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3.4 4.9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学堂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76006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234062
上书时间2024-12-18
我的法律是怎样炼不成的?(自序)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作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段话耳熟能详,经常想起。正如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样,小时候读到这段话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因为死亡离我们很远,而每天消磨时光就是为了早日长大成人,对未来我们总是充满期待。白驹过隙,转眼间当年的那个小毛孩已经步入了知天命之年。当年我们为头发长得快、理发麻烦、花费多而抱怨“发如韭,剪复生”,今天的我们大都双鬓如霜。这自然与年龄的增长有关,更与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关。2015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上曾动情地指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区,法工委的同志很好辨认——不是光头就是白发!”委员长于是感慨,“对于立法(法律)人,要高看一眼,厚待三分”。“黑头发进来,白头发出去;有头发进来,光头发出去”,这句流行在我们法律人圈子的自嘲很能说明问题,白发(少发)正是我们努力付出和工作的见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尽管是“奔五”的年龄了,但而立之年没有立,不惑之年处处惑,天命之时不信命。身边不时传来同龄者中途偷偷“掉队”(早逝)的消息,让人后背不禁一阵阵发紧,正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人生刚刚过半,似乎还不到总结一生的时候,毕竟国人追求盖棺定论。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但我们这一代人确实也到了回首往事的年龄,而且似乎越来越喜欢陷入沉思。以前是为梦想而活,现在为回忆而活。2020年庚子春的一场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正在改变世界,我们都在亲历历史。疫情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甚至颠覆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的朋友圈,撕裂现象严重。似乎处于“漠不关心”地步的我,心里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这正是人生变老的标志啊!
经常反问自己,于我,一个法律人,我的“法律钢铁”炼成了吗?或许算炼成了,那是在外人眼中。
我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工作,而且在一个小小的单位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职务,有时出席会议还能被称为领导,尽管位置不一定醒目,有时还有代表领导(单位)做讲话的机会,有时文章还会出现在报纸上,名字出现在电视上,充满沧桑的声音出现在广播里。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由于运营着个人微信公众号,也算“十年一觉法治梦,赢得‘学堂’薄幸名”。因为地方立法的需要,成为法制委委员,于是又配给了市人大代表身份(法制委委员必须首先是人大代表)。更为幸运的是,竟然还有两个官方的全国荣誉:因多年不断的普法坚守,2015年被中宣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模范个人”;因努力从事基层政府行政复议工作12年,2019年获“全国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荣誉称号。常说荣誉只代表着过去,我只能说“过去”待我不薄,我珍惜这过去的一切。
我有一个相对理想的工作环境。上学所习的专业是法律,毕业后的工作一直在法律岗位,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也是法律,这三者能够集于一身,算得上人生不可多得的幸运。
我有一份相对安稳的收入。尽管与那些从事律师、经商的同学相比,我的收入根本不值一提,但毕竟旱涝保收,“付出与收获”性价比相对还可以,因为回顾过往,我们知道许多时候努力了不一定必然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就像种地的父辈们“庄稼不收年年种”一样,“不行春风,哪得秋雨”,我们对未来总是充满着憧憬,总是不轻言放弃。我对钱没有概念,直到现在也不能分辨钱的真伪,好在有了现代支付工具替代。更重要的是,金钱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人皆共知,但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还是一名法律的普及者和宣传者。由于经年累月的自我宣传,给我带来了一些虚名,也算“网上有名、报上有文、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一些人见面,或是礼貌或是敬称“久仰大名”。我曾经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但人家的谦虚,也能满足我一时的虚荣。
一路回首,我深知你看到的只是我的外表,你看不到因为“法律钢铁”没有炼成的我内心的焦虑,或者说我终没能百炼成钢。我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可惜当时不知珍惜,回首已是半百身;我在诸多选择中判断失误,有些失误甚至是致命性的,危害影响我达多年之久;我的人生道路或可另有选择,但由于自己的目光短浅,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更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至今仍在忏悔中。
今天的我,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有人喜欢有人讽,也同风雨也同愁。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有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有着过日子、讨生活的普通的理想。但写作为我的庸常生活增添了亮色,为我打开了一扇求知的窗户,使我接触到了外面一个不熟悉、精彩的大世界。
我学历不高、法学基础不强,写不出有价值的论文;我的文学功底欠缺、艺术细胞缺少,也不能写出感性的美文;我的工作经历简单,且混迹于俗世间,更不能对人生、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或感悟。
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坚持着,从未懈怠。我在写:
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城里人的艰辛与痛苦(尽管与农民、农民工相比是九牛一毛);
一个普通大学生成长为法律人的历练与成长(尽管法律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更多的是靠自我的总结和实践摸索);
