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旅行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旅行史话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8 5.3折 15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石林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31529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元

货号22737406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以时代先后为顺序,以旅行人物为中心,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五个时期,分别对中国古代畅游祖国名山大川的人物及其旅行事件进行介绍。从中读者不仅可以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欣赏山川之秀、岩壑之险、古迹之奇、园林之幽,而且可以增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同时更可以较为深刻地理解旅游这一高尚的文化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目录

引言

一先秦时期旅行概说

  1.黄帝行踪

  2.夏禹治水行万里

  3.周穆王西游葱岭

  4.孔子周游列国

  5.李冰岷江考察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旅行概说

  1.秦始皇巡视天下

  2.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

  3.张骞通西域

  4.班超出使西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旅行概说

  1.竹林七贤寄意山水

  2.王羲之墨染鹅池

  3.法显西行佛国取经

  4.陶渊明“悠然见南山” 

  5.谢灵运木屐登山

  6.郦道元考察山川水系

四  隋唐时期(581~907年)旅行概说

  1.隋炀帝游乐江南

  2.唐玄宗东巡泰山,行乐骊山

  3.唐僧玄奘西行取经

  4.僧一行天文实测行千里

  5.鉴真东渡传经

  6.李白行程万里诗千首

  7.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白居易漫游江南

  9.柳宗元钟情山水

五宋、元、明时期(960—1644年)旅行概说

 1.苏轼宦游四方

 2.沈括“向山川求知”

 3.耶律楚材随军旅行

 4.郑和七次下西洋

 5.李时珍踏遍青山寻百草

 6.徐霞客万里遐征

 7.顾炎武察览山河,赋诗著述



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代先后为顺序,以旅行人物为中心,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五个时期,分别对中国古代畅游祖国名山大川的人物及其旅行事件进行介绍。从中读者不仅可以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欣赏山川之秀、岩壑之险、古迹之奇、园林之幽,而且可以增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同时更可以较为深刻地理解旅游这一高尚的文化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主编推荐
《旅行史话》(作者黄石林)是“交通与交流系列”之一,为篇幅所限,时间上只选取上自黄帝,下至明清之际与旅行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简略叙述。虽然如此,也还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古代旅行发展的概况和各时期的特点。 

精彩内容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帝南巡,留居于洞庭湖君山,当听到舜死苍梧的消息后,急速乘船赶赴湘江之滨,遥望九嶷而泣,泪水洒遍江
边竹林。因而,那翠竹上的斑纹,就传说为二妃泪痕。后人称这种“斑竹”为“湘妃竹”。二妃过湘江,遇风浪,淹死于湘江之间,后人称为“湘神”。葬于洞庭湖君山。这君山是一座深绿色的美丽小岛。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诗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把湖水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一颗精巧玲珑的青螺,描绘了此山幽美的风光。至今,湘妃墓前立有“虞帝二妃之墓”碑。墓前引柱上刻一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该墓现已成旅游名胜地。
夏代(据推算,应约公元前2l~前16世纪),大禹建立夏王朝。他为了治理洪水而巡视九州,这在中国古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早期文化时期。现今发现龙山城址多处,又发现龙山文字。出土铜器、玉器、木漆器、陶器、原始瓷器、石灰、磬、鼓乐礼器和水井等,农业有黍、粟、稻、小麦等作物,家畜有猪、狗、
鸡、牛、羊、马六畜。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已有很大发展。
《史记·夏本纪》载,禹抑洪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榉。……开九州,通九道,陂
九泽,度九山”。说明当时交通已形成网络。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现已发现大型宫殿基址、城址,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垣曲城、盘龙城等。此时青铜器铸造兴起,农业上已使用青铜工具。
道路交通向四方辐射,东至于海,东南至江浙一带,东北至辽东一带,北达蒙古,西通陕西、甘肃。交通工具有:车、舟、辇、马、牛、象等。其中,以陆行乘车、水行乘舟为主。马车、牛车、战车、猎车奔驰在大道上。更有骑马代步,尤为迅速。在交通干道上设有“羁舍”(即旅舍),10里有庐,庐有饮食。30里有宿,宿有路室,便于旅人往来。又设立驿站,便于传递信息。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以宗周(丰京、镐京,今西安境内)为中心,通达四方各地。水路乘船,陆路乘车,以马车为主,骑马的人渐多。水陆交通较为发达。又设有邮驿、馆舍、客舍,为旅行往来,提供了方便。这时,有四个爱好旅游的国王:昭王、穆王、宣王、幽王。
周昭王(姬瑕)南巡云梦(今长江中段一带),归途中经汉水,登上楚人安排的大船渡江,船到江中,忽听一声惊呼:“船漏了!”船底裂开,沉下河底。昭王落入水中,淹死了。后知是楚人故意用“胶水”黏合船板,“胶粘”受江水浸泡而溶解,致使船裂下沉。
周穆王(姬满)西巡葱岭,又游中亚或更远的地方。近年来,安阳殷墟
妇好墓出土750件玉器,已鉴定约300件,大部分是新疆玉。这可说明穆王西游,应近事实。同时,也说明早在西周之前,中原与西北地区或更远的一些地方,已有一定的往来与联系。
周宣王(姬静)东去圃田一带(今河南中牟)游猎,跟随的将士个个刀箭并举,逞强争胜。正在狩猎时,忽听到宣王在车上大叫一声,往后仰倒。
原来飞来一箭,射中了宣王的心窝,宣王因伤致死。
周幽王(姬宫涅)与褒姒同游骊山。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登上烽火台,下令点燃烽火,一时烟火冲天,各地诸侯望见烽烟,以为京城告急,纷纷率兵赶来救援。当诸侯兵来到骊山时,只见幽王与褒姒合掌大笑。后来,京城果真告急,再举烽烟,却无人理会。幽王被杀,西周遂亡。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周王室衰弱,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出现大国争霸七雄并峙的局面。但社会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农业上铁工具普遍使用,牛耕出现,生产力大有提高。贸易往来增多,商业都市出现了。如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楚国的郢(今湖北江陵)、韩国上党(今山西长子)以及大梁(今开封)、洛阳,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大城市,也是旅游中心。
交通也有很大发展,既有内河又有海上交通。内河以黄河为干线,全国九州几乎都可通达。吴国开凿的邗沟,沟通扬州与淮安,贯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是我国最早的一条运河。魏惠王凿鸿沟,从荥阳引黄河水南流,分别与济、汝、淮、泗四水联系起来,奠定了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基础,大大地便利了水上交通往来。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其中,政治家、思想家首推孔子,军事家首推孙武。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影响极大。
战国时,孟子行游于齐、梁、宋、滕、魏国之间,宣扬“仁政”。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尊称“亚圣”。他提出“仁政”、“民为贵”的学说,欲以此限制诸侯分裂割据战争,达到全中国统一的目的。为此,孟子先后游历齐、梁
、宋、滕、魏等诸侯国,宣扬儒家学说,希望能说服各国君主,但终于未能得到重用。最后,他离开齐国,结束了列国的周游,退居邹地家乡,从事教育和著述,留下《孟子》一书。
孟子家乡邹县峄山,怪石层叠,是一座名山。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
”,即登此山。孟子也曾登山览胜。此后,历代帝王、名人,大都曾来光临,形成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峄山古会”。
这个时期,屈原遭到放逐,流浪于沅、湘流域,跋涉途中,行吟于山水之间。P6-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