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2.3 7.3折 ¥ 58 全新
库存391件
作者朱刚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6635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7882793
上书时间2024-12-18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朱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宋代文学,注重探讨宋代道学与文学思想之关系、宋代党争与文学流派之关系。出版有《苏轼评传》(合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宋代禅僧诗辑考》、《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苏轼苏辙研究》等学术专著。与王水照教授共同主编《新宋学》,在学界颇具影响力,目前已出版七辑。在复旦大学开设有“苏轼精读”“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
【目录】
讲 雪泥鸿爪
一、苏轼诗词对“鸿”的书写
二、“磨牛”与“黄犊”
三、“月”喻
四、《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第二讲 贤良进卷
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二、北宋的“贤良进卷”
三、苏轼、苏辙应制科始末
四、二苏《应诏集》与嘉祐时期的学术、政治动向
五、苏轼《策略一》
六、苏轼《贾谊论》
七、宋朝策论的文风
第三讲 乌台诗案
一、关于“新法”的争议和苏轼的态度
二、从熙宁到元丰
三、“乌台诗案”的记录
四、“乌台诗案”的审判
五、“乌台诗案”的结果
六、特别的“诗话”
第四讲 三咏赤壁
一、黄州的“东坡居士”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豪放词”
三、《赤壁赋》与宋代“文赋”
四、《后赤壁赋》的神秘世界
五、诗可以怨
六、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五讲 庐山访禅
一、苏轼与佛、道
二、元丰七年的庐山之行
三、苏轼的庐山诗偈
四、东林常总禅师和“无情话”
五、声色与禅
六、庐山真面目
第六讲 王苏关系
一、嘉祐时期
二、熙宁时期
三、元丰七年(1084)
四、元祐元年(1086)
五、建中靖国元年(1101)
六、崇宁五年(1106)
第七讲 东坡居士的“家”
一、我家江水初发源
二、永夜思家在何处
三、家在江南黄叶村
四、家在牛栏西复西
五、但愿人长久
第八讲 元祐党争
一、苏轼的奏议
二、《辩试馆职策问劄子》
三、立朝大节
四、苏轼与他的“敌人”
五、对床夜雨
第九讲 唱和《千秋岁》
一、“丑正欺愚”之令
二、飞红万点愁如海
三、“贬谪文化”的强音
四、从个人唱和到集体表达
五、公共性“文坛”
第十讲 个体诗史
一、人生的终点——诗和禅
二、《东坡乐府》的词题词序
三、“诗史”观念
四、苏轼的诗题
五、晚年苏辙的诗世界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朱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宋代文学,注重探讨宋代道学与文学思想之关系、宋代党争与文学流派之关系。出版有《苏轼评传》(合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宋代禅僧诗辑考》、《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苏轼苏辙研究》等学术专著。与王水照教授共同主编《新宋学》,在学界颇具影响力,目前已出版七辑。在复旦大学开设有“苏轼精读”“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
讲 雪泥鸿爪
苏轼的诗词中对“鸿”的书写非常多,经常是用来自喻的。“鸿”是候鸟,随季节的更换飞来飞去,苏轼是个官员,也要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于是他觉得自己像“鸿”。进一步说,不但是跑来跑去的时候像“鸿”,整个人生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匆匆旅行,所以人生在整体上也像“鸿”一样飞过这个世界。那么留下来什么呢?也许有些痕迹,就是“雪泥鸿爪”了。这“雪泥鸿爪”出自他早年写的诗,可以说是他有关“鸿”的书写中脍炙人口的了。不过,这仅仅是苏轼写“鸿”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经过一生,后来有个终点。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终点,因为它跟起点非常不同。正因为终点跟起点不同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考察产生不同的过程。这过程,就是人生。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也就是苏轼在世的后一年,他从贬谪之地海南岛获赦北归,五月一日舟至金陵(今江苏南京),遇见老朋友法芝和尚,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苏轼《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苏轼诗集》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82年。)
