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感悟人文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2.3
6.7折
¥
4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周立伟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20668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4041252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周立伟所著的《感悟人文(藏绿斋札记)》,是作者对人生的心得体会,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期望,对教育振兴、人才培养的思考,对父母之恩和前辈科学家的深情怀念,对友情和爱情的真情流露,对青年学人一心向学、胸怀大志的殷切希望。
作者简介
周立伟,男,1932年9月生,浙江诸暨人。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校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270余篇,学术专著、教材、译著及科普著作10余部。专著《宽束电子光学》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研究成果曾多次荣获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随笔篇
什么样的聪明最可贵
愿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写在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科学与人文”论坛之际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知识、智慧、能力与科学精神及其创新气质
珍爱生命
莫把冒人签名当儿戏
感染、感动和感悟——祝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15周年
科学探索与侦破学
第二篇 访谈篇
上帝的使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院士访谈
科学与人文要和谐发展——与院士对话
科学之门为爱它的人打开——答中国科学报问
愿中华大地永远是“科学的春天”——纪念我国建立研究生院30周年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
学习王选兼谈拔尖人才的培养
把“付出”和“奉献”作为人生坐标——在庆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志存高远,笃学诚行——与青少年同学谈成长、成才、成功
坚持信念,坚守良知——1979级校友毕业30周年聚会的致辞
对现代科学教育的思考——中美现代教育特点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科技,从李约瑟难题说起——在“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第三篇 怀念篇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在清华大学纪念孟昭英院士百年华诞的讲话
微波先驱,中华脊梁——纪念孟昭英院士诞生一百周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王大珩院士逝世一周年
大爱无疆,人文情怀——忆大珩先生的博大胸襟
献身科学,杰出人生——纪念我国电子光学的先行者西门纪业教授
缅怀马老,学习马老——在光电学院纪念马士修教授半身塑像前的讲话
父母之恩,山高水深——怀念亲爱的父母亲
附录:我心爱的爸爸 周莉
难忘国立上海高机的如歌岁月——纪念国立上海高机60周年华诞
一台扁平线圈绕线车的诞生——创新钟情热烈追求的人
为了50年未曾忘却的纪念——献给8531班1957年受难的同学
侠义仁心,桃李天下——恭贺杨振寰教授八十华诞
诗三首——献给光电工程系、北京奥林匹克等
怀念爱情
50年前一束写给素芹的信
第四篇 通信篇
愿梦想成真——给北京理工大学同学的一封信
愿现代青年个个成为敢于担当的人——给武警警官学院同学的一封信
自尊尊人,自爱爱人——致《现代光学进展》学位课的同学的一封信
后记
内容摘要
收集在周立伟所著的《感悟人文(藏绿斋札记)》中的一些随笔、访谈、怀念和通信,大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言论。在随笔篇中,“什么样的聪明最可贵”,“愿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等文章,期望青年学人奋发图强,提高品德修养,做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聪明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访谈篇中,作者主要谈了对教育振兴、人才培养、青少年成长的思考,认为在这变革的年代,“我们依然需要坚强,需要激情和理想,需要骨气,坚持信念,坚守良知”。在怀念篇中,作者怀念了父母亲山高水深的恩情以及学术前辈们的高风亮节,回顾了他青年时代在国立上海高机读书的如歌岁月,在华通电机厂创造发明“扁平线圈绕线车”的成长经历,以及1957年反右时北京工业学院8531班同学的悲惨遭遇。此外,作者还公开了20世纪60年代初写给他爱人的一束信件。在通信篇中,主要
是答复北京理工大学和武警警官学院同学,勉励他们一心向学,希望他们成为具有大志气的人、敢于担当的人。
本札记可以作为青年学人励志的参考书。
精彩内容
从道德层面上来看,某些业务能力强通常被称为聪明的人,仅为有利于自己而玩弄的种种聪明,是聪明过头了或“太聪明”了。他们已不是上面我说的“脑筋急转弯快,占了便宜卖乖,做什么事不吃亏,读书不花什么力气可老得高分”的那种耍弄小聪明了;已经有点属于杨振寰先生所说的“败坏性的聪明”了,虽然还没有达到害人和危害社会的程度。但这样的例子在校园内并不少见。学生中有一些议论我听了都很寒心:“不要太傻了,千万别(在学习上)帮助别人,他(她)若成功就是使自己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吃亏的事、无利的事一定不干”“千万不要那么犯傻,去做公益事情,服务了别人,影响了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人都是自私的”,等等。这样的人,心胸狭隘、自私忌妒、利己哲学到这样的地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无论他(她)多么聪明,能被人民和社会接受吗?能真正为国家做贡献吗?
