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中国诗歌研究史 先秦卷
  • 【现货速发】中国诗歌研究史 先秦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中国诗歌研究史 先秦卷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56.2 7.3折 77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左东岭主编,李炳海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58119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7元

货号28989691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诗歌研究史·先秦卷》立足于新世纪,全面梳理了20世纪先秦诗歌研究的特征和成就。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考察了20世纪前二十年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二部分,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胡适、《古史辨》、俞平伯、刘大白、游国恩等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三部分,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姜亮夫、闻一多、刘永济等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四部分,考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诗经》和楚辞研究的特征和主要成就;第五部分,考察了20世纪后二十年《诗经》和楚辞研究的特征和主要成就。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思了20世纪各个时期先秦诗歌研究的成就和局限,对于当下的先秦诗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左东岭主编,由李炳海、赵敏俐、钱志熙、吴相洲、王培友、查洪德、左东岭、王小舒、梁庭望等学者共同撰写的学术史著作,共9卷,系统地反思了20世纪各个时期中国先秦诗歌研究、汉代诗歌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隋唐五代诗歌研究、宋代诗歌研究、金元诗歌研究、明代诗歌研究、清代诗歌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贡献和经验教训。丛书不仅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中国诗歌研究的优劣得失,而且指出了未来中国诗歌研究的新的增长点,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的学术史著作。“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成果,与已出版的“中国诗歌通史”丛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中国诗歌研究资料汇编”丛书(*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相辅相成。



作者简介

李炳海(1946—),吉林龙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过《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道家与道家文学》《周代文艺思想概观》等重要著作。 



目录

目录


20世纪先秦诗歌研究综论


20世纪前二十年:旧学新知交织的治诗阶段


节20世纪前二十年治诗的格局及走势


第二节章太炎:古文经学治诗的历史终结


第三节刘师培:贯通经史子集的诗学新兆


第四节王国维:开创现代治诗理论的先驱


第二章20世纪20年代:现代治诗范式确立之际的


奔突探索


节后经学初期:治诗的总体样态及走势


第二节梁启超、胡适:开创说诗新风的


学府导师


第三节《古史辨》: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


第四节俞平伯、刘大白:现代治诗范式的雏型


第五节游国恩:醇正儒雅型现代


治骚范式的确立


第三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治诗范式的确立


节多个流派并存和40年代的转向


第二节姜亮夫:宏通博放的治骚风格


第三节闻一多:剖石取玉、龙颔探珠式的


治诗历程


第四节刘永济:《屈赋通笺》的律宗法门


第四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学治诗的定型期


节粗糙与精细:社会学治诗的两种样态


第二节训诂考据与文献整理:绕行于社会学的


治诗理路


第三节神话诗学:社会学治诗的旁枝别流


第五章20世纪后二十年:先秦诗歌研究的复兴


节鱼龙曼延:学术大潮中的浮游与沉潜


第二节集大成之作:先秦诗歌研究的历史总结


第三节标志性成果:治诗解骚的创新型精品


 



内容摘要

《中国诗歌研究史·先秦卷》立足于新世纪,全面梳理了20世纪先秦诗歌研究的特征和成就。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考察了20世纪前二十年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二部分,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胡适、《古史辨》、俞平伯、刘大白、游国恩等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三部分,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姜亮夫、闻一多、刘永济等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四部分,考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诗经》和楚辞研究的特征和主要成就;第五部分,考察了20世纪后二十年《诗经》和楚辞研究的特征和主要成就。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思了20世纪各个时期先秦诗歌研究的成就和局限,对于当下的先秦诗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左东岭主编,由李炳海、赵敏俐、钱志熙、吴相洲、王培友、查洪德、左东岭、王小舒、梁庭望等学者共同撰写的学术史著作,共9卷,系统地反思了20世纪各个时期中国先秦诗歌研究、汉代诗歌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隋唐五代诗歌研究、宋代诗歌研究、金元诗歌研究、明代诗歌研究、清代诗歌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贡献和经验教训。丛书不仅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中国诗歌研究的优劣得失,而且指出了未来中国诗歌研究的新的增长点,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的学术史著作。“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成果,与已出版的“中国诗歌通史”丛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中国诗歌研究资料汇编”丛书(*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相辅相成。



主编推荐

李炳海(1946—),吉林龙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过《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道家与道家文学》《周代文艺思想概观》等重要著作。 



