温暖


 


编辑情怀深几许


 


经典常在


 


书评之范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唐元明多年来读写与编辑生涯的情感体悟与心灵律动。全书以散文、随笔等形式,生动记述了一系列可敬可爱的书人书事,细致赏析了一批可珍可意的名著佳什,深情回眸了若干古代先贤及现当代大家的卓然风采与历史勋绩,真切展现了他们的名山事业、家国情怀与个人风骨,并着意分享了书籍的魅力、阅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本书视野较宽,内容丰实,文字简劲,理性与感性融合,力求呈现一种纯净的知性与温雅的趣味。



主编推荐

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淮河中游荆山湖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任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出版集团部门负责人等,现任安徽美术出版社社长,编审。喜好文史,钟情书卷,曾发表散文、随笔及论文两百余篇,独立及合作出版著作多部,策划和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



精彩内容

孙郁

 

此为唐元明先生的精心之作,除了读书偶得,还有诸多记人记事之文。出版之前,得以先睹为快,对于其精神底色有了诸多了解。全书语甚自然、素朴,又多逸趣,陶情笔墨间,见出作者明达的见识。

 

我认识唐先生是在《胡适全集》的学术讨论会上,地点是在北大,那一次来了许多人,谈话间溢出相近的趣味。此后很快有了一些交往。现在算起来,也有十几年的光景了吧。印象里唐先生有一点旧文人气,书法和文章都有功夫,自然也喜谈文史,钟情旧迹。但他的恋旧,却无儒生陈腐之气,五四的忧患感也深藏其间,所以说是往来于新旧之间的文人。那些年他策划了许多书,用心的大概是学术文化类的。《胡适全集》《台静农论文集》《黄裳作品集》《钱穆学术思想史》等名家名作,都有他的心血。我猜想那些著作的编辑,也与他自己的写作兴趣相近的。

 

1980年代后,得以延续的京派文化深深吸引了唐元明,读这一本随笔集,可看出他对民国遗风的呼应。这大概也可窥见他的文学与学术之梦,在远去的韶光里,有爱意于斯,以此抵抗日益粗鄙的文风,也有生命中不能缺少的快慰。

 

现代以来,因为战乱之故,文化饱受创伤,淹没了本有的个人意识和精神独思,这在唐元明看来都是不小的损失。他沉浸在那些曾被遮蔽的风景里,既有补课的意味,也是追梦的选择。文人者也,倘不能广泛摄取人间思想,在学识与趣味间自塑己身,便也可能沦为思想的传声筒。我觉得在审美方面,京派的许多遗存都回响在他的世界里。苦雨斋的性灵之音,暗藏其间。唐元明对于学识与诗意兼得者亲爱有加,俞平伯、废名、沈启无、冰心这些知堂弟子唤起了某种幽思,这一切,乃今天文坛不易见到的所在,他心里喜爱这些,由此进入历史的深处。那些远离时风的文字,也成了他信仰里的一部分。

 

“家族中尚有崇文敬儒的传统”。“文革”厄运使其深感读书的重要,后来的职业选择看出其喜好。我从其文章里感到,不喜时髦之书,厌恶浅薄之作,于前人的厚重之文中得不小的自在。这和京派的许多学人有些心灵的相通,趣味与爱好间散出知人论世的文气。

 

唐元明的文章属于书话体,不都是宏阔之论,长的不显张扬,短的也恰到好处。文行于旷达之处,止于平静之所,多少有点无拘无束、怡然不倦的古风。这既来自书本的暗示,亦有读人的收获。他造访过的前辈学者张中行、黄裳、舒芜、吴小如、袁行霈诸人,都是好的文章家。沿着这些文人的语体,找到了明代与晚清的文学体例,诗趣、学识、掌故连为一体的时候,文章便有了诸多意思。以知堂的观点看,唐先生属于喜欢言志的文人,对于载道的文字,有诸多隔膜。每每读到古人性灵小品,见其笔墨间的飘渺之思,便有欣然相识的冲动。他阅读张岱、废名、汪曾祺,都有亲昵之感,好似进入清新疏朗之地。这些都不是文化的主流,但却可以校正文明里的旧病,那些远离道统的诗性,才是自己内心神往的所在。

 

“从先秦以后到白话文学兴起以前,中间这一千多年里,散文文学是远远落后于韵文文学的。”中国的好文章,六朝是一个阶段,宋明也是发达的时候。五四有了新的变化,成就者,乃周氏兄弟。周氏兄弟风格不同,又形成两派,用汪曾祺的话说,诞生了峻急与闲适两条路径。作家懂得文章学之道的不多,惟学者用心于此,可惜实践者寥寥,遂显得有些空谷足音,甚为孤独。唐元明写这类的文章,内心有静的一面,寂寞也是有的。但其间所得,岂是寻常者可以明白?耕耘其间,才知道汉语的写作,有无限可能,以学理为衣,灵思为体,智性为根,便可往来古今之间,游走东西之界。这是五四好的传统,唐先生得之而又乐之,我们于此也可以分享一二。

