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获奖评论赏析
  • 【现货速发】获奖评论赏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获奖评论赏析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9 6.6折 59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建华 曹云雯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66850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29167577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获奖评论赏析》精选1-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原文为分析对象,并加之赏析文章。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评论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各类评论写作技法与技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权威性。全书按获奖作品题材分为四编: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本书是新闻评论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为新闻院校学生与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写作指导。



商品简介

  《获奖评论赏析》精选1-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原文为分析对象,并加之赏析文章。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评论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各类评论写作技法与技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权威性。全书按获奖作品题材分为四编: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本书是新闻评论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为新闻院校学生与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写作指导。



作者简介

              总序: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专业报道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媒体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


  当号子、烽火狼烟、鱼肚尺素、鸿雁传书、招幌等古老媒体成为人们美好记忆的时候,当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让人颇为倾心的时候,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却把人们对新事物的欣喜若狂搅得天翻地覆了。手机App、微信、微博、QQ、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宇宙等新概念的层出不穷,令人们目不暇接。我们不得不说:媒介真的就是信息!


  历史上,人们的需求似乎都不是自己真实的需求,正如消费社会,太多的需求是被他人创造和培养出来的一样。其实,人们对媒体的接近权与传播权也是被提醒的权利。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绝不会想去拥有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只有当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提高、物质产品丰富、精神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一些政治家与学者突然告诉人们,“传播权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于是,对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奋争,似乎成为人类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主题,也必然是民主平等应有之义。因此,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媒体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武器,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改弦易张,不断地进退自若,成为极具魔力的法杖,令人们对之心神俱醉。


  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从此,成为一代代人追求的目标!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一代代人追求的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梦想成真,如同中国古人的飞天传说随着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成为现实一样。


“自媒体”这一概念早出现在2002年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2.0”指新媒体(New Media),“3.0”指自媒体(We Media)。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进行如此界定: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丹·吉尔默专著书名——《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特点:全民新闻报道,全民受众即时接收全民生产者新闻。在自媒体时代,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声音来自多元世界,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总之,自媒体的特点是平民化、个性化、简易化、快捷性、交互性,人人随时接近媒体,人人随时传播信息。


  似乎,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时代。


  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全民报道也存在明显缺陷与诸多困惑。首先,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就曾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这一方面是大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新闻报道的标准意识不强,随心所欲发布信息,不加甄别;另一方面是技术突破了惯常的新闻监管体系,新闻不论真实与否,只能在事后加以控制;更重要的是接受者成为虚假信息的二手传播者,转发信息时缺乏责任意识。其次,媒体可信度较低。由于新闻真实性存疑,加之报道者的草根身份,无法让自媒体在严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成为民众信息获得的依靠与必然选择,因而造成自媒体公信力降低,其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是迄今仍在艰难探索的问题。后,由于自媒体完全解放了人们的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使媒体从政党或组织派别争论的平台演变为众声喧哗的油锅。


  似乎,这又是一个坏的时代。


  “一本书学会新闻采写”系列丛书,正是应时之作,为这个好的时代与坏的时代献上有力的抓手,让自媒体时代的草根新闻,变成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大放异彩的全民专业报道。如同喻国明教授的形象比喻:全民DIY应该是专业、标准、科学、有效的DIY。


  本丛书是以新闻采写为研究对象,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利用工程技术的思路,兼撷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接轨不同行业与类型新闻采写方略,引领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采写的奇峰异洞,细语全民专业报道中的在哪做、做什么、如何做,形塑全民DIY时代非科班出身的合格记者。


  我们正在尽力去做,而做的结果却只能任由众人评判。尽管心有余,却力有不逮。但为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众生,奉上有用且高效的抓手,是而且一直将是我们的使命与图腾!


 


                                                                                  刘建华


                                                                             2011年10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品园


                                                                             2020年8月修订于京华三路居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前 言


 


  站上新闻评论课的讲台,至今刚好10年。


  一册获奖新闻作品的“赏析”,是一份答卷,评判交给读者。


  为教课,为表达,一年一年,遇事情,多想想,力求真诚面对自己。“写作的人,多半是天真的”,这样的话里,一半自嘲,一半砥砺。感谢教书的生涯,遇到很多天真的人,包括天真的学生。作为学习者,注定是天真的,人难自欺。


  评论的编辑和作者,为职业谋,越写就越天真了,不仅为职业谋了。听懂他们话里话外传递的意思,需要天真,如果听得不是特别明白,就要学习,就要思考。解读文章,有一套“密码”,有些是从小到大的语文课上教的——分段、开头、结尾、起首句、过渡句、修辞方法等,可学;有些是经历世事感悟出来的——含蓄的肯定、温和的讽刺、无所畏惧的坦荡、勇往直前的坚毅,难教。


  学新闻,要世故,更要天真。


  中国新闻奖,快30年了。整理和精读获奖评论,是学习共和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机会,也是学习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具体实践的机会。以文字为媒,与丰富的精神相遇。于是,确认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从来没有被淡化;“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来没有被淡忘,一代又一代撰稿人和传媒编辑,满腔赤诚,拳拳之心,担道义,著文章。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敢于亮剑,走笔如电;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流弊,他们目光如炬,义正词严讲政治;对新问题,他们勇于探究;对新风尚,他们放声高歌。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藏在心间、字里行间,不刻薄,不偏激,不高调,不敷衍,理性温和地记录时代,冷静克制地剖析矛盾。他们的忘我,体现在写作的智慧中,为了谏言被采纳,他们不故作姿态,而是循循善诱。他们的勇敢,体现在写作的追求中,为了讲清楚问题的本质,他们不怕得罪当事人,而是有理有据。


  中国新闻奖,是标杆,尤其新闻评论,不仅是写作上的,也是人格和国格上的标杆。中国新闻人,且行且思,一字一句,雁过留痕,推动中国社会,一天一天,一点一滴,进步和发展。


  要相信!