苏轼写了此诗以后不久,七月二十八日就病逝于常州。所以,句中的“归鸿”是他后一次对“鸿”的书写,而且肯定是用来自喻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好不容易从海南北归了。我们知道这一只“归鸿”马上就要终结旅程,读起来不免是伤感的,但苏轼写下“何处不归鸿”的时候,心情无疑是喜悦的。这就是跟“雪泥鸿爪”的不同。“雪泥鸿爪”是谈不上喜悦的,也可以说是相当悲观的。从“雪泥鸿爪”到“何处不归鸿”,意味着从悲观中解脱出来。
当然这首诗比较难读,除了“归鸿”以外,接下来还有“羸牛踏旧踪”和“老师真似月”两个比喻,四句诗写了三个比喻,而且大抵直呈喻体,对喻义没有明确的阐说。这样的写法给我们解读诗意造成很大障碍,但这是老朋友之间相赠的诗,作者这么写了,他相信对方即法芝和尚是能够看明白的。
法芝是谁呢?《苏轼诗集》有个注,说法芝“名昙秀”。这个注释是错误的。苏轼确实把这位法芝称呼为“昙秀”,但有时又称为“芝上人”,所以他应当是名法芝、字昙秀。宋朝的僧人跟一般人一样,也有名有字。名是法名,由两个汉字组成,前面一个汉字表示辈份,如“法芝”的“法”,就是辈份,他剃度的时候,一起剃度的师兄弟都叫“法×”,这样“法”是同辈师兄弟共有的,只属于他的就是“芝”,所以经常单用一个“芝”来称呼他。字呢,一般也是两个汉字,如“昙秀”,但这个不可以拆开,不能单用一个“秀”来称呼他。这是名与字的不同用法,阅读有关僧人的资料时,需要注意。
跟苏轼同时的一位诗人贺铸,其《庆湖遗老诗集》卷七,有一首《寄别僧芝》,诗前有一段自序说:“吴僧法芝,字昙秀,姓钱氏。戊辰(1088)九月,邂逅于乌江汤泉佛祠,将为京都之游,既相别,马上赋此以寄。”这里介绍的“吴僧法芝”,被贺铸简称为“僧芝”,字是“昙秀”,这就是《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的写赠对象了。他的俗姓是钱氏,又是“吴僧”,很可能是五代十国时吴越钱王的后代,苏轼在杭州时,与钱王的后人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孔凡礼先生编订《苏轼诗集》时,参校了各种版本,把诗中“真似月”一语校改为“心似月”。这个校改,我觉得也不对。苏轼有一篇文章,叫《书过送昙秀诗后》:
“三年避地少经过,十日论诗喜琢磨。自欲灰心老南岳,犹能茧足慰东坡。来时野寺无鱼鼓,去后闲门有雀罗。从此期师真似月,断云时复挂星河。”仆在广陵作诗送昙秀云:“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今昙秀复来惠州见余,余病,已绝不作诗。儿子过粗能搜句,时有可观,此篇殆咄咄逼老人矣。特为书之,以满行橐。丁丑正月二十一日。(《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
丁丑是绍圣四年(1097),苏轼贬居在惠州,法芝前来看望,苏轼的儿子苏过写了一首律诗送给法芝,就是文章开头抄录的八句。苏过的诗里有“从此期师真似月”一句,苏轼在后面解释说,这是因为苏轼早先送法芝的诗里已经把对方比喻为“月”。我们查一下“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之句,是在苏轼《送芝上人游庐山》(《苏轼诗集》卷三十五)诗里,作于元祐七年(1092)。这样,事情的经过是:元祐七年苏轼把法芝比喻为“月”;过了五年,苏过继续用这个比喻称许法芝,所以表述为“真似月”,意思是“但愿您真像我父亲说的那样,澄明如月”;然后再过四年,苏轼写《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又转用苏过的诗句来赠与法芝,文本上应该以“真似月”为是。
“真似月”与“心似月”有什么差别呢?都是把对方比喻成“月”,但“心似月”可以是次作这样的比喻,而“真似月”则表明已不是次,这是很重要的差别。在苏轼父子与法芝之间,这个比喻被反复使用,其喻义为双方所知晓,且不断地加深领会和沟通。借助于这个简单的意象,他们可以达成更为复杂曲折的交流。这一点值得强调,因为诗中另一个比喻“牛”,也曾出现在苏轼元祐七年赠予法芝的《送芝上人游庐山》中,也是反复使用,我们后面将会解析。至于“鸿”,在苏轼的作品中出现得就更频繁,其含义亦必为法芝所了解。作为赠诗的接受者,这位方外友人能够明白“鸿”、“牛”、“月”三个比喻的意思,所以苏轼不需要多作阐释。
不过我们若仔细揣摩诗意,则苏轼将三个比喻连贯地呈现在一首诗里,分明是有一条意脉的。他说我现在是“归鸿”,不再是“羸牛”,希望您真的似“月”。这究竟在说什么呢?我们要对这样一条意脉加以清晰的透视,就必须从苏轼的一系列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书写,来确定其喻义。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发现是,这些文本正好可以把苏轼的一生串连起来。
《 苏轼十讲》精心选择十个专题,用以全面展示苏轼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传奇一生,深入阐述其深邃的人生思考、多彩的文化性格、高尚的政治情操和并世无匹的文学创作,内容丰富,新见迭出。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将作者多年治苏的学术心得,用清丽流畅的语言娓娓道出,既能滿足大众读者对深度阅读的期望,其新观点、新视野又能获得专业研究者的印可和省思,以普及读物而优入学术著作之林。
---王水照(复旦大学教授,宋代文学专家)
苏轼是宋文化的代表人物,人生曲折,成就涉众多领域,且皆博综多元,傲视千年,说清不易。本书撷取其一生*重要的十个片段,结合史事与作品,作深入浅出的阐发,传达学界*见解,允为近年来难得的苏轼新传。
---陈尚君(复旦大学教授,唐宋文学与文献学专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