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老庄新论(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老庄新论(精)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55.1 7.1折 78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永品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9355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3495203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50年前,我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时,就对《老子》和《庄子》这两部著作产生了兴趣。尤其对《庄子》之书的兴趣更浓,因其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动人,蕴含丰富,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是,对老子庄子其人其书,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他们的哲学思想复杂,令人费解,因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有歧意。有些问题,自古及今,众说纷纭,莫能定论。为了帮助读者研读《老子》、《庄子》,有几点应当简要地予以说明。
  (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庄子其人其书的问题。考证古人古书的真伪,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根据史料说话,不能先入为主,以主观想象篡改历史,以符合自己的看法。譬如,有人首先认为老子生长在春秋末年,对于宇宙的形成,还不可能有001唯物论的思想,于是便在古籍中寻找片言只语,来论证老子的宇宙观是唯心论。类似此等研究方法,显而易见,这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考证古人古事和古典文学研究,都必须占有大量的史料,由史料说明问题,得出结论。胡适书法(条幅)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说得非常精辟,应当成为学者的座右铭。古代的史料浩如烟海,即使对所掌握的有关史料,也应当去粗存精,去芜存菁,经过过滤筛选,保留有价值的精华,摒弃毫无意义的文字。不能把所掌握的史料,舍不得割爱,一股脑地都塞到论文或著作中。现在有不少学术著作,即存在此病。
  其实,在历史上,人们对有些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做研究工作,应当善于识别正确的史料和错误的观点:不能满足于掌握许多史料,就下结论。如果立论不正确,史料愈多,将更能迷惑一般的读者。正如荀子所说“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荀子?非十二子》)。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庄子其人其书的问题,前人有许多不同看法,其中有些看法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只是主观臆断,不仅不能说明问题,反而制造了混乱,给研究老庄设置了障碍。
  (二)
  老庄研究与其他问题研究一样,总会打上不同的这样或那样的时代烙印。应看
  到,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老、庄思想便与佛、
  道、儒相互融合,因而对老、庄的研究,就更加复杂。
  就以不同的时代对老、庄的称谓为例,一般说两汉称黄、老,魏至晋称为老、
  庄,逮至唐宋,又称佛、老。这些不同的称谓,并非只是简单的称谓问题,它表
  现了不同的时代,老、庄之学的不同的社会地位。汉代称为黄、老,是由于汉代
  002初年,疲于战争破坏,举国上下,皆渴望天下太平,休养生息。因此,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与统治者和人民的愿意相吻合,于是统治者便崇尚黄、老,把“无为而治”的思想当做治国策略。魏晋南北朝时代,许多文人学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甚盛,于是便曲解老、庄,盛称老、庄之道。唐宋时代,许多文人骚客,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志不得伸,于是便借助老、庄和佛教的出世思想,来逃避现实,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同时,封建朝廷信仰道教,崇尚老庄。由此可见,不同时代对老、庄的不同态度,都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即使在褒贬上,也表现出同样的问题。明代学者陈治安曰:“后世论庄子者,或赞其高玄,或讥其放傲。大约晋、宋人赞叹,宋元人讥贬。言说虽多,尽无当于庄子,固不若太史公本传,寥寥数语,字字皆实录也。”01说明司马迁对庄子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不像后世有的学者任意曲解,各取所需。庄子是坚定的批孔派,古代以来即有学者曲解庄子的看法。首先,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的,还是司马迁。他说庄子“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免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是,至宋以后,有些学者出于某种需要,竟然不承认庄子批孔的客观史实。苏轼即说:“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02王安石亦曰:“学者诋周非尧、舜、孔子,余观其书,特有所寓而言耳。孟子说:‘说书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其文而不以意
  01《南华本义》。
  02《庄周》。
  原之,此为周者所以诋也。”01苏轼、王安石之所以不承认庄子批孔,是由于他们是尊孔派,而又喜爱庄子所致。
  直到清代和近代,还有一些学者仍然不承认庄子是批孔的。诸如清代的吴世尚、陆树芝、刘鸿典和近现代的胡远浚等,皆如此。甚至,刘鸿典还说庄子是“尊孔”的。他说:“世皆谓庄子诋訾孔子,独苏子赡以为尊孔子。吾始见其书而疑之,及读《庄子》日久,然后叹庄子之尊孔子,其功不在孟子之下也。”02他发出此等耸人听闻的论调,理由是什么呢?他说:“慨自孔子没有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非特儒与墨分门,即儒与儒亦分门,百家簧鼓,皆自命为得孔子之传,而极其流弊,至于诗礼发冢,可见伪儒之附于孔子者,实为孔子之蠹。攻木之蠹,势不能不累及夫木。则庄子之用心为甚苦,而后人反谓其为抵訾也,不亦谬乎?”03显然,此等强词夺理的诡辩,也掩盖不了庄子批孔的历史事实。
  近代有些进步学者,反对尊孔复古,反对闭关自守,而主张学习西方,才把否认庄子批孔的陈案翻了过来。譬如,严复说:“庄子长喻义,其词锋殆不可当,用以剽剥儒、墨……”04严复的看法,就代表当时进步思想家的正确看法。
  古代学者,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及其处境不同,他们对老、庄的评论,往往也会因人而异。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因此,对待古代研究老、庄的著作,应当择善而从,不能兼收并蓄。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

