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4.8 5.3折 ¥ 28 全新
库存64件
作者唐文吉,唐文奇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45878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8984723
上书时间2024-12-18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史上*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驱x外出”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三全译注者《温疫论》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吸收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翻译。
题解部分凝聚着译注者多年行医的实践经验、体会和读书心得,或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或指明思考的方向。《温疫论》与《伤寒论》是中医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的代表性著作,后出的《温疫论》对《伤寒论》多有借鉴和发展,因此,译注者在题解部分对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提示。
《温疫论》涉及的众多方剂和中医术语是理解的z大障碍,因此注释除了注释疑难文字外,主要注释中医术语和方剂,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而非引经据典、追根溯源地延伸,甚至掉书袋。同时,为免于读者翻检之劳,同时便于读者加深认识,一些相隔一定篇幅的中医术语和方剂不妨重出,益于读者在不同场景下深入理解这些术语和方剂。
译注者在译文方面用力颇深,努力追求信、达、雅,并试图用简练的语言揭示出原文后的思维方式和深刻内涵。
1.原著者:吴有性(约1592—1672),字又可,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医家。《清史稿》有其简略传记。
2.译注者:唐文吉、唐文奇,执业中医师,传统文化传播者。在行医之余,常年坚持在网络讲述中医,曾出版:专著《思考中药》,点校《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民国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校注《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等著作。
前言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隔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疸是腑病,非经病也。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大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下卷
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论食
论饮
损复
标本
行邪伏邪之别
应下诸证
应补诸证
论阴证世间罕有
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药
舍病治弊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肢体浮肿
服寒剂反热
知一
四损不可正治
劳复、食复、自复
感冒兼疫
疟疫兼证
温疟
疫痢兼证
妇人时疫
妊娠时疫
小儿时疫
主客交
调理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正名
《伤寒例》正误
诸家温疫正误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史上*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驱x外出”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三全译注者《温疫论》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吸收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翻译。
题解部分凝聚着译注者多年行医的实践经验、体会和读书心得,或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或指明思考的方向。《温疫论》与《伤寒论》是中医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的代表性著作,后出的《温疫论》对《伤寒论》多有借鉴和发展,因此,译注者在题解部分对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提示。
《温疫论》涉及的众多方剂和中医术语是理解的z大障碍,因此注释除了注释疑难文字外,主要注释中医术语和方剂,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而非引经据典、追根溯源地延伸,甚至掉书袋。同时,为免于读者翻检之劳,同时便于读者加深认识,一些相隔一定篇幅的中医术语和方剂不妨重出,益于读者在不同场景下深入理解这些术语和方剂。
译注者在译文方面用力颇深,努力追求信、达、雅,并试图用简练的语言揭示出原文后的思维方式和深刻内涵。
1.原著者:吴有性(约1592—1672),字又可,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医家。《清史稿》有其简略传记。
2.译注者:唐文吉、唐文奇,执业中医师,传统文化传播者。在行医之余,常年坚持在网络讲述中医,曾出版:专著《思考中药》,点校《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民国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校注《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等著作。
1. 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清史稿•艺术传一•吴有性传》
2. 中医有一本典籍叫《瘟疫论》,书的开头有八个字,即“正气充满,邪不可入”。张伯礼说,所谓新冠肺炎也好,其他的疫病也好,都是病毒和人体抵抗力之间的博弈。人体抵抗力赢了,病毒就不能侵害人体。反之,它就会侵害人体。中医治疗往往不仅仅是针对病毒,而针对的是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正气,让人体自己调动内源性保护物质,跟病毒做斗争。
——2020年3月11日健康时报:《张伯礼院士:中医抗病毒,主要在于提高抵抗力!》
3. 明末有一位医学家吴有性,在其《温疫论》中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也就是邪气,他命名为“戾气”。当然,他说的这种戾气可能具有更强的物质性,它显然与王夫之提到的那种作为宽仁中和之气对立面的戾气遥相呼应。
——2020年6月25日澎湃新闻:《毕业致辞: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朱国华:保持住对真理的忠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