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国学与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国学与闻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6.9 6.7折 40 全新

库存7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饶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21423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27932507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张葆全

 

饶晓老师多年从事国学教育,非常喜爱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绩卓著。为在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饶晓老师曾创设“竹溪讲堂”,十余年来,亲自在创新实验班和国际班讲授国学课,深受师生欢迎。近他将凝聚着自己多年研究心得的讲稿,编辑成册,取名《国学与闻》,以校本教材形式交由出版社刊行,并嘱我作序。我欣然承诺,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国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什么是国学?我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固有学术与文化的学问。

我国有丰富的举世无双的值得自傲的国学典籍。传世之国学典籍,通常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

经部之书,指“六经”,后因“《乐经》亡于秦”,故称“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后来增至七经、九经、十一经,至宋代增至十三经。今天称经书多以“十三经”为准。这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将礼细分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而《春秋》有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经部之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早的源头,经学则是国学的灵魂。

史部之书,主要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除正史外还有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记、谱系、簿录等。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发达。”史部之书所记载的历史经验,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子部之书,主要收先秦诸子之学,多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产物,也收后代子书。《汉书·艺文志》载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此外还有兵家。子部之书还收有天文、历法、医家、农家(耕作)、算法、术数、艺术、工艺、动植物、宗教等著作。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争辩的内容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性论、逻辑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他们提出的各种社会理想、治国蓝图、政治主张、思想方法,等等。百家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文化学术的发展,并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基础。

集部之书,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著作和文学批评著作。古代文学作品有的是通代或断代的总集,有的是个别人的别集,所以称集部。从文体上说,集部之书包含了诗、词、曲、赋、骈文、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历代的文学作品,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心灵史和审美发展史。

饶晓老师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又有丰富的国学教育实践经验。他编著的《国学与闻》,我认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一、涵盖全面而又重点突出

全书虽然仅十三讲,但经、史、子、集四部均涵盖其中。

经部之书,尤重《周易》,这是因为《周易》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后代儒、道两家思想,都源于《周易》。史部之书,着重阐释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子部之书,重点介绍了儒家之孔孟和道家之老庄。集部之书,重点介绍了《诗经》、唐诗和宋词。这些都是国学基本的内容,是初涉国学者首先应当了解的。

二、阐释精准并能深入浅出

对于上述重要的国学典籍,以及相关的人物、史实、思想、价值等,饶晓老师都能做出精准的阐释。鉴于读者多为青少年学生以及一般社会大众,饶晓老师的阐释总是力求深入浅出。虽然国学元典大多文辞艰深,但本书语言却平实如话,生动流畅,读来并无晦涩拗口之感。

三、原始察终力求古今连通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的阐释多能探本溯源,原始察终,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所探讨对象的来龙去脉,从而获得比较系统的认识。全书知识点多,信息量大。饶晓老师还十分重视连通古今,既讲清所探讨对象原有的内涵,也说明它后来的演变,以及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使古老的国学,穿越时空,在今天变得鲜活起来。

今天,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推广国学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我们吸取古人的无穷智慧,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我们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习国学,开展国学教育,应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前校长。现受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终身教授,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桂林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先秦诸子菁华》《论语通译》《老子道德经译解》《大学中庸译解》《周易选译》等著作多部。



导语摘要

    本书是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国学普及读物,全书以讲座形式分专题对国学主要门类作了概述,并结合时代要求及中学教育的特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代的意义。全书内容涉及文史哲等方面,既与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有联系,又能扩展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和理解深度。作者在长期的国学教学实践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使国学真正成为学生人文修养和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帮助大批学子树立了文化自信。本书适合作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用书,也适合用作中学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参书。



作者简介

    饶晓,1947年生,籍贯湖南长沙,中学高级教师。1965年考入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之初曾抽调从事文学创作,后长期在教育bu门工作,在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创作或编著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雨后青山》(创作组执笔人之一)、报告文学《三陇新画》、散文游记《仙境桂林》、中学校本教材《天地赤子》等。



目录

序(张葆全)