精彩内容
  • 20世纪前二十年:旧学新知交织的治诗阶段

第四节 王国维:开创现代治诗理论的先驱

在20世纪先秦诗歌研究史上,王国维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成为一座高耸入云的界碑,标示着一个新的学术世纪的真正开始。

王国维和章太炎、刘师培基本处于同一历史阶段。王国维和章太炎、刘师培一样,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可是,他没有章、刘两人那种经学传承的负荷,而是在传统经学之外另辟蹊径,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有广阔的学术空间。章、刘二人皆能放眼世界,研治先秦诗歌时对近代西方理论时有借鉴;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章、刘及同时代其他学者,对西方理论的运用已经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章太炎对金文的态度极为谨慎,对甲骨文则持排斥态度。刘师培在这方面也显得疏远、冷淡。王国维却对甲骨文和金文有精深的造诣,并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诸种因素使王国维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巨擘,在先秦诗歌研究领域取得全方位的突破,从学术理念到治学路数,都开创风气之先,是现代诗歌研究的前驱和奠基人。

一、以近代的西方理论观照《诗》《骚》

王国维早期的学术论著,多是取外来观念与中国古代固有的材料相互印证。对于先秦诗歌的研究,他是以近代的西方理论观照《诗经》和《楚辞》。这方面的成果主要反映在《文学小言》《文学小言》初刊于《教育世界》1906年第23期,总第139号。和《屈子文学之精神》《屈子文学之精神》初刊于《教育世界》1906年第24期,总第140号。两文中,这两篇论文写作、刊发的时间前后相次,在具体内容上也相互关联。

《文学小言》是王国维观照文学的纲领,主要观点取自叔本华和康德。文中首先提出作为批判对象的三种文学,即物质功利的的文学,追求名声的文绣文学,没有创造性的模仿文学。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之下,对屈原给予极高的评价: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六)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七)

屈子,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也。宋玉、景差,感屈子之所感,而言其所言;然亲见屈子之境遇,与屈子之人格,故其所言,亦殆与言自己之言无异。贾谊、刘向,其遇略与屈子同,而才则逊矣。王叔师以下,但袭其貌,而无其情以济之。此后人之所以不复为楚人之词者也。(十)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68—169页。王国维推崇中国古代四位作家,屈原列在首位。这四位作家之所以得到王氏的高度赞赏,就在于王氏把他们的作品与文学、文绣文学和模仿文学严格区别开来。王氏所运用的理论取自西方,但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并没有机械地照搬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观念,而是融入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念。王氏充分肯定屈原等高尚的人格,所持的是传统的“文如其人”理念。他承认文学创作需要天才,屈原等属于天才诗人,同时又强调学问、德性对天才所起的辅助作用。这与康德、叔本华等人对于文学的论述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王氏将先秦到东汉的楚辞创作分为四期,也是从高到低的四个档次,他所欣赏的是具有独创性、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同时也肯定作家才气所起的作用。

《文学小言》涉及先秦诗歌的段落,主要是论述屈原和楚辞,同时也提到《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八)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以《离骚》《远游》数千言言之而不足者,独以十七字尽之,岂不诡哉?然以讥屈子之文胜,则亦非知言者也。(九)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68页。第八则所引的诗句依次出自《邶风·燕燕》《邶风·凯风》《小雅·采薇》。第九则所引诗句出自《小雅·节南山》。王氏评论上述诗句,一是赞赏它们所表达的真情实感,二是肯定《节南山》这几句诗的凝练。《诗经》是古代六经之一,王氏评论《诗经》,已经摆脱传统的经学框架,而是立足于文学本位,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审视,这得益于他借鉴的西方理论。在传统观念中,《诗经》是《楚辞》的源头,并且用《诗经》的体制去衡量《楚辞》,批评《离骚》《远游》等作品的铺陈写法。王氏不再用宗经的理念去看待二者,而是从文学创作的规律方面进行思索,所得出的结论是审美体验。

