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回首风烟
  • 【现货速发】回首风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回首风烟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1.8 6.4折 49.8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晓风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29650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6514973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张晓风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生命礼赞,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叹。第二部分为英雄史诗,这一章收录与抗战有关的英雄故事,也有在生命抗争中挣扎向上的普通人,是对生命的热情讴歌,表达了作者的憧憬。这是较有特色的一章,和以往所见的张晓风散文风格有很大不同,呈现了女作家的另一面。第三章为万物咏叹,主要是作者对一些小物件的感想,包括《玉想》《色识》等名篇。



商品简介

本书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张晓风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生命礼赞,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叹。第二部分为英雄史诗,这一章收录与抗战有关的英雄故事,也有在生命抗争中挣扎向上的普通人,是对生命的热情讴歌,表达了作者的憧憬。这是较有特色的一章,和以往所见的张晓风散文风格有很大不同,呈现了女作家的另一面。第三章为万物咏叹,主要是作者对一些小物件的感想,包括《玉想》《色识》等名篇。



作者简介

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地区中学的教科书。



目录

目录


鼻子底下就是路  代序


部 生命礼赞


台词


画晴


魔季


春俎


咏物篇


地毯的那一端


初绽的诗篇


母亲的羽衣


爱情篇


雨天的书


眼种四则


第二部 英雄史诗


他曾经幼小


高处何所有


时间


前身


许士林的独白——献给那些暌违母颜比十八年更长久的天涯之人


就让他们不知道吧!——写给这一代的青年


初雪


人物篇


步下红毯之后


不朽的失眠


大音


江河


第三部 万物咏叹


我在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给我一个解释


矛盾篇(之一)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梅妃


春之怀古


秋天·秋天


玉想


色识


替古人担忧


故事行


『就是茶』


初心


细细的潮音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张晓风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生命礼赞,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叹。第二部分为英雄史诗,这一章收录与抗战有关的英雄故事,也有在生命抗争中挣扎向上的普通人,是对生命的热情讴歌,表达了作者的憧憬。这是较有特色的一章,和以往所见的张晓风散文风格有很大不同,呈现了女作家的另一面。第三章为万物咏叹,主要是作者对一些小物件的感想,包括《玉想》《色识》等名篇。



主编推荐

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地区中学的教科书。



精彩内容

鼻子底下就是路

走下地下铁, 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 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下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

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我精挑细选的原则:

,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米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两个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开了,那怎么可以!

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来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地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幸福的权利。

每次,我所问到的,岂止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在人生的版图上,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