一个法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段思想历程(尽管因为职业相对稳定,并没有四处漂泊之苦);
一个基层法官从农村法庭到县城再到一个市区法院、后到政府法制办职员的人生经历(尽管因为始终不渝地执着于一个专业,也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
一个信法为真、“倚”法自大的法律人在律政江湖中的喜怒哀乐(尽管由于职业相对单一,没有惊心动魄的人生起伏故事);
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朋友对家庭、亲情、友情的眷恋与追求(尽管因为为人呆板,也没有惊天动地之情愫);
一个以法律为“饭碗”的人,为了肚皮与脸面,在一个个没有亮点的日子里慢慢变老的人生旅程。
……
正是这些平凡而琐碎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我前半生的时光;也正是这些身边发生的平凡而琐碎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心底沉淀。它们促使我思考生活、感悟成长、珍爱生命。这些都成为我写作的素材,一步步筑成我人生的印迹。2009年6月,我的法律博客文集《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后是《离婚为什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7月版)和《工伤,伤不起:工伤法律维权自助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相继出版。蹉跎三年,《律师学堂故事汇》(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面世。再之后,我的个人自传体散文集《围着老家转圈》(线装书局,2018年8月)付梓印刷。2019年因为国家机构改革,工作了12年的老单位被重组了。是年10月,记录2007—2018年间我工作、生活的经历与感悟,记录一代基层政府法制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自传体工作笔记《历练:基层政府法律人成长日志》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作品是人生的一段段历程,于我而言,更是一次次坚守和选择。
我的法律为什么没有炼成呢?借着自己30年的法学经历,26年的法律人职场生涯,以及自己就职于法官、政府法制机构、(公职)律师、普法人等不同职业所接触到法律圈子的人和事,想给自己也给后学诸君(包括学习法律的儿子)说一说法律人的成长之路。而道路起始的地方,就是我的母校西北政法。
我不是在传道,也不是在为自己树碑,只是想告诉诸位读者,我的大学四年选择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怎么样的。电影《大话西游》里有一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如果让我重新再上一次大学,我一定会倍加珍惜青春时光,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但怎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围绕着“法律是怎样炼不成的”这一主题,写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分析内在的因由,或许这正是本书的不同之处。因为我深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让我们共同把法律修炼下去。
是为序。
王学堂
于岭南佛山恒福居
二〇二〇年九月五日
时值入学二十九周年
本书以作者在西北政法大学4年(1991—1995)生活为基础,联系30年前的社会实际,随感记事而成的文集。作者追述大学四年中发生在身边、沉淀心中的点点滴滴平凡而琐碎的事情,立足社会实际,思考国内法治建设中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事,全面展示自已身心成长,善待生命的心灵历程。在这一篇篇文章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抒发了一个从法30年的法律人的爱憎情感,表达自已独立的专业思考与判断。
王学堂,男,1972年2月出生于山东潍坊青州。199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历任山东青州法院书记员、审判员。2005年调任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法院法官。自2007年起供职于禅城区法制办公室,历任科员、科长、副主任、主任,2019年任禅城区司法局局长,现任禅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二级主任科员。出版有《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离婚为什么》《工伤,伤不起:工伤法律维权自助教程》《律师学堂故事汇》《围着老家转圈》《历练:基层政府法律人成长日志》等。
目 录
政法大院
为什么选择了西北政法?......................................................................... 3
西北政法四年给了我什么?.................................................................... 13
围着政法转圈儿..................................................................................... 21
30年前一个农村孩子的西行记事............................................................ 30
古都政法里的那七个小子....................................................................... 44
410隔壁是水房...................................................................................... 58
西北学人
那只永远的蝴蝶..................................................................................... 69
法理,法理,我爱你.............................................................................. 77
但愿冤狱不再有..................................................................................... 84
我和宪法同成长..................................................................................... 94
大学专业是经济法................................................................................ 100
老师教给我的法律故事......................................................................... 109
我爱背法条.......................................................................................... 118
毕业论文研究不可抗力......................................................................... 126
政法有我
