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人口与日本经济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6.9 4.7折 36 全新

库存16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吉川洋 后浪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93452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29130864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经济学家的人口观

自古以来,人口问题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做过探讨。在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在18 世纪迎来人口爆炸的欧洲,经济学家作为全新学科的承担者,自然地对人口问题展开了研究。

尽管详细论述过程可能略有不同,当时的标准观点是,人口众多是社会富裕的象征,反之则是社会贫困的表现。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的亚当· 斯密(1723—1790 年) 在《国富论》(1776 年)一书中曾作如下阐述:

在任何国家,衡量其繁荣程度的明确的尺度都是人口的增加数量。(《国富论》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人口的增加数量”,而不是人口本身的多寡。另外,亚当·斯密还指出,带来(实质)工资“提高”的不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而是持续的“增长”。

除了亚当·斯密,还有不少经济学家也相信人口增加是好事。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 年)就经济学史留下了浩瀚著作,他在书中指出,在18 世纪中期之前,经济学家都是“人口膨胀主义者”:

无一例外,经济学家均认为人口众多、人口增加是好事。在18 世纪中期之前,与其他问题相比,众人在这一点上的意见要一致得多。人口规模大、人口增加是财富重要的象征,同时也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有学者甚至认为人口本身就是财富—一个国家所能拥有的资产。(《经济分析史》第五章)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正是在这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生活在欧洲“人口大量增加时期”,他的《人口原理》(1798 年初版)对后世带来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很多读者一定听说过这本书。

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66 年出生在英国的萨里地区,他是一名富裕的农场主的次子,他的父亲曾与卢梭和休谟都有往来。马尔萨斯曾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求学,毕业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成为家乡牧师候选人。两年之后,马尔萨斯匿名出版了版《人口原理》,当时他年仅32 岁,还是单身。马尔萨斯后来与同时代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年)多次展开论辩,留下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价值尺度、说明和例证》等著作,但他还是将年轻时所著的《人口原理》视为自己的代表作,直到60 岁之际发行第六版为止,他在近30 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对这本书不断进行修订。然而遗憾的是,凯恩斯(1883—1946 年)在为自己的老师马歇尔所写的传记当中,曾对《人口原理》做出如下评价:

在经济学领域,杰出的学术著作在教育上或许是有用的。每一代人可能都需要一本这样的著作。但是,现实中的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游离于现实的经济理论只会徒劳无功,考虑到这一点,为了确保经济学的持续进步和现实意义,想构建新经济学的人就应该多创作一些小

册子,而不是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人口原理》原本是具有讨论性质的小册子,但马尔萨斯却在第2 版时将它改成了学术著作而毁掉了这本书。李嘉图的许多伟大成果基本都是以小册子的形式面世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把撰写大作的荣耀全都让给亚当·斯密一人,自己则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核心问题,专心从事广泛传播小册子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也会因为命运的偶然赢得不灭的价值……(Keynes,J. M.“Alfred Marshall,1842-1924”)

被凯恩斯评为精彩的初版《人口原理》,的确是一本具有明确批判对象的讨论性书籍。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创作宗旨是正面批判当时英国政府推行的《济贫法》,全盘否定了以英国的威廉·戈德温和活跃在革命后的法国的尼古拉·孔多塞为代表的“进步史观”。马尔萨斯在论述中所依据的正是他有名的“人口原理”。



导语摘要

一边是鼓励生育和支援育儿的层层政策,一边是迟迟得不到改善的低生育率;一边是日益短缺的劳动力资源,一边是不断呈现全新成果的AI技术;一边是岌岌可危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边是仍有望继续延长的人均寿命。

当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充满困惑: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真的只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吗?AI技术到底是会夺走我们的饭碗还是会为我们带来新的转机?等待少子老龄化社会的是不是只有经济衰退这一条路?

日本的成年人纸尿裤销量超过婴儿纸尿裤,面对这一事实,是束手无策地陷入悲观绝望,还是从中寻找新的生机?本书提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观点和启发。

深入讨论这些事关重大的问题,往往容易使人心情沉重,但本书作者却凭借多年以来的深入思考和博闻强识,通过轻快、洒脱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指出经济衰退并不是必然,人们完全可以从更广阔、更乐观的视角找到未来的希望。



作者简介

吉川洋


日本宏观经济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师从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立正大学校长,2010年获得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曾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在多个政府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中担任委员或会长。他长期参与日本经济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被誉为“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著有《宏观经济学研究》《日本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经济高速增长》《转换期的日本经济》《经济困境中,谁的经济学管用》《通货紧缩──解析日本慢性病的全貌》等。


 



内容摘要

一边是鼓励生育和支援育儿的层层政策,一边是迟迟得不到改善的低生育率;一边是日益短缺的劳动力资源,一边是不断呈现全新成果的AI技术;一边是岌岌可危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边是仍有望继续延长的人均寿命。


当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充满困惑: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真的只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吗?AI技术到底是会夺走我们的饭碗还是会为我们带来新的转机?等待少子老龄化社会的是不是只有经济衰退这一条路?


