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9.6 7.1折 ¥ 7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吴思敬、林莽主编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2747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0元
货号24178242
上书时间2024-12-19
1985年生于云南丽江,白族,毕业并任职于中山大学,是近年来在诗坛十分活跃的青年诗人。著有《云上的夜晚》《寻鹤》《一个季节的西藏》《无数灯火选中的夜》等诗文集多部。作为一位年轻的女性诗人,冯娜既保留了白族的民族传统,又对现代诗学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她像辛波丝卡一样,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因而她的诗有生活实感却不是生活的实录,在想象的时空中充溢着隽永的、氤氲的诗意。这是一位具备多种笔墨,可塑性很强的诗人。在冯娜即将结束在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生活之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举办了“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冯娜诗歌创作研讨会”。本辑特选发卢桢、林馥娜、刘洁岷、陈培浩、景立鹏、蒋登科与战宇婷等人的论文六篇,以飨读者。
2016年度华文青年诗歌奖。她自称:“在偏远闭塞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生存与写作,我的想法是单纯的,正如童年时一个人去密林深处采蘑菇,寻寻觅觅,时而沉默,时而惊喜,在诗中我执守内心的这一份孤独和宁静。”正是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甘于寂寞的创作心态,使她善于用浓重的笔触抒写内心的感悟,诗歌的境界显得旷达而大气。她的诗源自生命的疼痛,在孤独的体验与生活的煎熬中,展示了一种大悲悯的情怀。这是一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较为宽阔的发展空间的诗人。本辑特在“结识一位诗人”专栏中,发表贺嘉钰、周小琳、吴锦华对其诗作的评论,把她介绍给广大读者。
2015年第2辑起开设“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回顾”专栏,发表了沈奇《诗性生命历程的“初稿”与“原粹”——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姜红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坛档案》。2015年第3辑、第4辑刊发了姜红伟对叶延滨、王自亮、宋琳、马莉的访谈。2016年第1辑至第4辑,又刊发了姜红伟对徐敬亚、程宝林、王玮、朱霄华、蒋登科、王强、徐江、王国钦的访谈。鉴于姜红伟编的《诗歌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即将正式出版,本刊对姜红伟“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的选发遂告结束。但“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回顾”这一专栏将长期保留,欢迎在那一特定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及相关研究者继续赐稿。
“诗学研究”栏目刊发了钟文的《海德格尔的诗歌观》,这是一篇对海德格尔诗学思想很有分量的研究论文。作者认为,在海德格尔整座哲学大厦中,诗歌是这个大厦的一根顶梁柱。人的存在、人的思、语言、诗歌,是海德格尔所思考的全部内容的四大主题。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关系,与其说是海德格尔发现了荷尔德林,不如说荷尔德林也表现了海德格尔。他们通过诗歌,在思的领域里建立起了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联系。作者对海德格尔引述的荷尔德林的诗句“作诗是清白无邪的事业”、诗是“危险的财富”做了解读。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从“一首诗歌就是创造”“筹划者的道说就是诗”“诗意的形象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想象”“作诗乃是人之栖居的基本能力”“诗歌是生命的形而上学”“诗歌的语言——前语言”“诗人的尺度和诗的量度”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歌观做了清晰的阐释。
42016年《诗探索》奖专栏、汉诗新作、探索与发现、驻校诗人冯娜专栏。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为“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我流过这篇片土地》《林莽诗选》《穿透岁月的光芒》《永恒的瞬间》《林莽诗花集》等诗集、散文集八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钟 文
——……姜红伟 徐 江
“羽帆” 高高地飘扬在诗歌的天空
——……姜红伟 王国钦
“诗托邦”
————
—1978 级)》序……朱子庆
——……卢 桢
……林馥娜
“那音色, 像坚实的松果一直埋在某处……”
——……刘洁岷
——……蒋登科 战宇婷
——……陈培浩
——……景立鹏
“指向天空的辽阔”
——……贺嘉钰
——……周小琳
·时代·时光
——……吴锦华