讲 数仞宫墙君知否——国学摭谈


第二讲 中华文化之根——话说汉字


第三讲 弥纶天地智慧书——粗识《易经》


第四讲 礼乐相承塑中华——谈礼乐与修身


第五讲 人之所需即为儒——浅说儒家


第六讲  自然而然即为道——走近道家


第七讲  天理昭昭在人心——聊聊“理学”


第八讲  天人相应,透悟人生——中华医学与《黄帝内经》


第九讲  诗教绵延,性存风雅——歌咏《诗经》


第十讲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认识《史记》


第十一讲  诗到唐人叹观止——品味唐诗


第十二讲  万千风情在宋词——宋词略观


第十三讲  文化传承,你我有责——代结束语



内容摘要

    本书是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国学普及读物,全书以讲座形式分专题对国学主要门类作了概述,并结合时代要求及中学教育的特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代的意义。全书内容涉及文史哲等方面,既与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有联系,又能扩展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和理解深度。作者在长期的国学教学实践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使国学真正成为学生人文修养和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帮助大批学子树立了文化自信。本书适合作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用书,也适合用作中学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参书。



主编推荐

    饶晓,1947年生,籍贯湖南长沙,中学高级教师。1965年考入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之初曾抽调从事文学创作,后长期在教育bu门工作,在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创作或编著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雨后青山》(创作组执笔人之一)、报告文学《三陇新画》、散文游记《仙境桂林》、中学校本教材《天地赤子》等。



精彩内容
人之所需即为儒

                                 ——浅说儒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后世人的慨叹。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死于公元前479 年。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追溯起来是商代名臣微子族裔。孔子曾祖那一辈,避宋乱来到鲁国。鲁国是周室的封国,保存着比较多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所以,孔子一出生就受到商、周两种文化交合的影响。孔家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叔梁纥只是个邑宰的小官,以勇力闻名。孔父近老年时娶颜氏女而生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小时候是颇为穷苦的,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15 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孔子于是自食其力,独撑门户。他放过牛,干过农活,做过仓库保管员,做过会计,大概也做过给人家办丧事的司仪或吹鼓手。这使他有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体验。

孔子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但他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母亲去世,他成了孤儿,反倒更激起他自学成才的愿望。他向每一个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古书记载孔子请教过的有苌弘、师襄、郯子、老聃四人。孔子分别向他们求教乐、琴、史、礼方面的学问。孔子随时随地学习,“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孔子自己总结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由于勤奋好学,孔子在还很

年轻的时候就成了闻名乡里的学问家,时人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赞

叹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评说他。孔子颇为幽默,听到后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我该擅长什么好呢?擅长驾车好呢?还是擅长射箭好呢?我还是选驾车吧。

孔子为什么选择擅长驾车呢?驾车就是掌控方向,走正道,勿使倾覆。孔子生于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乱世,他的理想就是把持住社会的前进方向,不要让这个世道沦落败坏下去。

 

 

第十讲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认识《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公元前145年生于一史官世家。祖上曾是周王朝太史,父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因家学渊源,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博学多闻。十岁时随父亲入京,师从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和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春秋》和《尚书》,这一切使他具备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20岁时,他走出书斋,开始一次万里长途漫游,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亲自考察了众多历史名胜和古迹,走访了无数古圣先贤的故里,也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激起对这片山河大地的无限热爱。漫游归来,司马迁开始踏上仕途,做了一个平时保卫皇宫,有事陪同皇帝出巡的郎中。这也让他有机会参与许多重大国事活动,增长见识。35 岁时,他再度出游,到了祖国西南一带,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元封元年,汉武帝仿古制率大队人马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父亲司马谈途中病倒,临终前对司马迁嘱托说:“我家世代为史官,我久有著作史论的愿望和准备,我死后,你必会继任太史令,一定不要忘了我的遗愿。”三年后,司马迁果然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这时正值壮年,便积极着手各方面的准备,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广泛收集古籍遗文,调查核对传闻轶事,随后便开始著述《太史公书》。

