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50.4 7.3折 ¥ 6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郑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7410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7898326
上书时间2024-12-18
序 一
李苦禅
徐氏悲鸿先生,江苏宜兴人也,少时家贫,攻读不殆,且人品高尚。曾于西湖偶遇康南海。南海闻其谈吐非凡,乃奇其才,援为少年挚友。尔后,悲鸿先生气度、书法颇近南海,且有六朝之风,诚非偶然也。
徐公文思搏瞻,艺诣宏深,以整顿改造传统绘画并创立新派为己任。徐公避流俗,去陈腐,尝与余云:“文至八股,画至四王,皆入衰途!”一生致力于将中西绘画精微融为一炉,而领异标新,直如昌黎文起八代之衰矣!先师齐白石翁敬其志,作《访徐熙图》亲赠徐公,称其为“近代徐熙”也!
徐公《九方皋》《愚公移山》《徯我后》等杰作,倾尽其爱祖国怜苍生之深情,为世人所共睹,足堪传诸千秋。
徐公雅好交游,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与赵少昂等先生皆其艺友也。
徐公一生,慷慨慈和,仁厚之至,且爱惜人才,谆谆善教,遂于画坛不负德高望重领袖群伦之名,身后亦不愧丹青巨擘与美术教育家之盛誉焉!
1919年,长余三岁之徐公乃余西画开蒙师也。数十年来,徐公事迹吾辈固铭于心,然后世能知否?近郑理同志撰徐公传记《笔下千骑》,闻之喜甚。自此,余积虑消矣!惜恩师艺友悲鸿先生鸿才未展,既逝于“知命”之年矣!然其音容笑貌时在心际,感慨所系,谨书如上,是为序。
岁在壬戌中秋之月
八五叟苦禅
本书为中国*本徐悲鸿传记,34年后重新增订出版。
在吴作人的提议和帮助下,作者遍访了徐悲鸿的弟子及相关人物,写出了作为画家和教育家的徐悲鸿、中国绘画界中西融合*人的徐悲鸿、新中国美术奠基人的徐悲鸿,写出了他有傲骨而无傲气的精神,写出了他风雨人生中始终坚守的爱国情怀。
吴作人、李苦禅等一批画家为本书题字作序或绘制插图。在徐悲鸿诸多传记中,本书角度客观、史实详尽,有精神高度。
郑理,原名郑荣修,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研究员、作家和艺术评论家。 1966年起,在《北京日报》做过25年新闻记者,结识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家,被吴作人、董寿平、常书鸿、何海霞等绘画大师誉为“画家挚友”。 2000年及2012年,父亲郑书箴与郑理本人将自己毕生收藏的古今名家书画捐给了临沂市博物馆。
序言(一)……………李苦禅
序言(二)……………刘勃舒
引子
章 上海滩头
第二章 巧渡东瀛
第三章 北京初探
第四章 欧洲深造
第五章 革新中的旋涡
第六章 赴欧洲办画展
第七章 创伤在扩大
第八章 南洋怀故国
第九章 风雨重庆
第十章 艺苑伯乐
第十一章 慧眼识国宝
第十二章 绘画与钤印
第十三章 艺坛苦斗
第十四章 解放北平
第十五章 奋进不息
增订本后记
版后记
本书为中国*本徐悲鸿传记,34年后重新增订出版。
在吴作人的提议和帮助下,作者遍访了徐悲鸿的弟子及相关人物,写出了作为画家和教育家的徐悲鸿、中国绘画界中西融合*人的徐悲鸿、新中国美术奠基人的徐悲鸿,写出了他有傲骨而无傲气的精神,写出了他风雨人生中始终坚守的爱国情怀。
吴作人、李苦禅等一批画家为本书题字作序或绘制插图。在徐悲鸿诸多传记中,本书角度客观、史实详尽,有精神高度。
郑理,原名郑荣修,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研究员、作家和艺术评论家。 1966年起,在《北京日报》做过25年新闻记者,结识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家,被吴作人、董寿平、常书鸿、何海霞等绘画大师誉为“画家挚友”。 2000年及2012年,父亲郑书箴与郑理本人将自己毕生收藏的古今名家书画捐给了临沂市博物馆。
版后记
面对书稿,虽如释重负,但提笔作后记,又心潮难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笔下千骑————绘画大师徐悲鸿》是我撰写的本书。这本书是我在徐悲鸿强烈地爱祖国、爱艺术、爱人才精神的鼓舞下,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写这本书的。
坦率地说,我本来没有想到写书,更没想到要写关于徐悲鸿的书。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原不过采写一点关于徐悲鸿的文字,供我所在的报纸刊用。稿子写成后,由于某种原因,被搁置下来。但是,我无法把它丢进废纸篓里去,因为,在采写过程中,我被徐悲鸿的奋斗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觉得,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这种奋斗精神!应该把徐悲鸿介绍给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人。在单位领导同志和美术界一些老同志的鼓励下,我脑海里萌发出写一本书的念头。
可以说,困难重重……我广为搜集材料。徐悲鸿逝世多年,搜集之难,可以想见;同时,我是初写长篇文学传记,常感笔不从心;加之人届中年,“后顾”之忧颇多……在我遇到一个个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徐悲鸿的奋斗精神在激励着我;已经离开报社的我的一位老领导也热情鼓励我,他和报社的一位主要领导同志还忙里抽空,仔细阅读了我的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到1980年9月,我终于写出了近15万字的初稿,送出版社征求意见。尔后,在出版社编辑同志的热情指点下,又经过多次的修改,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本书。
我在搜集材料和写作过程中,曾得到美术界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王临乙、艾中信、尹瘦石、朱丹、冯法祀、陈晓南、宗其香、黄养辉、刘汝醴、刘勃舒、戴泽、韦江凡、蔡亮、韦启美、梁玉龙、刘金涛等等名家以及程思远先生、罗世安先生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他们分别为本书作序言,题书名,挥毫作画(见本书插页),提供宝贵资料……许多同志不仅介绍生动材料,甚至将珍藏的资料和画片等借我选用……还有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长女徐静斐副教授,也给予了有益的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有些情况众说不一,甚至已经发表的一些文字(包括港、台和海外的资料)也有出入。尽管曾就教育专家和有关人士,又经过自己的考虑,从中采取了一说,也仍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误。我恳切希望了解情况的读者给予纠正。
另外,我特别说明:在写本书过程中,我参考采用了蒋碧微回忆录《我与徐悲鸿》中的一些内容和文字,这是因为“史实如此”,我也不便非换一种说法不可。此外,我也参考了其他一些有关资料。
至于本书是否反映出徐悲鸿的奋斗精神,我将悉心聆听行家指教,在再版时弥补。
作者
一九八三年春—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