——……胡 弦
——……罗振亚 白晨阳
——……王 芳
—— ……洛 夫 庄晓明
……邵洵美
……[美] 查尔斯·伯恩斯坦 著
“人天华文青年诗人奖” 获奖诗人作品选
……张二棍
——……聂 权
……武强华
“红高粱诗歌奖” 获奖作品及评点
……魔头贝贝
……臧海英
……吴乙一
……江红霞
……敬丹樱
……徐俊国
……杨景荣
……刘 厦
……何居华
……鲁 北
……阿 门
——“者” 系列组诗有感……南溪生
……林宗龙
——“阴性写作” 的启示……曾念长
……阿 斐
“80 后” ……阿 斐
……周广学
——……周广学
——……冯 娜
——……江 离
42016年《诗探索》奖专栏、汉诗新作、探索与发现、驻校诗人冯娜专栏。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为“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我流过这篇片土地》《林莽诗选》《穿透岁月的光芒》《永恒的瞬间》《林莽诗花集》等诗集、散文集八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诗歌或者被当作玩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当作文学的一部分。”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6页。凡本文所引同一书者,此后注释均只标书名和页码,其余出版信息从略。但不用着急,一切伟大的思想家所创建的地平线都远在天际间,要想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它们一定需要时间,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下面我们就做这个充满欣喜,但也不要抱着满载而归的想法的眺望。
“诗人之诗人”。他对荷尔德林感兴趣,不是因为荷尔德林在诗歌的活动中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他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是对诗歌本质规定性的引证。荷尔德林的诗歌创作高度地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责任和使命。由此,他认定荷尔德林的诗歌是同时代其他诗人都无法比拟的。海德格尔当然也引用里尔克等诗人作为他的哲思的内容。他却从来没有引证、评价过席勒、歌德这样当时被充分肯定的大诗人。他只是对荷尔德林情有独钟,他把自己的研究和荷尔德林的诗歌比喻为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当然,他更多的是把荷尔德林看作他思想的一个方向指引或者一个参照系统。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关系,与其说海德格尔发现了荷尔德林,不如说荷尔德林也表现了海德格尔。通过诗歌,他们在思的领域建立了互相关联的不可或缺的联系。
1作诗是清白无邪的事业。
2因此人被赋予语言,
……
……
3人已体验许多。
4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
5充满劳绩,然后人诗意地
2000年版,第35页。
“作诗是清白无邪的事业”“那危险的财富”。这两句话显得突兀而矛盾。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诗是清白无邪的事业’。何以‘清白无邪’?”海德格尔是这样解释的:“作诗显现于游戏的朴素形态之中。作诗自由地创造它的形象世界,并且沉湎于想象领域。这种游戏因此逸离于决断的严肃性;而在任何时候,决断总是要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以作诗是完全无害的。同时,作诗也是无作用的;因为它不过是一种道说或谈话而已。作诗压根儿不是那种径直参与现实并改变现实的活动。诗宛如一个梦,而不是任何现实,是一种语词游戏,而不是什么严肃行为。诗是无害的、无作用的。还有什么比单纯的语言更无危险呢?”《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7页。这段话是海德格尔对“作诗是清白无邪的事业”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但是,海德格尔又在后面补充,自己的表述只是暗示,只是让这个暗示供人去探寻诗的本质。
“道说”,这是诗的本质的社会意义。“道说”就是说一种“本质的语言”“真理的语言”。这跟那种“对现实无作用”的说法表面上是一种背离,实际上是另一种契合。在行为上是无害的,在思想上却说出了真理的本质。第四层意思,海德格尔认为,诗歌是一种语言游戏,一种语词游戏。“游戏”这个词汇,我们要把它与海德格尔的另一种说法“作诗是一种筹划”联系起来,“游戏”与“筹划”在海德格尔的语言当中是相似的。所谓“筹划”是一种严肃的行为。
“诗歌是危险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诗歌和语言有关联。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语言首先创造了一种危险的可能性,危险乃是存在者对存在的威胁。而人唯凭借语言才根本上遭受到一个可敞开之物,它作为存在者驱迫或激励着在其此在中的人,作为非存在者迷惑着在其此在中的人,并使人感到失望。唯语言首先创造了存在之被威胁或存在之迷误的可敞开的处所,从而首先创造了存在之遗失的可能性,这就是——危险。”《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9页。海德格尔这段话说得很晦涩,实际上他只是说出了一个事实,即语言可以让人的存在被敞开,但也有可能因为语言的运用不恰当,人的存在会被遗失。由此,语言是危险的。这是“诗歌是危险的行为”的种原因。第二种原因,海德格尔又这样说:“在语言中纯洁的东西和晦蔽的东西,与混乱不堪和粗俗平庸的东西同样的达乎词语。”