日本的成年人纸尿裤销量超过婴儿纸尿裤,面对这一事实,是束手无策地陷入悲观绝望,还是从中寻找新的生机?本书提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观点和启发。


深入讨论这些事关重大的问题,往往容易使人心情沉重,但本书作者却凭借多年以来的深入思考和博闻强识,通过轻快、洒脱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指出经济衰退并不是必然,人们完全可以从更广阔、更乐观的视角找到未来的希望。



主编推荐

吉川洋

日本宏观经济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师从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立正大学校长,2010年获得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曾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在多个政府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中担任委员或会长。他长期参与日本经济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被誉为“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著有《宏观经济学研究》《日本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经济高速增长》《转换期的日本经济》《经济困境中,谁的经济学管用》《通货紧缩──解析日本慢性病的全貌》等。

 



精彩内容

经济学家的人口观

自古以来,人口问题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做过探讨。在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在18 世纪迎来人口爆炸的欧洲,经济学家作为全新学科的承担者,自然地对人口问题展开了研究。

尽管详细论述过程可能略有不同,当时的标准观点是,人口众多是社会富裕的象征,反之则是社会贫困的表现。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的亚当· 斯密(1723—1790 年) 在《国富论》(1776 年)一书中曾作如下阐述:

在任何国家,衡量其繁荣程度的明确的尺度都是人口的增加数量。(《国富论》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人口的增加数量”,而不是人口本身的多寡。另外,亚当·斯密还指出,带来(实质)工资“提高”的不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而是持续的“增长”。

除了亚当·斯密,还有不少经济学家也相信人口增加是好事。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 年)就经济学史留下了浩瀚著作,他在书中指出,在18 世纪中期之前,经济学家都是“人口膨胀主义者”:

无一例外,经济学家均认为人口众多、人口增加是好事。在18 世纪中期之前,与其他问题相比,众人在这一点上的意见要一致得多。人口规模大、人口增加是财富重要的象征,同时也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有学者甚至认为人口本身就是财富—一个国家所能拥有的资产。(《经济分析史》第五章)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正是在这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生活在欧洲“人口大量增加时期”,他的《人口原理》(1798 年初版)对后世带来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很多读者一定听说过这本书。

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66 年出生在英国的萨里地区,他是一名富裕的农场主的次子,他的父亲曾与卢梭和休谟都有往来。马尔萨斯曾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求学,毕业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成为家乡牧师候选人。两年之后,马尔萨斯匿名出版了版《人口原理》,当时他年仅32 岁,还是单身。马尔萨斯后来与同时代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年)多次展开论辩,留下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价值尺度、说明和例证》等著作,但他还是将年轻时所著的《人口原理》视为自己的代表作,直到60 岁之际发行第六版为止,他在近30 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对这本书不断进行修订。然而遗憾的是,凯恩斯(1883—1946 年)在为自己的老师马歇尔所写的传记当中,曾对《人口原理》做出如下评价:

在经济学领域,杰出的学术著作在教育上或许是有用的。每一代人可能都需要一本这样的著作。但是,现实中的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游离于现实的经济理论只会徒劳无功,考虑到这一点,为了确保经济学的持续进步和现实意义,想构建新经济学的人就应该多创作一些小

册子,而不是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人口原理》原本是具有讨论性质的小册子,但马尔萨斯却在第2 版时将它改成了学术著作而毁掉了这本书。李嘉图的许多伟大成果基本都是以小册子的形式面世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把撰写大作的荣耀全都让给亚当·斯密一人,自己则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核心问题,专心从事广泛传播小册子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也会因为命运的偶然赢得不灭的价值……(Keynes,J. M.“Alfred Marshall,1842-1924”)

被凯恩斯评为精彩的初版《人口原理》,的确是一本具有明确批判对象的讨论性书籍。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创作宗旨是正面批判当时英国政府推行的《济贫法》,全盘否定了以英国的威廉·戈德温和活跃在革命后的法国的尼古拉·孔多塞为代表的“进步史观”。马尔萨斯在论述中所依据的正是他有名的“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

《济贫法》产生于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等统治下的16 世纪都铎王朝,主要内容是国家以税收为财源来救济贫困人口,类似今天日本的生活保障等制度。在马尔萨斯所处的18 世纪末,英国政府又对此进行了改革,计划提高向贫困阶层支付的薪资水平。针对这一改革方案,马尔萨斯提出了猛烈的抨击。