《文学小言》从第六则到第十则,论述的重点是屈原和《楚辞》,其次是《诗经》。这几章集中编排,是专门研究先秦诗歌的结构板块。

《屈子文学之精神》以论述屈原及《楚辞》为主,却是以《诗经》为重要的参照系,自然也有对《诗经》所作的评价。

王氏把古代春秋以前的道德政治思想划分为两派:一者是帝王派、近古学派、贵族派、入世派、热情派、国家派、北方派,一者为非帝王派、远古学派、平民派、遁世派、冷性派、个人派、南方派,对于代表南北文学的《诗经》、楚辞,分别置于这个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文中写道:《诗》三百篇,大抵表北方学派之思想者也。虽其中如《考槃》《衡门》等篇,略近南方之思想。然北方学者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者,亦岂有异于是哉?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0—171页。按照王氏所作的划分,《诗经》所代表的北方文学,在思想上属于帝王派、近古派、入世派、热情派、国家派,而《老子》《庄子》等南方道家文学,则属于另一派。尽管如此,王氏并没有把《诗经》完全视为北方文学的结晶,而是指出其中带有隐遁倾向的作品,如《卫风·考槃》《陈风·衡门》,乃是南北文学所共有的因素。

对屈原的作品,王氏亦以二分法观之,文中写道:屈子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也。南方学派之思想,本与当时封建贵族之制度不能相容。故虽南方之贵族,亦当奉北方之思想焉。观屈子之文,可以征之。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2页。他列举屈原作品中提到的圣君、贤臣、高士以及暴君,“皆北方学者之所常道,而于南方学者所称黄帝、广成等不一及焉”。王氏据此得出结论,屈原所秉持的是彻头彻尾的北方思想。文中还写道:屈子之自赞曰:“廉贞”。余谓屈子之性格,此二字尽之矣。其廉固南方学者之所优为,其贞则其所不屑为,亦不能为者也。女媭之詈,巫咸之占,渔父之歌,皆代表南方学者之思想,然皆不足以动屈子。而知屈子者,唯詹尹一人。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3页。王氏通过对《离骚》及《渔父》《卜居》的解读,从中抽绎出南北两派的思想冲突,而把屈原划入北方派。同时也承认屈原所持守的节操,亦有南方派所激赏者。这种解析独辟蹊径,也独具慧眼。文中继续写道:然就屈子文学之形式言之,则所负于南方学派者,抑又不少。彼之丰富之想象力,实与庄、列为近。《天问》《远游》,凿空之谈,求女谬悠之语,庄语之不足,而继之以谐,于是思想之游戏更为自由矣。变三百篇之体而为长句,变短什而为长篇,于是感情之发表更为婉转矣。此皆古代北方文学之所未有,而其端自屈子开之。然所以驱此想象而成此大文学者,实由其北方之肫挚的性格。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3页。王氏对屈原及其作品采用两分法进行分析:就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言,属于北方学派;就其丰富的想象力、浪漫的风格而言,属于南方学派。北方学派的执著诚挚,又成为浪漫想象的驱动力。王氏在《文学小言》中称:“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67页。这是借鉴西方的艺术起源理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成功地运用了这个理论,称其谐语为“思想之游戏,更为自由矣”。这种理论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得到运用:故彼之视社会也,一时以为寇,一时以为亲,如此循环,而遂生欧穆亚(Humour)之人生观。《小雅》之杰作,皆此种竞争之产物也。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1页。

盖屈子之于楚,亲则肺腑,尊则大夫,又尝管内政外交上之大事矣。其于国家,既同累世之休戚;其于怀王,又有一日之知遇。一疏再放,而终不能易其志,于是其性格与境遇相待而使之成一种欧穆亚,《离骚》以下诸作,实此欧穆亚所发表者也。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3页。王氏所说的欧穆亚,指的是虽处困境而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并且进行抗争,兼有喜剧和悲剧精神。他认为《小雅》和屈原的作品都有这种情感,这与《文学小言》所说的“精神势力的发泄”是相通的。在运用西方理论解读《诗》《骚》方面,王氏近于水到渠成的地步。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初刊于《国粹学报》第47、49、50期,1908年11月、1909年1月,1909年2月。对先秦也有所涉及。《文体始盛终衰》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52页。这是说诗体随着时间推移而更迭,由四言到楚辞具有历史必然性,体现的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理念。《诗词工拙》中写道:《沧浪》《凤兮》二歌,已开楚辞体格。然楚辞之上者,推屈原、宋玉,而后此之王褒、刘向之词不与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64页。王氏把《孟子·离娄上》所载的《沧浪歌》与《论语·微子》所载楚狂接舆所唱的《凤歌》视为楚辞体的来源,这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可,后来治楚辞者多宗其说。他对楚辞作家所作的评价,可与《文学小言》中的有关论述相互印证。