上编 老子编

 老子其人其书

 为老子《道德经》正名

 老子散文的思想性与艺术特色

 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宇宙本体“大道”论

 老子“无为而治”新解

 老子的兵法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共识

 《管锥编?〈老子〉王弼注》八题

 老子的地位及其影响

 《老子》的主要版本

中编 庄子编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故里新说

 庄子散文的思想性

 庄子散文的艺术性

 庄子是中国文学“四祖”

 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概要

 论庄、骚并称的文化现象

 庄子《逍遥游》命题的典范意义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散文的笔法

 庄子散文的文境

 清代学者扬庄抑屈简论

 庄子散文的地位及其影响

 《庄子》研究的主要版本

下编 道家的产生及其发展

 道家的产生及其发展

 庄子研究要籍简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为老子《道德经》正名
  众所周知,《老子》此书,世称老子,《道德经》。其上篇为“道经”,在前;下篇为“德经”,在后。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千古流传,未曾发现有人质疑。诸如汉代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魏王弼《老子注》、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清代奚侗《老子集解》等等,众多治老著作及其不同版本,有的虽未标明上下篇,但皆“道经”于前,“德经”在后。此乃可谓世人共识。
  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竟然发现有不同者。1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却与传世诸本《老子》不同,它下篇“德经”在前,上篇“道经”在后,成为《德道经》。据此,当今有的治老学者,如尹振环先生的《重识老子与(老子)》01,即认为帛书《老子》为较早的可靠版本,就在其著作中,把《老子》下篇《德经》置于前,上篇《道经》放在后,成为《德道经》。这“德”字,若如是诠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那么,这就改变了老子《道德经》的内涵。此乃是耶非耶?我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书名,《道经》在前,《德经》于后,原本如此,是老子的本意。而帛书《老子》抄本,抄成《德经》在前,《道经》于后,是错误的。何以见得?下面,即分数端予以辨证和正名。
  其一,司马迁《史记》老子本传,即记载老子著书上、下篇五千言,“言道德之意”。
  司马迁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佘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作为号称“实录”的伟大史学家,他有关老子著“道德”之书上、下篇的记载,自然是可信的。世传老子《道德经》之书,也符合司马迁的记载。老子《道德经》之“经”字,显然为后人所加。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三种。邻氏、傅氏、徐氏,皆为传老子之学者,以《老子》原文为“经”,以己见为“传”或“说”。老子《道德经》之“经”字,大约即由此而来。逮至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即记载李耳撰《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等多种。称《老子》书为《道德经》,是对“圣哲”著作的尊称,如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曰:“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其二,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看来是受《管子》的启迪。
  《管子.心术上》曰:“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管子说:大道无形无为,“德”化育万物;道与德同体,密不可分。虽然,老子的《道德经》,与管子所谓“道”与“德”云云,不完全相同,但并不难看到,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是受其启迪,并有所借鉴和继承的。同时,也应看到,管子之“道德”论,与老子的“道德”上、下篇,其前后之顺序,是不能倒置的。
  其三,《老子》之书,其上下篇之结构及其有关“道”与“德”内涵的述说,也足以对《道德经》书名的真实性子以辨证和正名。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