身为牧师,马尔萨斯不可能对穷人的困苦漠不关心。他曾在剑桥大学求学,所提出的批判都是极为理性的。人口问题是他批判的焦点。

年轻的马尔萨斯在讨论人口问题时,是从以下两条公理入手的: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马尔萨斯宣称,这两个原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因此,在粮食充裕的地方,人口会增加,但这将带来严峻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只要不受控制,人口就会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却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列出下列数列来说明这个问题:

设世界人口为任一数目,比如说十亿,则人口将按1、2、4、8、16、32、64、128、256、512 这样的比例增加, 而生活资料将按1、2、3、4、5、6、7、8、9、10这样的比例增加。

谈到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任何人都会首先想到这个命题。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在粮食充足时会按几何级数增长,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妄断。他以美国为例,认为美国可以满足人口增加的条件。原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利坚合众国发布独立宣言是在1776 年,当时马尔萨斯10 岁。在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北部各州,人口每25 年就会增加一倍。根据这一数据,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和粮食即便在初能够保持平衡,但很快便会出现缺口。他是这样论述的:

225 年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比将为512 比10,300年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比将为4096 比13。

数量方法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初版发行的1798 年,正值日本的宽政10 年。江户时代到这时已经历了近200 年,被称为经世家的儒学家们出版了大量经济、政治方面的著作。但在当时的日本,与和算(指日本独自发展的数学)及天文学领域不同,一般来说,社会、经济方面的讨论几乎都不会有数据的佐证,只停留在纯粹思辨式的探讨阶段。

而早在17 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威廉· 配第(1623—1687 年)便出版了《政治算术》(1690 年),主张对人类社会现象也必须像研究自然一样进行定量分析。配第曾是医生,他与牛顿等一道参与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创设,是位型人物。在这个时代,数量化方法已经不仅限于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研究中也成了关键因素。这是当时的日本(东方)与欧洲的巨大差别。

配第写道:

作者立论的方法和态度,也就是我写这本书所采用的方法,在现在还不太常见。这是因为,我不会只用比较级和的词汇,也不会进行思辨性讨论,而是使用数量(Number)、重量(Weight) 或尺度(Measure)等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作为我从很早以前就坚持探索的政治算术的一个示例),我只凭借能够述诸感觉的论述,只考察能够在自然中可以实际看到其基础的各种原因。我采用的就是这种流程(Course),至于那些受每个人的变化、意见、喜好、激情等左右的各种原因,便交由其他人来考察好了。(《政治算术》)

马尔萨斯的考察继承了配第的精神。依据美国等许多国家人口增加的数据以及反映英国农业现状的数据,他确信,如果没有粮食等终极因素的限制,人口将按几何级数增加。

那么现实中,人口会受到哪些限制呢?马尔萨斯指出,担心生育了孩子却无法把它养活的恐惧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晚婚化和不婚化可以限制人口增加。在社会上,这种限制应该能在贫困阶层中发挥作用。在指出现实中确实有许多男佣和女佣未能结婚的基础上,马尔萨斯提出,调查未婚者数量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未婚率”,便能够明确某个国家的人口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他还严谨地指出,未婚率归根结底只与人口的“增减”密切相关,与人口的多寡即人口“水平”没有关联。

接下来,马尔萨斯由此展开对《济贫法》改革的批判。显而易见,改革《济贫法》、提高薪酬标准的目的是想改善挣扎在贫困中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马尔萨斯提出了下列观点:

即使提高薪酬水平可以暂时改善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或者不如说如果这种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结果却只会导致人口增加,使这些人的生活不得不再次陷入与以前一样的悲惨境地。马尔萨斯认为,只要粮食总供给不变,即使对贫困阶层进行收入再分配,也无法长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马尔萨斯的“辛辣”论述继续指出,如果有很多人明明难以养活家庭却偏要结婚,导致人口增加,后就只能由饥饿或疾病来限制人口。相比这种悲惨的情景,贫困阶层好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抚养家庭的艰辛,直接放弃结婚,从而使人口得到控制,这样反而要更好。

《人口原理》一书的中间部分(第七章结尾处)再一次简要地概括了支撑马尔萨斯观点的严密逻辑,即“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马尔萨斯的这些主张后来遭到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年)的猛烈批判。

关于交易条件

马尔萨斯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并列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要实现人口增长,必须增加粮食总供给量。那么如何促使粮食增加呢?《人口原理》中记载了青年马尔萨斯关于薪酬和物价等的美好设想。正如凯恩斯所言,初版《人口原理》的魅力在于作为争论性著作的尖锐性,而不是“年轻时代所写下的经济学”。

我无意在这里深入探讨《人口原理》中的经济学,只想谈及其中一点,即关于粮食供给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问题。这正是《人口原理》的基本命题。许多增加的人口都是在工业革命新催生的“工业”部门中谋生的。农业生产确实发展十分缓慢,正如马尔萨斯以算术级数为例所强调的,但工业不同于农业,工业可以实现高速发展。如果英国把自己擅长的工业产品卖给土地充裕的“新世界”,再将那里生产的粮食运回国内会怎样呢?这样的话,英国不就能不受国内有限土地的制约,依靠进口的农产品养活众多人口了吗?