 

章太炎先生以为,文化之事,其兴起多从民间开始,自下而上,才有可能繁荣起来。唐元明深味于此,想来他在自己的路上,总能唤来更多的同道。私以为会有更多的人回到自己的园地,深耕精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由此也可以相信,周氏兄弟的文章之道,总能延伸下来,智者之音,有民间的传递,终究是不会衰亡的。

2016年8月23日

 

(作者系著名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后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然而,无论承认与否,沧桑岁月里总似有些神秘的因素潜滋暗长,如影随形,挥之弗去。不期之喜,固然可怡,迎迓承奉,在所不惜。但令人伤神的未虞之情,遽至或长留,总是措手无及,惘然徒叹。

 

——起码要提前预约、进而敦请适宜的仁兄才子赐序,而自己也需静下心才好草拟跋文。尤其是,自忖文路粗野,虽需点金镶银,以壮声威,但敢情“大神”难请,须人饶有雅量、甘作“鼓手”,乃得玉成。转念一想,出版社多会通融时限,辅文可稍缓后补上,亦不至于误工。遂将现稿寄往东南福州,先请人裁剪作嫁吧。

 

6月9日)。常节多平淡,无新亦无奇。午后,一家人带着小狗来福到滨湖万达文旅城看新房,随即去附近的岸上草原遛达闲览。但见丽日蓝天之下,湖旷帆远,坡长草深,野花绽放,如织的游人也各逞意态、兴致翩翩。小女若曦频频逗着来福玩耍,小狗儿在坝上、在湖边、在花径来回奔跑,撒欢不尽,萌态可掬。我和内子唐琦也油然放松了心情,觉得不虚此行。

 

120救护车急送至县医院,现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真如晴天霹雳,头脑一阵阵发蒙。多希望是幻觉,不愿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因父亲虽年届八十二,体质和精神向来蛮好,不像八旬老人之衰弱样貌。此刻突然倒下,令人不解、不甘,但亦终是枉然。

 

ICU病房禁止探视(每日只开放半小时,且仅限一人)。值班医生说,经相关仪器检查,初步诊断是脑干梗塞,重度昏迷,现只能按常规治疗,没有特效方案可倚,也不宜转院。

 

——“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时萦回于脑际和心间。只是存念美好,不愿作异想。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虽觉辞善韵美,琅琅可诵,但实际上过脑未经心,没有深切体味其要旨。如今想来,这真是极朴素地写尽了人伦大义。父亲1935年2月出生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行处——荆山湖畔,名讳启文。一生勤俭,耿直宽厚,古道热肠,宁人负我不负人。他少时读过多年私塾与新式学堂,积累些文墨修养,尤其写得一手颜柳融合、端庄劲健的书法,广为邻里激赏喜爱。由于祖父积有数十亩薄田,大伯早逝,叔姑稚嫩,父亲不得不辍学务农,承担更多田野劳作。因而,未能继续求学,就成了他一生的憾事,他为此念叨过无数回。还有一次可算他人生的难得机遇,即抗美援朝后期,他本可去参军入伍,部队的领兵人也相中了他,可祖父硬是不允,他只能黯然叹息。而另一位不识一字的远房兄弟去了,战争已近尾声,敌人啥模样都未见着,回来则属于公职人员,后来做到北方某市局长的职位。因此,长久以来,这个多少带有些传奇色彩的故实,就成了父亲心中难以消解的隐隐之痛,抑或可以说是一个命运参照系。晚年,他本可以享享清福、颐养天年,却因小弟家出现变故而分外忧心烦神,时常奔波劳碌,自寻解决法子。偶尔烦闷时,也不免向我诉说苦衷,但也仅此而已,依然劳顿不息,劝说也无效。

 

1965年秋冬之际先后凄然离世,成为他心中长久的隐痛,不堪回首又不能释怀。然而,很可感念的是,他老来却变化不少,和蔼慈祥多了,不仅可以开开轻松些的玩笑,而且家务琐事多能亲力亲为,为孩子们操心也日见细致委曲,如关怀小辈亲事与告诫少饮酒等,几乎成了每次见面和电话的结束语,令人温煦如春。

 

