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6.1 7.5折 ¥ 4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贺逸文 等 著 张雷 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82805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120643
上书时间2024-12-18
序言
民国北平以文化城著称,犹如旗下公主,虽然落魄,但底蕴深厚。其时,北平学术机关林立,学人辈出。高校之著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此外尚有国立北平研究院、静生生物调查所、北平地质调查所等,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学术重镇。1935年,《世界日报》决定采访北平学者,连载于该报的“教育界”版,是为“学人访问记”。
《世界日报》是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所创立的《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世界三系”之一。成舍我(1898—1991),湖南湘乡人,1913年开始记者生涯,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在北大读书期间,成舍我就开始在北京《益世报》兼职,在北京政界、商界和学界积累了深厚的人脉。1924年,他开始办报,先后创立“世界三系”,而其中重要者又当属《世界日报》。《世界日报》创刊于1925年2月10日,初为4版,后扩充至14版。抗战期间被迫停刊,战后复刊直至1949年终停刊,前后共17年历史。
成舍我办报的原则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即以国民意见为意见,而不为一党一派之工具。成氏常对编辑记者说:“只要保证真实,对社会没有危害,什么新闻都可以刊登。如果出了什么事,你们不负责任,打官司、坐牢,归我去。”这代表了成舍我一生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即:报纸不为一时之见,方成万世之名。成氏不党不私的办报风格当然也不能使其免于政治之害。他一生“坐牢不下二十次,报馆封门也不下十余次”。严重的莫过于1926年,成舍我因在《世界晚报》上哀悼著名报人邵飘萍和林白水,被军阀下狱,行将枪决,幸亏北洋政府前总理孙宝琦出手相助,才渡过一劫。
1928年,国都南迁,《世界日报》开始以故都教育新闻为主线,声名鹊起。《世界日报》辟有“教育界”版面,关注北平教育界动向以及学生运动,在北平知识界很有影响,甚得教授学者的青睐。例如周作人,其言称:“成先生办《世界晚报》我就看,后来办《世界日报》我又由创刊号看起,直到现在,没有一天间断的,”并且专门提起“教育界”:“在大报中还以《世界日报》的教育新闻多,而且快。”
自1935年1月起,《世界日报》在“教育界”版面开辟“学人访问记”专栏,刊登北平著名学人的采访报道。“学人访问记”可分为两个时期,时期是抗战之前,即1935年至1937年;第二时期为抗战之后,即1945年至1947年。抗战之前,“学人访问记”的采编记者为贺逸文(1910—1983)。贺氏是成舍我的一员得力干将,曾任成氏的新闻专科学校教务长。在两年半之内,贺逸文以“茜苹”为笔名,先后访问了北平的56位学者,后期并为学人配有素描小像。1937年7月4日,“学人访问记”登载战前后一期。1945年《世界日报》复刊,学人访问得以重续。自1945年11月至1947年1月,记者王景瑞又先后访问北平复员之后的15位学者,其中两位学者是重访,一位是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所长徐炳昶,另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桐龄。
“北平学人访问记”均为访问实录,从学者身世背景到学术研究、社会时事,再至将来计划,恰似一篇学者的口述小传。例如周作人访问记,从1935年10月19日至11月1日,前后连载13天,近15000字,将周氏的起居之地、言行举止、半生经历以及学术思想描绘得细致入微。同时,“学人访问记”在登报之前,均经过受访者的审阅与授权,是真实可靠的手资料。例如在《顾颉刚日记》和《钱玄同日记》中,顾氏与钱氏均提及访问之事,并校订访问样稿。虽然钱氏似乎并不满意访问的结果,但这也正符合了他狷介的性格。