对马尔萨斯而言,大卫·李嘉图是他一生的论敌。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会给英国带来利益。也就是说,英国完全可以专注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在出口工业产品的同时,从外国进口农产品。他从这个立场出发,认为英国应该废除对小麦等农产品征收的高额关税。

但马尔萨斯认为,英国应该坚持使用关税来保护本国农业。马尔萨斯的主张背后隐含的观点是,出口工业产品、进口农产品的确可以“暂时”增加可供国内消费的粮食,但农业与即使不断扩大规模也能保持一定生产率的工业不同,即便在土地充裕的“新世界”,随着新土地被不断开拓出来,农业的生产率也将逐渐下降。其结果就是,与工业产品的价格相比,农产品的价将会逐渐上涨。一般来讲,与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价格相比,生产率较低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更高。例如许多家电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而理发等服务的价格却在相对上涨。

如果英国在出口工业产品的同时进口农产品,那么随着农产品价格逐渐上涨,英国将不得不在不利的“交易条件”下开展贸易。交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国向外国出口1 单位商品,能够换得多少进口商品的交换比例。具体来说,交易条件就是出口商品价格除以进口商品价格得到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比。就英国而言,其“交易条件”便是工业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马尔萨斯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交易条件将会对英国越来越不利。因此,进口农产品并非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对策。事实上,在21 世纪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过程中,交易条件的恶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类社会进步了吗

在《人口原理》后半部分,马尔萨斯将批判的矛头由《济贫法》转向了戈德温和孔多塞等人的“进步史观”以及具有理想色彩的“平等社会”。

英国的戈德温和法国的孔多塞高度宣扬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对于二人的进步史观,马尔萨斯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人口与粮食之间的格斗史,充斥着悲惨和恶德。

孔多塞著有《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后来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中丧命。对于这位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的狂热的革命支持者,马尔萨斯的态度始终都比较冷淡。

他看到世界上开化的国家之一的人类精神,在开化几千年以后,竟然会在各种可憎恶的、即使野蛮的时代野蛮的部落也引以为耻的感情——恐怖、残忍、恶意、报复心、野心、狂热和放*等等的骚扰下堕落,他的人类精神必然而不可避免地会进步的想法当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以致不管他表面表现得如何,只有靠他对自己的原理的真实性抱有极其坚定的信心,才能经受住这种打击。(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用辞很尖刻。用他的话来讲,法国大革命本身从一开始就是“愚行的极致”。

对法国大革命,人们的看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肯定的,认为它将人类从封建压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启了近代社会的大门。法国大革命高举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在今日仍被视为人类的理想。在日本,应该也是这种积极评价占有优势。

另一方面,著有《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的埃德蒙·伯克(1729—1797 年)和马尔萨斯所代表的英国保守主义者们从正面否定了法国大革命,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愚蠢行为。他们认为,既然人类的理性存在极限,那么听任理性引导建设理想社会的尝试就必然会遭遇挫折。社会的发展应该遵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过滤下来的智慧,即“传统”。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特别批判了孔多塞和戈德温等作为理想提出的“平等社会”。他认为,在人口与粮食互相较量的“自然法则”之下,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

很明显,按照我们本性的必然法则,有些人必定会因匮乏而受苦。这些不幸的人在生活的大抽彩中抽了空彩。这种索取者的人数很快就会超过剩余生产物的供应能力。

这些话里透露着满不在乎的语气。接着,马尔萨斯又进一步说道:

用仁爱取代自爱作为社会的推动力,非但不会带来有益的结果,反而会使人对这一漂亮字眼感到失望,而且还会使现在只是一部分人感受到的困苦被整个社会所感受到。天才人物的全部卓越努力,人类心灵的所有美好而细腻的感情,实际上文明状态区别于野蛮状态的一切东西,有哪一样不是人赖于现行的财产制度,有哪一样不是仰赖于表面狭隘的自爱心呢?现行的财产制度和自爱心是人类得以上升到目前这一高度的梯子。文明人的本性尚未发生足够大的变化,使我们能够说他现在或将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