王氏还把《诗经》、楚辞与后代的诗词作品加以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相通或相似之处。《晏词意近〈诗·蒹葭〉》写道:《诗·蒹葭》一篇,得风人之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4页。王氏之所以把《秦风·蒹葭》与晏殊的《鹊踏枝》相对比,在于二者所写的都是秋景。渲染秋天的冷清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情调有洒落与悲壮的差异。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把先秦诗歌与后代诗歌相贯通,关注它们在格调、气象等方面的同异,并且注意到彼此之间的可比性,时有警策之语,精辟之论,是从审美的角度所作的评论。这些论述上承古代诗话词话评点、感悟的特点,同时被纳入新的诗学体系,又具有现代诗学、比较诗学的属性。

二、以出土文物印证《诗》《骚》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成书于1912年,这部著作标志着王国维学术趋向的转变,即由沟通中外文学转向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这部著作在追溯上古至五代的戏剧时写道:“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8页。王氏列举大量古代原典,用以证明古代歌舞确实兴起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巫术,是西方重要的理论之一,王氏的上述论断,对西方理论有所借鉴,但论述的重点已不再是贯通中外,而是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歌舞与巫术关联的考证,这是学术趋向转变的重要标志。文中写道:《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余疑《楚辞》之灵保与《诗》之神保,皆尸之异名。《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9页。对于《诗经》中的“神保”,《楚辞》中的“灵保”,毛《传》、王逸均释“保”为“安”,王氏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灵保、神保所指的都是代神受祭的尸。王氏的结论有大量文献作支撑,显示出在词语训诂方面的精深造诣。

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初版是在1923年,由乌程蒋汝藻在上海排印。这部著作初稿成于1921年,后来陆续有所增补,但所反映的主要是1912—1921年期间王国维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文字声韵及古代制度方面。尤其是对金文、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充分利用,解决了许多重大难题,成为王氏治学的一大特色。

《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二》又提到《诗经》中的“神保”、《楚辞》中的“灵保”:《楚茨》云:“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又云“神保是格”,又云“钟鼓送尸,神保聿归”,传、笺皆训“保”为安,不以“神保”为一语。朱子始引《楚辞》“灵保”以正之。今案:克鼎云“巠念厥圣保祖师父”,是“神保”“圣保”皆祖考之异名。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王氏以克鼎铭文的“圣保”与《小雅·楚茨》的“神保”相印证,以此说明神保即神灵,具体指祖先神。依此类推,《楚辞》中的灵保,当然指的是所祭神灵,以及代替神受祭的尸。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对神保、灵保所作的考辨已经比较深入,但毕竟还未后定案。这里援引鼎铭加以印证,遂使千载悬案终破解。《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书二》还有如下论述:《鲁颂》:“鲁邦是常。”笺云:“常,守也。”《商颂》:“曰商是常。”笺云:“成汤之时,乃氐羌远夷之国来献来见,曰是我常君也。”实则“常”当读为“尚”。《大雅》:“肆皇天弗尚”,《墨子·非命下》引去发曰:“……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常”,即“上帝弗尚”。陈侯因敦“永为典尚”,“典尚”即“典常”,古常、尚二字通用,尚之言右也。此皆可由《诗》《书》比较知之者矣。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常”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毛《传》、郑《笺》的解释均带有随意性,未能一以贯之。王氏以《墨子》及铜器铭文为依据,认为古代“常”与“尚”通用。这个结论可以在《说文》那里得到印证:“常,下裙也。从巾,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王氏的考证进一步表明,“常”字不但读音从“尚”,而且含义也与“尚”相通。明乎此,《诗经》中出现的“常”在解释上就可以一以贯之,而不会因作品不同而差异甚大。王氏这类辨析都带有举一反三的性质,可以连类相次解决许多作品的难点问题。王氏运用铜器铭文的研究成果与《诗经》互证,解决字句训诂的难题,具体案例集中编在《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书二》这篇论文中,这是一篇颇能体现王氏以金文解《诗经》取得重大突破的力作。

王氏运用金文解决《诗经》研究的难题,不仅体现于字句训诂,而且还扩展到历史地理领域,《鬼方昆夷狁考》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大雅·荡》提到鬼方,王氏根据大、小盂鼎的出土地点,以及盂鼎和梁伯戈上的铭文,得出如下结论:“由是观之,鬼方地在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大雅·绵》有&ld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