“学人访问记”所访学者文理兼顾,既有人文学者顾颉刚、周作人、熊佛西、黎锦熙、沈从文,也有科技学者如胡先骕、曾昭抡、秉志、刘慎谔;既有前清举人,也有民国博士,“海归”与耆旧齐聚一堂,展示了北京作为文化故都的学术包容度。而这些学者也多为《世界日报》的常客。如语言学家黎锦熙常在《世界日报》的《国语周刊》发表文章,推动国语运动。其余常见诸报端的还有顾颉刚的“西北考察”、熊佛西的“戏剧改良”。北平学人无论出自世家或寒门,皆自我砥砺、平实谦恭、才华横溢。如植物学家胡先骕,为哈佛大学植物学博士,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主任,同时又是“学衡派”大将,文理兼通。燕京大学教授许地山是印度佛教哲学家,同时还是著名小说家,其《落花生》风靡一时。
北平学人之贵,更体现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为苍生计,与权力保持一定距离,并时有批评。如1930年代初期,河北省主席宋哲元提倡尊孔读经,文字学家钱玄同直言中学生读经只能造就固陋不通之人,是愚人之见。又如财政专家秦瓒批评近代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制订,只是着眼政府征收的便利,剥夺弱势群体,劫贫济富,可谓一针见血,力透纸背。
北平学人不媚权力,坚守风骨,符合社会对于学者的期许和想象,即使采访记者贺逸文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相对战前,战后学人因战火洗礼、民族主义骤升,丧失应有的审视距离,从而为政权所蛊惑或挟持,多有为此付出代价,再难独善其身,此为后话。
综观“北平学人访问记”,还有两点有趣的现象值得探讨。一是学者身世,所访北平学人半数出身世家名门,余则出身中产之家,寒门出身者屈指可数。世家名门子弟,如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昭抡为曾国藩族人,财政学家秦瓒的父亲则是云南知府秦树声。平心而论,出身名门世家者,若非纨绔子弟,无论在资源、机遇和眼界上,有寒门子弟难望其项背之处。他们凭借门第优势,尽得风气之先。青年时代,往往留学东洋西洋,融入世界,各领风骚。
其次是学历。在北平学人之中,留学生占据半壁江山,留洋似乎成为北平学人的一个标配。其中,东洋与西洋学生即留日与留欧美者,又平分秋色。留日者,多在清末,而留欧美者,多在民国。欧美又以法国和美国为主,留法多通过中法勤工俭学运动,留美主要是得益于清华庚款以及各省官费。在所访学人之中,留日者有文学家周作人、物理学家文元模、文字学家钱玄同、法学家何基鸿、历史学家王桐龄等十人。不过抗战时期,十人之中有四人附逆,与日伪合作,著者为周作人,实为中国近代学人中一种值得深思的文化政治现象,不能简单以民族主义观点斥之。
在所访的69位学人之中,后当选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者就有陈垣、顾颉刚、冯友兰、潘光旦、胡先骕、秉志、曾昭抡和李书华八位之多。可见所访学者,皆一时之选,其在民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学人访问记”是重要的民国学术史与文化史资料。而由于“学人访问记”散见于《世界日报》的故纸堆中,鲜为人知,不仅学界少有提及,即使后世为学人立传,也罕有引用者,故为此编,以存史料。
丰邑 张雷
2016年1月雪夜草于纽约上州
2018年12月定稿于香港岭南大学
民国北平以文化城著称,1935年《世界日报》决定采访北平学者,连载于该报的“教育界” 副刊,是为“学人访问记”。所访69位学者,文理兼顾,既有文史学家顾颉刚、周作人、沈从文等,也有自然科学家胡先骕、曾昭抡、秉志等,皆为一时之选。所谈既涉学人的治学经历,更有其对学术之于社会实践的思考。记者登门造访,一代学人家居触手可即;受访人阅后刊发,一手学林素材弥足珍贵,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现代中国学人群像。
贺逸文(1910—1983),民国知名报人,抗日战争之前在北平《世界日报》工作,担任“教育界”副刊的主编、采访部主任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教务长。
上册
经济学和社会学名教授李达
戏剧家余上沅
文字学专家钱玄同
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陶希圣
数理专家、平大工学院院长张贻惠
研究印度哲学的许地山
师大十二年音乐教授柯政和
植物学专家胡先骕
深通经学小学的吴承仕
对西洋文学有深刻研究的梁实秋
物理学专家文元模
考古学家黄文弼
研究中法戏剧的陈绵
