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人文生态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6.5
7.0折
¥
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许江 主编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837231
出版时间2008-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20216793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早在古希腊时期,美术犹如其他手工匠,被视为“一种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希腊人始终十分重视“看”的行为,并开始把对事物的感受直观地注入作品之中。哲人苏格拉底,这位石匠之子在思考艺术品与其他工艺制品的区别时,认为“模仿是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的基本功能”。柏拉图继承其老师的模仿说,进一步指出艺术之模仿自然,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柏拉图似乎否定了艺术,却消极地显示了艺术似乎无法企及的目的和性质。亚里斯多德则从普遍与特殊的辩证之中,揭示出自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关系,并将艺术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体系。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无论有怎样的异同,却都共同地构筑了艺术科学和艺术哲学思考的根基。同时,这些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论争,也进一步深化着艺术行为中“看”的意蕴。尤其是在亚里斯多德那里,“看”就是理解,是思想的可能性的存在。
在这里回顾这些,实际上就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那里开始,艺术就一方面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己的本质特性:视觉的直观性。正是这两者,共同铸造了艺术的特殊的智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这两者的偏颇,常常酿成艺术发展的危机。比如:在19世纪末以前,艺术的视觉直观性常常不被视作艺术的本质特性,艺术创作受制于各种非视觉因素。但是在那之后的近现代艺术迅疾发展的狂飚中,这种直观性却又往往被视作可以辨认的标识,成为可被任意诠释和夸张无度地挥霍着的一个意念。甚至随着艺术本体性的超常规的嬗变,被不断地雕镂成一种假象:艺术越远离智性常态就越有“希望”。现代艺术史的上空充斥着太多被塑造而成的非理性的“天才”形象,艺术几乎被这些形象诱入狂热的疯人院。
的确,艺术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智性方式,这种智性方式在于人与世界不可分的整一混沌的境域,在于“看”的瞬间物我’交融、相即相忘的那种难以言说的状态。但它绝不是那种绝圣弃智的怪人、狂人的专利,也不是缺少思想的手工艺匠的代名词。它自成系统却绝不孤立;它有明确的价值体系却从不封闭。在创造的道途上,它曾被视为异端,但绝不以异端自诩;在面向世界不断诘问的过程中,它摒弃一切陈词滥调,却因此倍加珍视疑难和思考的重要性。它是与言说的方式判然有别却又彼此相通的道途;它是人类与世界勾连的、能够达到公共性显现层面的独特的思之方舟。
目录
许江:重建讲坛的高度(丛书总序)
翟振明: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曹意强: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图像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王中江:“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
马驰:论技术理性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丁宁:“埃尔金大理石”: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
刘楚华:古琴之美与人文传统
吴甿:玄学与艺术生态学
汪民安:身体的技术:政治、性和自我的毁灭
南帆:面容意识形态
倪梁康:意识、符号与本质
张祥龙:梅洛·庞蒂现象学的美学意义
高宣扬:关于后现代艺术的“不确定性”及其反美学
胡晓明:近年文化思潮及其对中国美术的新挑战
内容摘要
早在古希腊时期,美术犹如其他手工匠,被视为“一种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希腊人始终十分重视“看”的行为,并开始把对事物的感受直观地注入作品之中。哲人苏格拉底,这位石匠之子在思考艺术品与其他工艺制品的区别时,认为“模仿是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的基本功能”。柏拉图继承其老师的模仿说,进一步指出艺术之模仿自然,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柏拉图似乎否定了艺术,却消极地显示了艺术似乎无法企及的目的和性质。亚里斯多德则从普遍与特殊的辩证之中,揭示出自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关系,并将艺术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体系。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无论有怎样的异同,却都共同地构筑了艺术科学和艺术哲学思考的根基。同时,这些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论争,也进一步深化着艺术行为中“看”的意蕴。尤其是在亚里斯多德那里,“看”就是理解,是思想的可能性的存在。
在这里回顾这些,实际上就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那里开始,艺术就一方面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己的本质特性:视觉的直观性。正是这两者,共同铸造了艺术的特殊的智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这两者的偏颇,常常酿成艺术发展的危机。比如:在19世纪末以前,艺术的视觉直观性常常不被视作艺术的本质特性,艺术创作受制于各种非视觉因素。但是在那之后的近现代艺术迅疾发展的狂飚中,这种直观性却又往往被视作可以辨认的标识,成为可被任意诠释和夸张无度地挥霍着的一个意念。甚至随着艺术本体性的超常规的嬗变,被不断地雕镂成一种假象:艺术越远离智性常态就越有“希望”。现代艺术史的上空充斥着太多被塑造而成的非理性的“天才”形象,艺术几乎被这些形象诱入狂热的疯人院。
的确,艺术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智性方式,这种智性方式在于人与世界不可分的整一混沌的境域,在于“看”的瞬间物我’交融、相即相忘的那种难以言说的状态。但它绝不是那种绝圣弃智的怪人、狂人的专利,也不是缺少思想的手工艺匠的代名词。它自成系统却绝不孤立;它有明确的价值体系却从不封闭。在创造的道途上,它曾被视为异端,但绝不以异端自诩;在面向世界不断诘问的过程中,它摒弃一切陈词滥调,却因此倍加珍视疑难和思考的重要性。它是与言说的方式判然有别却又彼此相通的道途;它是人类与世界勾连的、能够达到公共性显现层面的独特的思之方舟。
精彩内容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一、“有用”与“无用”之辩: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讲结构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当然,这里说的价值不是市场上的商品价钱,但也不是与其完全没有关系。讲“价值”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有用的东西有价值,没用的东西没价值。如果就按照这种说法去考量的话,我们似乎马上就可以断言,艺术没有价值。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意义上,艺术是不能像工具那样拿来使用的;如果说艺术有时也可以有某种用处的话,那么艺术追求的也不是这个“有用”。这是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区别的主要所在。如果我们以这种“有用”和“无用”的思路谈论价值,艺术的价值结构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这里采用的价值概念,一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价值观有所不同。不过,说它们不同并不意味着否定它们的逻辑关系。相反,这种对于“有用”与“无用”的日常区分,能引导我们继续往深层分析,进而澄清价值概念的完整内涵。
我们先分析“有用的东西”,所谓“有用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它就是有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说一个工具性的东西对自己有用,是行不通的。比如说,杯于确用可以盛水,水有用可以解渴,解渴有没有用呢,这个问题就有些尴尬了,因为解渴本身不论有用没用我们都会去解渴的。先放下解渴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谈,但是为了解渴,这水在这放着,我就把它喝了,所以说水有用。这个“用”是指向水外边的某种东西。我们说什么东西有用,是就这东西对于它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是功能而言的,这叫工具价值。由于它把其他东西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所以它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外在价值。与这个工具意义上的“有用”相反的,是“有害”。如果我渴了,你拿某种东西让我喝,喝完更是口干舌燥,那就是相对于我“口渴”而言的“有害”了。当然,有更多的东西对于我的“口渴”来说,既无用又无害。单就“有用”这一方面来说,一个扳手,一把改锥,一支钢笔,一块手表,都是典型的工具,都是典型的有用的东西。人们一般说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就是这些,大学里什么专业有用大家也是这样来理解的。因为这种“有用”都要服务于其他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工具价值不是自为的,而是为他的,是外在价值。这样,工具价值就有三种:有用的、有害的、中性的。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将工具价值分为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三种。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