就在司马迁热情高涨地投入《太史公书》创作的时候,一桩飞来横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 年),汉武帝派亲戚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兵征讨匈奴,将军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率五千人与匈奴三万人马遭遇,几番血战之后,匈奴又调八万精兵合围李陵所部。李陵“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直至“兵尽矢穷,人无尺铁”(《李陵答苏武书》),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陵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同上)的考虑终投降。此事传到汉庭,满朝文武只骂李陵,无人认真评析战事。司马迁挺身而出,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是在绝境之下不得已的权宜做法,定无本心,此役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作为主帅,指挥失当,驰援不力,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这番言论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被当作李陵同党而下狱。不久,朝廷调查李陵投敌一事的人,错把一个叫李绪的投敌将军当成了李陵,由此坐实了李陵叛投的罪名。这下,不但李陵被族灭,司马迁也受牵连而被重罚。他被施以“宫刑”,这是一种剥夺人格的奇耻大辱。司马迁蒙此深冤,受此巨辱,真是痛不欲生!可是每当寻死之念冒出的时候,他那不甘不愿的愤激之情又强烈地升起;不能就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太不值!他终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耳边又响起父亲的嘱托,眼前又出现许多在困厄处境下发奋作为的先辈的身影。他从个人深重的悲愤中走了出来,决定含垢忍辱地活下去。不为偷生,只为要完成冥冥中落在肩头的使命,用更宏大的事业来证明正义的存在!历史将为正义而书写!

太始元年(前96 年),遭受四年牢狱之灾的司马迁终于出狱,这位经过炼狱煎熬的人,被任命为中书令。从此他“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发愤著述,全身心地投入到《太史公书》的创作之中。从受命为太史令算起,前后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征和二年(前91 年),《太史公书》终于完成,司马迁用生命完成了肩负的使命。他少年博学,束冠远游,无非是为修史做准备,及至获罪受刑而苟且尘世的理由,就是修史的“私心有所不尽”。他拼尽心血才智,决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求“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司马迁终于做到了!这时,司马迁在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讲出了自己忍辱苟活的原因和深广的忧愤:“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安书》)万千屈辱,一吐为快!此后,这位历史奇人便悄然消失,不久仙逝!

 

 

文化传承,你我有责

——代结束语

我们的古人深知诗的教化功能之强大,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让诗的教化功能发挥到化。个手段就是主张学诗。诗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所有学习者的主要功课。蒙学教材基本就是诗的形式,像《三字经》《百家姓》都是朗朗上口的。作诗的基本技能——对韵,那是蒙童从小就要学的。考试也普遍以能否作诗、诗作得好不好为标准。常有“七岁能诗”便誉为神童的故事。至于以诗赋开科的科举考试,那也是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所以张籍才有“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诗句出来。诗人的地位是很高的,诗人便是才学之士,便是出仕的基本对象。唐代诗人顾况做了政府官员,深知官场不好混,但是看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便说白乐天要居长安也是“易”的。诗学得好,不单说明文采好,还说明悟性高,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因为要写出好诗,不单是一个技巧问题,所谓“功夫在诗外”,要有生活的历练和思想的积淀。

我们现在学校很少教学生作诗,高考作文也特别注明“不能用诗歌形式”,不知是把诗视为雕虫小技还是以为太过高深。不能小看了诗,写好诗不容易,读懂诗也不容易,诗的凝练和含蓄,让我们的思维空间变得更大。举个例子:朱熹有一首写春光的名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确实把春天的景致描摹得生动鲜明之极,而且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感悟也很给人启发。然而,仅此而已吗?仔细品味此诗的人就会发现,更有一层深意在内。“泗水”之滨在哪?山东。查朱熹年表,他一生并未到过山东,而且当时山东是在金人统治下,他怎么能跑到山东去踏春呢?原来,泗水的西南是孔子故里曲阜,南面是孟子故里邹县,朱熹这是一次精神上的踏春,他所欣赏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大美风光呀!诗真的需要品,特别是宋人的诗许多都是颇含深意的。学诗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教化过程。

 

 

 



媒体评论

饶晓老师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又有丰富的国学教育实践经验。他编著的《国学与闻》,我认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张葆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