私法专家何基鸿
文字运动权威者黎锦熙
机械及土木工程专家王季绪
话剧运动权威者熊佛西
国学专家马裕藻
领导全国图书馆事业的袁同礼
国际公法专家刘世传
经济学家赵延抟
地理学家白眉初
化学家方乘
教育学专家吴俊升
工业化学专家刘拓
生物学家郭毓彬
音乐专家杨仲子
刑法专家王观
国语速记专家汪怡
理论物理学专家夏元瑮
数学专家赵进义
动物学家寿振黄
文字学专家沈兼士
下册
合作事业专家章元善
有机化学专家赵学海
心理学家樊际昌
小品散文家周作人
药物学家徐佐夏
化学家曾昭抡
植物学家刘慎谔
财政学家秦瓒
社会学家潘光旦
历史学家陈受颐
政治学家张忠绂
历史学家陈垣
哲学家冯友兰
生物学家秉志
教育家孟宪承
史学家王桐龄
地理学家黄国璋
历史学家顾颉刚
刑法专家张孝栘
会计专家胡立猷
外科医学专家刘兆霖
农学家刘运筹
法学专家江之泳
原子能研究家王普博士
辅大生物系主任张汉民博士
辅大教育学院院长张怀博士
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袁敦礼
师范教育权威者邓萃英
哲学家而富有政治热情的张东荪
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
史学研究所所长徐炳昶
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
北大西语系主任朱光潜
师院华大教授王桐龄
北大国文系教授沈从文
艺专音乐系主任赵梅伯
北大理学院教授裴文中
北大史学系教授向达
附录 采写《学人访问记》的回忆(贺逸文)
民国北平以文化城著称,1935年《世界日报》决定采访北平学者,连载于该报的“教育界” 副刊,是为“学人访问记”。所访69位学者,文理兼顾,既有文史学家顾颉刚、周作人、沈从文等,也有自然科学家胡先骕、曾昭抡、秉志等,皆为一时之选。所谈既涉学人的治学经历,更有其对学术之于社会实践的思考。记者登门造访,一代学人家居触手可即;受访人阅后刊发,一手学林素材弥足珍贵,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现代中国学人群像。
贺逸文(1910—1983),民国知名报人,抗日战争之前在北平《世界日报》工作,担任“教育界”副刊的主编、采访部主任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教务长。
大约是民国十年,一夜听经,忽于言下大悟,“总相即是别相,别相即是总相。”自是以后,一切佛经束之高阁再不听了,哲学也不研究了。同缘的人问他,他说:“我毕业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努力做自己认为应做的一件事,一切宇宙人生都可以在这里头解决。——黎锦熙访谈
“访问记”*值得一观,是其对于中国现代学人的整体呈现。“访问记”是一个为时日久的系列访谈,这一代学人群体,个性迥异,却也有着不少共通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说,“访问记”提供了一份对中国顶*学人群体的社会调查样本。譬如,这些学人多出自中产之家,很多还是名门世家,书香传家的家风以及殷实的家底,为他们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资源和机遇。在这些学人中,绝大部分都曾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家境殷实一些的多去欧美,中等家庭的则东渡日本。出洋求学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是人生分水岭。这些留洋学生回国后,不少人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学术中坚人物,其有才能者接任了重要的学术组织工作,甚至筚路蓝缕开创了一个学术机构。如著名声乐家赵伯梅先生,在布鲁塞尔的皇家音乐院学习声乐回国后,即获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先生的多次延请,被聘为国乐系主任。抗战期间,他更是去了西安,创立了西北音乐院,在战时动荡的岁月里,仍然弦歌不辍。从这个角度说,这本《北平学人访问记》或许可以说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时间长河中,抽刀断水,截取了一个时间切面,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独特的学术生态和整体面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