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5 6.7折 52 全新

库存39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任国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83894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25858599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翟 博
《人民教育》编辑部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这套丛书,可喜可贺。创刊于1950年的《人民教育》杂志,积聚了深厚的历史财富、广博的教育资源、深远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被读者亲切地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刊”。近几年来,《人民教育》杂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宗旨,着力引领读者深入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回应,获得读者高度认可。其中,既有对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观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也有校长领导力提升、学校办学的新经验,还有教师发展的新思路,更有前沿的学习方式的引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从《人民教育》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分类结集成册,既充分发挥了文献的长远价值,便于读者系统阅读,也能够更好地扩大传播面。在当前转瞬即逝的刷屏式海量、碎片阅读背景下,高水平的专业文章更能够帮助读者聚焦关注点,提高阅读的获得感,提升专业水平。具体而言,《人民教育》精品文丛具有如下特点。,丛书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对重大教育课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了丰富且可资借鉴的回答,是引领、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珍贵文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论断,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解决好德与才相统一的问题;要让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认真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理论,是新时代给基础教育提出的重大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基础教育需要切实承担起一系列重大使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落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培育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要重新思考、践行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的标准。坚持育人为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从单纯以学科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转到全面发展的理念上来;从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发展转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上来;从过于强调统一步调转到更多关注个性发展上来。《人民教育》精品文丛,正是站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围绕以上重大课题、重要使命,组织国内专家、优秀校长教师,提供前沿思想理念和脚踏实地的解决方案。《新时代学校使命》一书,由社评和《人民教育》核心议题的前言构成,高度凝练了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思考,包括教育自信、教育质量观、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教育活力,等等。《身体教育学》一书,力图借助“身体教育学”这个概念,以整体的观念来推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一书,期待带动整个基础教育质量观的变化,以适应未来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名校的那些“秘密”》一书,以活生生的案例来展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管理、课程、空间设计等诸多实践路径。《还可以怎样学习》一书,聚焦近年来学生发展素养目标的变化,以全球视野介绍更广阔、更多样、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专注于校长的价值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和沟通领导力等核心要素的实践解读。《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一书,关注教师的成长与高原期突破。《朝向心灵伟大的教师》一书,汇集教育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成长故事和教育故事,力图为校长教师打开新的窗口,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第二,丛书集中展现了中国教育实践经验与智慧,引导读者建立和提升教育自信。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的一个重要秘密,就是中小学的每一堂课,都在努力体现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国家顶层设计与一线微观实践高度融通呼应。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美好教育的热烈追求,是中国教育成功的重要动力。纵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对美好教育的追求,成为教育发展、教育工作者改革创造的重要驱动力。这套丛书中提炼的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的改革经验,无不是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殷切期盼。与时代潮流合拍,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经验。近年来,中小学涌现了一大批好校长、好教师,就在于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大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涵养博大的精神世界,从宏观上保障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突破点,是从主要关注教学方式层面的改进转向学校整体层面的变革,体现了与新时代精神的密切呼应。从这套丛书中还可以看到如国家认同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课程构建与优化、选课走班制度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经验。这些都是我们的中小学扎根中国大地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卓越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教育自信的来源,值得学校校长、教师认真研读、借鉴。第三,丛书呼吁教育工作者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伟大的学校,不是仅仅为升学服务的学校,而是要为学生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学校。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谋生就业能力,也意味着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精神世界,厚重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伟大的学校,也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还应该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在。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教师从心底里认同教师职业,才能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之中,也才能获得自身职业价值的实现,收获作为教师的幸福。伟大的学校,善于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帮助教师获得成就感。这也是《名校的那些“秘密”》等书揭示的秘密所在。伟大的校长,其领导力不仅体现在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上,还体现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教育的定力,“习惯于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务实,求稳,但内心却向往教育的理想,一切为了民族的未来”。伟大的校长,是善于成就教师的校长。李烈感言:“当我哪一天不再做校长时,如果老师们在背后这样说:‘李烈当校长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在快乐地工作着’,那就是对我的褒奖了。”伟大的校长还应是优秀的学习者,善于在繁忙的事务间隙,终身学习,反思完善。在工作中,伟大与平庸的区别往往在于能否不断注入生命的激情,能否不断发现心灵伟大的教师和存在无限发展潜能的孩子。伟大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教师是深度参与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无论是做“四有”好老师,还是做好“引路人”,教师自身的精神修养是前提,这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养、对丰富个性的包容、对人的发展性的充分认识、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艺术、自我情绪管理,等等。善于发现美是他们共同的特质。他们还是一群积极回应环境的人,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行动来调整自己,跟着时代一同进步。这些伟大教师的特质,读者可以从《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朝向心灵伟大的教师》等书中充分感受。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社会转型、技术变革等都给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考验着我们队伍的素质,更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愿读者在这套丛书中,能够充分感知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使命和要求,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学校办学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规律,发展和培育伟大学校、伟大校长、伟大教师成长的“基因”,立志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为伟大的时代贡献自己的价值。2018年7月(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导语摘要