但愿他们能早点醒悟。
我认为,杨振寰先生所列举的“败坏性的聪明”的一些表现,仅是利己而没有达到害人的地步,主要
是在认识上或人品上的一些缺陷,或者说,是在道德和价值观层面上出了一些问题。他们中不少人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及现实的教训,会认识并改正之,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但如果不觉悟、不加以控制,为了利己而去牺牲别人,甚至触犯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败坏性的聪明”是很容易走向“毁灭性的聪明”的。请看当今学界,一些人利欲熏心,把自己的所谓“聪明”的手段用到邪门歪道上:考试中作弊,科研中捏造、伪造数据,论文中抄袭剽窃,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实际上,这样的“聪明”已经突破了传统观念和道德框架,甚至破坏了社会公共道德底线,变成了阴谋诡计,以至触犯法律,危害社会,最后“毁灭”了自己。
杨振寰先生和我都是一生献身于教育和科学事业的人,在我们看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或以科学为职业的人,最主要的品质是诚实和正直及专注于学术,聪明并不是最主要的。诚实和正直是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诚实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是实事求是、不畏艰险在科学道路上攀登的人。首先,科学需要绝对的诚实和格外的正直,科学不能容忍任何不诚实和不正直的行为;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有一说一。诚实和正直是一种高贵的品行,这样的人,心地是纯洁的、沉静的,人格是高尚的、
无私的;诚实和正直的人最接近科学和大自然的真实,科学的大门永远向诚实和正直的人敞开。其次,对科学人来说,专注于学术是获得科学成就最重要的一
个前提。只有专心致志、如痴如醉投入研究,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志向终生追求而无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我深深感到,当今我国的青年学人并非缺乏创新的才能、聪明和智慧,也并非缺少科学研究的条件,当前主要的问题是潜心学术的专注程度不够。我们天天大呼创新和创造,却不问创新和创造从何而来。其实,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才能是研究学问非常专注、非常投入而积累的一种效益。只有把思维强烈聚焦到所
研究的事物上,才有可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古今中外,凡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无一不是心无旁骛、专注于学术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研究学问的人应该耐得住冷清和寂寞,浮躁和急功近利是研究学问的大敌的缘故。
让我们再看看犹太人。从1900年到2006年,27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21名犹太科学家,这绝不是偶然的。犹太人的诚实和正直,以及他们的专心致志为世人所不及。犹太传统文化鼓励争辩、发表看法与冒险挑战,但性格上“温恭谦退”,专注学术,孜孜追求,悉心钻研,淡泊名利。我深深感到,在做学问方面,我们和犹太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他们把聪明用到做学问上,为奉献而学术,心地单纯;我们把聪明用到人际关系和谋取私利上,为名利而学术,心地复杂。由此可见,在科学长河的竞赛中,犹太人的胜出,获得如此众多的诺贝尔奖,绝不是偶然的。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高度竞争中,人们施展的各种各样的所谓“聪明”的手段已不是杨振寰先生和我这一代人所能想象和理解的了。看看现在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无论教学科研以及单位和个人的前程,都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诱惑着、驱动着。真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驱动的动力,使本是公平的竞赛和竞争,也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了,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的各种现象出现了。“败坏性的聪明”不知不觉在侵蚀着人和科学共同体,并使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一步一步地下降。于是,在学界,一些遵守道德与规则的人,具有“建设性聪明”的人,很有才华而不知社会潜规则的人,往往吃亏和失败,从而失去社会竞争力,还有可能被视为“傻子”。在一个讲究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公共道德与公平竞争如果沦落到这个地步,真是非常可怕。
P4-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