有位老师家中自费购买复印机.............................................................. 133
青州老乡赵金科老师............................................................................ 143
当年我曾建议撤销仲裁机构.................................................................. 151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160
中国名吃“西工大包子”..................................................................... 167
西北政法的宿舍有空调吗?.................................................................. 175
影响我一生的法律书............................................................................ 181
西北情结
西北政法算不上好学校......................................................................... 193
我不是个好学生................................................................................... 199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205
路遥先生活到今天也才70岁................................................................ 216
叫一声“母亲”泪流满面..................................................................... 223
30年随风荡去...................................................................................... 230
法律于我而言....................................................................................... 236
曾经年少爱淘书................................................................................... 243
法官,法律人的职业..................................................................... 249
人去楼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260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后记)......................................... 266
本书以作者在西北政法大学4年(1991—1995)生活为基础,联系30年前的社会实际,随感记事而成的文集。作者追述大学四年中发生在身边、沉淀心中的点点滴滴平凡而琐碎的事情,立足社会实际,思考国内法治建设中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事,全面展示自已身心成长,善待生命的心灵历程。在这一篇篇文章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抒发了一个从法30年的法律人的爱憎情感,表达自已独立的专业思考与判断。
王学堂,男,1972年2月出生于山东潍坊青州。199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历任山东青州法院书记员、审判员。2005年调任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法院法官。自2007年起供职于禅城区法制办公室,历任科员、科长、副主任、主任,2019年任禅城区司法局局长,现任禅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二级主任科员。出版有《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离婚为什么》《工伤,伤不起:工伤法律维权自助教程》《律师学堂故事汇》《围着老家转圈》《历练:基层政府法律人成长日志》等。
政法大院
为什么选择了西北政法?
问:学堂先生,您入读(西北政法)30年了,还仍然对法律充满着理想和痴爱,是不是自小就树立了为中国法治建设而奋斗终身的志向?
答:是滴。1979年我开始读小学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变革,人心思定,万象更新,法治的春天降临华夏大地。特别是1980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专门分析了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的制度方法。他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此后,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批判人治思想,不断强调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法治大时代,法学小后生。后来我立志学习法律,当“日审阳夜审阴”的铁面包公,捍卫公平与正义,除尽人间邪恶。顺其自然,高中毕业后以山东普通文科521的高分考入西北政法学院。元芳,你怎么看?
问:学堂先生,您经常为母校西北政法鼓与呼,活跃于政法圈子,是不是很早就对西北政法心有所属、情有独钟?
答:对头。我很早就知道有所政法学院在古都西安,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在19岁那年,我的理想实现了。所以,有句很正能量的话,“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理想万一实现了,我就成了西北政法经济法系1991级学生。
问:学堂先生,你法律知识丰富,学识、胆识、人品俱佳,是不是母校渊源流长的法律思想熏陶的结果?
答:(那是)的!1993年我在学校时,母校举行了建校35周年纪念活动,等我毕业多年后的2017年才知道,是年值母校建校80周年,我们的校史从当年1958年的复校追根溯源,终肇迹于延安的陕北公学,这是一所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革命学校,曾经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母校与文科特别是法学名校中国人民大学同出一门,这是多大的荣光。自然,你可以想像啊,我在学校是怎么样只争朝夕、一跃千年的节奏来学习法律的。人生在勤,如此拼搏,怎么会不成功?
问:学堂先生,今天是2020年高考天,能不能为那些正在拼搏的孩子们说句话?
答:今年的高考因为疫情影响,推迟到了7月7日,这也是我们30年前高考的日子。孩子们,好好考试,别信我那些“谝闲传”(陕西话,意为“扯犊子”)的话。学校、专业、工作和兴趣,这些哪是自主选择的,特别是在30年前的中国。祝福你们考得比我好,(未来)过得也比我好。希望你们选择法律,因为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需要一大批法律人的付出与努力,法律行业需要年轻新鲜的血液输入,作为一个30年前的法科学生,我期待着你们加盟。这样的日子,也让我想起30年前我的高考经历,我的大学选择。
1.大学晚了一年
1991年终于考上了大学,费了我洪荒之力。较真说来,我的大学晚上了一年。“1987&mdash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