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旷野与芳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旷野与芳华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2.6 5.8折 56 全新

仅1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谨之 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33728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28968753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文章的体例上,陈谨之继承了《史记》的体例与传统,作品有史、有记、有志、有传、有图,其历史线条清晰、准确、细致。
  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确实应该有知青史、兵团史的专题研究,而《旷野与芳华》为我们保留了鲜活的史料。
  纵观陈谨之的《旷野与芳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一种悲壮美。就连题目本身都是一种悲壮美——旷野与芳华。悲壮美不是既往意义的悲剧美,它是既悲且壮,是狼牙山五壮士,是田横五百士,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陈谨之的话来说:“这是追忆的哭泣,是岁月的共鸣,是纪念,也是历史的叹息。”


作者简介
  陈谨之,男,1964年1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
  出版有《胜利大突围》《我不是传奇》《震撼世界的“铜”话》等长篇报告文学。是中国东营黄河口诗会和全国报告文学黄河口创作高端论坛的策划者和承办者;先后主编《黄河人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河海当歌》《诗意倾城》《大孤岛》《大河之舞》等黄河口系列诗集。


目录
章 大河之洲
1.天苍苍野茫茫
2.跟着黄河走
3.无字丰碑
4.牵手大孤岛

第二章 沸腾的孤岛
1.再见了,济南!
2.雪花那个飘
3.黄河向北流
4.春暖花开
5.大风从海上刮过
6.风吹麦浪
7.地震
8.农场来了解放军

第三章 生命中的兵团
1.穿上绿军装
2.罗家屋子
3.生逢波澜壮阔的日子
4.广北,广北!
5.独立营
6.永远的清水泊
7.青纱帐和女兵班
8.永不磨灭的番号
9.苦涩与浪漫的花朵
10.苦乐芳华

第四章 涛声依旧在
1.兵团没有了
2.心如浮萍
3.惊涛拍岸
4.青春祭
5.王鲁岩的荒原之恋
6.陈文英:五十年的坚守

第五章 生命的答卷
1.永远的怀念
2.从零开始
3.信念的力量
4.执着者的天空
5.青春岁月的记录者
6.心有千千结
7.灵魂的栖息之地

后记 回望与缱绻

内容摘要
  在文章的体例上,陈谨之继承了《史记》的体例与传统,作品有史、有记、有志、有传、有图,其历史线条清晰、准确、细致。
  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确实应该有知青史、兵团史的专题研究,而《旷野与芳华》为我们保留了鲜活的史料。
  纵观陈谨之的《旷野与芳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一种悲壮美。就连题目本身都是一种悲壮美——旷野与芳华。悲壮美不是既往意义的悲剧美,它是既悲且壮,是狼牙山五壮士,是田横五百士,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陈谨之的话来说:“这是追忆的哭泣,是岁月的共鸣,是纪念,也是历史的叹息。”

主编推荐
  陈谨之,男,1964年1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
  出版有《胜利大突围》《我不是传奇》《震撼世界的“铜”话》等长篇报告文学。是中国东营黄河口诗会和全国报告文学黄河口创作高端论坛的策划者和承办者;先后主编《黄河人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河海当歌》《诗意倾城》《大孤岛》《大河之舞》等黄河口系列诗集。

精彩内容
《旷野与芳华》:
  1969年冬天久,知青们就被动员到渤海边安营扎寨,抢修防潮堤。
  五千知青及职工沿着海边一字排开,在大汶流向南十几公里的海岸上,用肩膀抬出一道底宽30米、顶宽8米、高6米的防潮大堤。
  海滩茫茫,天地相连,东面是汹涌的渤海,西面是奔腾的黄河。
  孔慧云提前半天来到工地,当写完“誓师大会”的会标及语录牌时,手已冻得就生疼。寒风还在肆虐地号叫着,在向这些闯入它的领地的年轻人示威。
  差不多傍晚,大部队才赶上来。每两人一副杠一只筐。大家都已找好了搭档,只有老高二的学姐高桂荣还单帮,孔慧云就成了高大姐的搭档。
  用孔慧云的描述:高桂荣个子高高,体魄健壮,颇有《诗经》中描述的“硕人”之美。
  高桂荣干起活来很是拼命。连长看孔慧云的个子矮小,怕她吃亏,提出找人替换,孔慧云坚辞不允。
  孔慧云来农场就是要对自己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麦收时被调到团政治处搞《三夏战报》,没能全力以赴参加大田劳作,已经让孔慧云感觉到被战友们落下了。这样的搭档,正合己意!
  说是海边筑堤,其实看不到海,幻想中的诗意与兴奋早已荡然无存。帐篷搭在冰冻三尺的泥沙地上,低矮潮湿。一二十个人蜗居其中,如果夜里起来方便一下,回来时便没了地方。早上起来,抬眼帐篷顶上是一层冰霜,低头被子上也是一层冰霜,眼睫毛、眉毛、额前的头发全都是亮闪闪的冰晶。大家互相望着,仿佛是在雪地里待了一夜。
  孔慧云上学时曾写过一篇《长大了要做地质勘探队员》的作文,以为搭在荒野的帐篷如莲花朵朵。这时她才懂得,生活不是诗歌,诗在远方,并不在脚下。
  连里分工:每副杠的两人,既装筐又抬筐,取土点与大堤有七八十米的距离,每一副杠都在画好的方块内取土,以便于收工时测量土方量,同时也避免了自行缩短取土点与大堤的距离。
  用荆条编织的筐很大,被知青们称为“贼筐”。孔慧云坐进去,一猫腰,远处根本看不到筐里有人。
  每天早晨头几筐土,虽然冻得不好挖,但还可以称为沙土。随着不断的踩踏,脚下渐渐渗出了水,沙土变成了湿漉漉的泥沙,跑不了几个来回,鞋袜、裤脚就全湿了。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常常鞋外面是冰,里面是水,而每天早上将脚放进冰窟窿般的鞋里时,更是如受“冰刑”。
  每次起筐,桂荣大姐总是一手在前紧抓着筐绳,怕滑向孔慧云那边。这个小小的动作,若在平日里也许微不足道,但当双腿早已重如铅灌,却依然能将筐的重心拉向自己,这就升华为高贵的品质!这是当年防潮堤上每一位知青所尊崇和追求的人格精神。那时的他们大都是理想主义者,都是英雄主义者,所以在前面的人也反手身后紧紧拽着筐绳,不让重心偏移。
  从早到晚,只要抬起筐来,全程都在奔跑。抬过大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两人配合默契,才能跑起来,步伐才能有韵律,这样担子就不会死死地压在肩上。若不跑起来,杠子在肩上揉搓更痛苦,土方量还上不去。所以她们俩一直在跑,像《阿甘正传》里那个智商75、奔跑不止的阿甘。
  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战友们聚在一起,还能想起当年的任务数是9.6立方。也就是说,一天要在近10平方米的地上深挖l米,还要将挖出的泥沙抬到70米外的大堤上,而大堤的坡度也在一天天上升,等到快封顶时已是二层楼的高度。
  没几天,肩膀开始红肿起来,然后皮肉磨破,后血肉模糊与衣服粘在一起,从此衬衫便像长进肉里,不敢碰触,直到筑堤结束半个多月后才随着痂皮一起脱下。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