“病来如山倒,疾去如抽丝”,确然不假。此后两个月间,家人都在一种无形的沉重、压抑与忙乱中捱过。可以说,除必要的工作之外,日夜萦心的就是父亲的病情,稍轻稍重,都倾斜着情绪和精神的砝码。好在,在医院和家人的悉心护理下,老人的情况终于有所好转。发烧的时间渐少,神智也有些反应,能睁开眼睛看望,偶尔可抬动左手,常常还会因触情伤感而无声地哭泣。医生说,对于老人家来讲,这样的恢复就算相当好了。因此,多次催促出院回家康复。

 

7月30日(周六)这一天,我早早赶回县城,急急来病房看望父亲。只见他面色红润如常,双眼自如转动,目光亲切而有神,并随我和弟弟在病床左右侧走动而来回张望,按摩他手脚等处时也少有往日的僵硬感,可以说是生病以来身体和精神状态好的一天。见此情状,不免宽慰、松快些许。下午近五时,我和他道别,说过几天再来看望,他口稍嚅动而不能言语,却用眼睛直直地盯着我,没有丝毫的闪烁和游移。一直到我开门回头时,他还是那么定定地、眼巴巴地向门口凝望着,那样执着坚持、那样依依不舍,我心中不禁震颤。当我再向他郑重地挥手告别时,他竟费力而毅然地抬起左臂,向我用心地招了几下手,真是令人感动,又难以置信!基于此,我以为他恢复有望,后会有期,就这样轻率地像往常一样走了。却不料,这是我们父子之间不可再有的后一面!

 

8月6日,但我因事疏忽未能如常回去,本想着下周即可探望,不意竟成为终生遗憾,追悔无及。11日(周四)上午8时许,我照例向家里询问情况,小弟说父亲昨天发烧38度多,虽吃药退了烧,但今天精神不大好,眼睛也没怎么睁。近11时,忽然接到母亲的哭诉电话:“元明,你爸爸不行了!”我顿时脑懵胸闷、血涌泪下,忙追问小弟,证实老人家已无气息,安详地走了。此时此刻,痛感不在他身边,真是回天无力,从此与父亲永诀了!回想起来,前次见面,那是他尽力抗拒病魔肆虐的高峰和关键时刻,故以好的精神面貌壮烈地展示了自己,以他的深情、以他的眷念、以他的坚忍、以他的无助、以他的义无反顾,痛吟一首临危不屈、昂然一拼、精神俱放的生命衷曲,召唤着我们之间五十余年深切无间的父子之情,维系着亲亲一家不可再续的今世之缘!逝者为大,何况严父!在难抑的无尽悲痛中,我们按照传统的礼数和现时的仪规,凝心竭力地料理后事。8月13日上午,在亲友们的簇拥护送下,未尽天年的父亲安葬于怀远荆山南麓、面朝淮河涡河天河汇流佳境的公墓里,永享另一世界的安适!

 

“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在这个殊为异常的苦夏与清秋里,个人无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忧伤郁闷、悲痛无告、倍感孤寂的日子。劬劳一生不辞不怨、厚德百年亦严亦慈的老父亲,让我集中焦虑、牵挂、奔波、亲近了六十余天,这是上苍在冥冥之中的冷酷安排,也是此生必须经受的苦厄考验,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有限,除却生命皆可轻,人间惟有恩情重。这期间,我的所思所虑,多在老父身上。工作虽难间断,余时总是牵情。为此推掉了多家报刊约稿和出版社的审稿活计,确实是时间与心境都不允接纳。但福建教育出版社的书稿未竣事宜,亦常在脑间闪过,特别是签了出版合同以后,余稿的了清,不时念及。因而,盘桓乞序与自净思虑,兼而有之,交互而行。

 

“人间父子情何限,可忍长箫逐个吹”(林亦之)。

 

“蝌蚪行货”,也选辑了若干,虽如鸡肋,也且作敝帚之存。知我罪我,恕我哂我,亦可释然。

 

“了解之同情”(陈寅恪),慧心点拨,抬爱有加,可谓“手下留情”,心头留印,增色添光夥也。他的丰厚学养、卓然才情、惠人风谊与高迈多姿的道德文章,在在可赞,毋庸赘述;而北大初识、鲁博助益、人大契交、编读缘分与把盏微醺等过往情境,也每每回想,足堪铭记。为福建教育出版社在业界树立丰碑而贡献良多的黄旭仁兄,锦心绣口,多才多艺,是闻名遐迩的资深出版人。他在长期主持社务、频频建功立业之余,又敦于文道与友情,热心扶持四方学人雅事,为学术文化传承倾情尽意、不计得失,令人折服而悠然心会。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因夏日变故亟重,及至多事之秋,心绪烦扰不定,伏案终属勉强,只好拉杂写来,聊述近况原委,不免浮光掠影、言未及义。不成敬意处,尚祈谅之!

 

 

 

2016年8月24日

 

于合肥天鹅湖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