《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40页。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因为是这种纯洁的东西和粗俗的东西的同时存在,它们一并在词语中表现出来,所以,这就是一种冒险的行为。海德格尔要求:“语言必然不断进入一种为它自身所见证的假象中,从而危及它本质的东西,即真正的道说。”《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40页。在这里面,海德格尔讲了诗作为危险的语言的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非常重要,因为诗的语言并非一般的言说,应该是道说,而道说又不是那么容易,这就会构成种种假象。第四个原因,他这样讲:“词语一旦被道出,就脱离了忧心诗人的保护,所以,对于已经道出的关于被隐匿的发现物和有所隐匿的切近的知识,诗人不能轻松地独自牢牢地把握其真理性。因此,诗人要求助于他人,他人的追忆有助于对诗意词语的领悟,以便在这种领悟中每个人都按照对自己适应的方式实现返乡。”《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3页。诗人所写出的诗歌是需要求助于读者、他人来理解,要被他人所领悟,诗才能够实现道说的彰显。诗人说出的语言必须在被保护中才能够达到目的。海德格尔说:“诗从来不是把语言当作是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相反,是诗本身才使语言成为可能。”《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47页。诗歌作为一种危险的东西那就是“诗歌语言和现成的语言是隔绝的”道理。如果做不到把诗的语言摈弃于人云亦云之中,诗就不能称为诗。海德格尔认为,今天的人们在说语言的时候有太多的那种“非本质的词语”,“悬空阔谈,人云亦云”,而这些东西和诗歌的道说相去太远,这一切的一切就必然使得诗的活动成为一种“危险的活动”。
“诗歌是危险的行为”,是从两个层面来表达的。个层面,是纯粹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以上四个原因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第二个层面,他认为语言表达的困难和人的生命的升华是联系在一起的。诗歌面对人类深渊的恐惧也就是这点。因为语言是涉及人的存在生命的东西。人对语言的运用从表面上说就是可说和不可说、要说和怎么说的问题。诗歌所要达到的是“道说”,是一种“不可说”,但恰恰要进行“可说”的表达。诗的语言表达也就是“可说”“不可说”,用“可说”说出“不可说”,让“不可说”成为“可说”。这种“可说”的“不可说”对于每个诗人来讲都是的考验。要让生活的本质和真理无蔽地敞开,而这种敞开是把那种不可说的东西,一种微妙的神秘的奥妙展现出来,所以必定要自行遮蔽,在遮蔽与彰显、显与隐的两层矛盾与运动中艺术地表现。这确乎是语言的考验,但更是生命的考验。这种“可说”又“不可说”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体验。生命的体验,唯是在命运的撕裂、生命的升华中才会有的。所以,它不尽然是一种语言表达,它更是人的存在在隐蔽之处被诗意地发现,让说不可说的神秘深入到那种隐秘的大道之中,深入到那个遮蔽的中心去了,诗才成为诗。海德格尔说的危险之危险就是这个。
1“”
“一首诗歌就是创造。甚至看起来是在描述的地方,诗歌也在创造。诗人在创造之间构想某个可能的在场着的在场者。通过创造,诗歌便为我们表象活动想象出如此这般被构想出来的东西。在诗歌之说话中,诗意想象力道出自身。诗歌之所说是诗人从自身那里表说出来的东西。这一被表说通过表说其内容而说话。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多样的表说。语言无可争辩地表明自己是表达。然而,这个结论与‘语言说话’这个命题相悖。后者假定,说话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表达。”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页。细细地读这段话,海德格尔认为诗歌是创造的原因有如下几个:,诗歌的说话不尽然是一般性的表达。第二,他认为诗意的说话是诗意的想象力来道出自身,注意是“道”出,即本质地说出。第三,他认为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完全多样的表述。第四,他认为诗歌为人类创造了一种表象世界。这段话是从这四个意义上说出诗歌是一种创造。
“创建那持存的东西”。《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5页。这个问题海德格尔进行过很多阐述。他反复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诗人创建一个持存者。”所谓的“持存”,就是对生活的此在表现出坚持,表现出生命的活力,持存的东西就是持存者。他认为,像生命与存在这种永恒的东西显自身为总是持留的东西,你能够把这种持留的东西表现为一种在场的状态,这就是一种持存的态度。而这种所谓持存的东西从规定上而言,它是进入到人的生活的本源之处去的。人作为一种存在者,他进入到一个本源之处去,那么,人才成为一个持存者。而诗人就是创建一个持存者,也就是进入到一个本源之尽处的一种状态。海德格尔说:“本源只是如此这般地让自身显示出来,即:这种显示作为一种本源中起源的漫游之返回,参与到对本源的接近过程之中。由此,显示就在本源本身的坚固性中被确定下来。这也就是说:被创建出来。据此看来,创建乃是向本源接近的持存,它之所以持存,是因为作为通向源泉的胆怯行进只是难以离弃那切近之位置。这种作为显示着的持存的创建所创建的,乃是创建本身。”《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177页。海德格尔后一句话很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