                                                                             曹云雯


                                                                         2020年冬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


 



目录

编 报纸评论


 


003 撩开温情的面纱


004 ◇附作品


  别把超时加班美化为“拼搏和敬业”


007 对谬论的果断亮剑


009 ◇附作品


  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应高度警惕


011 理论阐释的“时度效”


013 ◇附作品


  让劳动光荣成为青年坚定信念


016 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的结合


018 ◇附作品


  新时代呼唤蓬勃的青年精神


020 角度刁钻的“点射进球”


022 ◇附作品


  不因唱衰而忧 不因看涨而乐


024 “微”的力量


026 ◇附作品


  民生实事 莫沉迷于“数字突破”


029 爱,让世界安静下来


031 ◇附作品


  魏则西事件下的污名化狂欢要不得


033 以诗人的热情呼吁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


035 ◇附作品


  漠视生命是可怕的沉沦


038 为农民代言的政策回音壁


040 ◇附作品


  要帮进城农民算好三笔账


043 别拿因果论证说事儿


045 ◇附作品


  别拿屠呦呦说事儿


047 以发扬“剃刀”精神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049 ◇附作品


  重塑文艺评论的“剃刀”精神


052 认识升维,以经验教训引导围观


054 ◇附作品


  公共辩论,求真比求胜更重要


057 该谁说和该如何说


059 ◇附作品


  师德“红线”需要更明确的操作性


062 理性批驳“脑残套路”


064 ◇附作品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临时工”


067 当高温与民意共振


069 ◇附作品


  放个高温假天塌不下来


071 澄清谬误的理性态度和专业辨别力


073 ◇附作品


  “富豪相亲”浊化社会空气


075 何以不再低调


079 ◇附作品


  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


090 网络调查评论也可以接地气


092 ◇附作品


  媒体岂能对可疑数据不设防?


095 他,在自省,在把关,在启蒙


097 ◇附作品


  没有新闻,就别制造新闻


099 警惕“倾听沉没的声音”变成政治流行语


102 ◇附作品


  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104 短评的魅力和问题


106 ◇附作品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


108 打破套路,缘事而评


110 ◇附作品


  城市管理亟待走出“整治思维”


112 用创新的语言翻译和传达


114 ◇附作品


  食品安全就该“人命关官”


116 打假初衷与论证策略


118 ◇附作品


  专家哪里去了


120 找准交流的对象和时机


122 ◇附作品


  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124 有立场有分寸地和这个世界讲理


126 ◇附作品


  指责中国“劫持”气候大会毫无道理


129 以国家仪式传承历史文化价值观


131 ◇附作品


  今天,让我们体悟生命的尊严


133 理论思维的力量


135 ◇附作品


  媒体自身也要讲荣辱观


137 一篇“三巧”评论


139 ◇附作品


  说要做的事就要做


141 “时效性”与“新概念”


143 ◇附作品


  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以公民的姿态站立


145 舆论监督的时度效


147 ◇附作品


  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


149 一个复杂事件的判断层次与逻辑


151 ◇附作品


  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


153 媒体不能止步于提出问题


155 ◇附作品


  用心灵去感知那别样的世界


157 动情的真话动人


159 ◇附作品


  善待百姓


162 “微笑”的获奖线索


164 ◇附作品


  微笑,并保持微笑


167 站在人民的立场 语言自带光芒


169 ◇附作品


  让人民群众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角


171 问题背景与话语策略是课文学习的“升级版”


173 ◇附作品


  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177 热爱与耕耘养成的风格


179 ◇附作品


  “真抓”与“假抓”


181 从旧现象中看到新观念


183 ◇附作品


  解放人才


185 “新话”来自作风的转变


187 ◇附作品


  学会讲新话


189 表达心声的激情之作


191 ◇附作品


  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


193 在历史的进程中评价历史


195 ◇附作品


  评改革开放二十年


203 直来直去讲理论


205 ◇附作品


  一个鲜明主题


207 批评歪风邪气须有一身正气


209 ◇附作品


  不能搞有偿新闻


212 直陈蓄积之情的佳作


214 ◇附作品


  市长:可否改改垃圾车


 


第二编 广播评论


 


219 如何形成独特的选题角度


221 ◇附作品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行业协会?


225 沉下去听得更真切


228 ◇附作品


  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


231 采访式广播评论的创新实践


233 ◇附作品


  让中药走向世界


238 一篇新闻述评的成功机制


240 ◇附作品


  49%大于51%的启示


242 反对形式主义时不搞形式主义


244 ◇附作品


  扫除形式主义


 


第三编 电视评论


 


249 一句话的表达契机和表达层次


251 ◇附作品


  民企也是国家队


257 轮回式的突破


259 ◇附作品


  证难办 脸难看


269 阐释“新做法”的正确路径


271 ◇附作品


  聚焦医患“第三方”


279 一次特殊的“异地监督”


282 ◇附作品


  致命石英砂


288 “盯住”就有说服力


290 ◇附作品


  祸起三鹿奶粉


296 调查的力量


298 ◇附作品


  用生命撞响的警钟


305 如何聚焦“焦点”


307 ◇附作品


  洗不掉的恶行


311 《今日话题》的代表作


313 ◇附作品


  干部图政绩,普九变儿戏


319 中国电视评论进步的标志


321 ◇附作品


  刑场上枪声留下的警示


 


第四编 网络评论


 


329 务虚与务实的精准结合


331 ◇附作品


  在抓落实中重“绩”留“心”


334 对话策略和底线思维


336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