好校长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要经常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教育根本问题;要积极营造学校教育良好的内外部生态环境;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面对和处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要善于以价值引导和制度设计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切,都在指向专业化校长,终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作者简介

《人民教育》杂志1950年创刊,毛泽东主席为创刊题词。成仿吾、叶圣陶、徐特立、林砺儒等著名教育家为首届编委会成员。1951年被定为中央教育 部机关刊。20世纪80年代以后定位于基础教育。曾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思想引导,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专注于政策和理念解读、重要教育思想讨论、实际教育问题解决、国外改革经验等,为中小学提供智库服务。2015年创办“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用户达40万+



目录

总序 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 翟 博 1


序 新时代呼唤更多的“好校长” 毛亚庆 7


 


辑一


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从何而来


守护教育的良心 厉佳旭 3


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姚跃林 8


叩问教育的本质 朱祥烈 11


我有一个“芽”与“露”的梦想 王淑芳 14


我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当校长了 柳袁照 17


校长如何实现价值引领 翁光明 22


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从何而来 曾祥琼 27


如何走出“办学理念”误区 孔凡哲 32


 


辑二


把校长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校长,如何成为一名专业行政领导 林卫民 39


校长职级制改变了校长生态环境 李升全 44


从“职务”向“职业”的转身 张景和 48


把校长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周 颖 52


校长的学科专业追求会提升管理“含金量” 周 婷 56


校长应坚持自己的学科专业追求 李 丹 60


管理才是校长的专业 李建华 63


 


辑三


从行政思维转向法治思维


从行政思维转向法治思维 封留才 69


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为制度管理 祝 郁 71


以师生合法权利制约校长权力 丁莉莉 75


一部好章程,一所好学校 乔锦忠 79


每位教师都是章程的制定者和受益者 张浩强 83


 


辑四


谁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如何扶正“奖励性绩效工资”政策 周 彬 89


绩效考核该如何避免流于形式 陈松信 95


“绩效工资”考验校长的管理智慧 张洪锋 99


莫让新事物成为学校发展的羁绊 赖高明 102


走出单一评价教师的困局 吴国平 105


谁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以“完全组阁制”化解学校管理难题 周 华 109


 


辑五


用课程改变学校


使核心素养落地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 任学宝 119


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建设课程 周 颖 124


当学校课程走向深度建构 杨培明 130


用课程改变学校 罗树庚 136


 


辑六


沟通就是一种领导力


沟通就是一种领导力 赵桂霞 145


中层干部,该不该“中规中矩” 薛元荣 151


学校中层的自我“定位” 罗刚淮 155


中层如何更卓越 段安阳 159


我如此投入,怎么还有这么多抱怨 沈茂德 163


 


辑七


检查评比:从被动“应付”转化为主动


“应对”


管得太具体,教育没希望 陈立群 171


由被动“应付”转化为主动“应对” 贡和法 174


期待科学民主地评教 李 军 177


检查评比应成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段安阳 180


回归教育检查评比的初心 张洪锋 184


将检查评比“融入”学校生活 王文英 188


 


辑八


学校危机管理2.0版


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需综合施策 俞伟跃 耿 申 195


家校纠纷中,应如何给学校赋权、确权 侯春平 200


站在互联网“风口”的家校关系如何处理 林卫民 207


网格化管理:提升学校危机事件处置能力 邓加富 213


 


辑九


教育公平:校长的情怀与担当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教育集团治理的基础


管 杰 李金栋 王志清 黄 京 219


要鼓励集团内学校个性发展 汪培新 226


打破信息不对称 厉佳旭 232


化博弈为双赢 叶翠微 235


从“不需选”到“不怕选” 周 婷 237


 


辑十


管理标准时代,校长如何走向专业化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怎么用 吴颖惠 241


管理标准时代:从经验式、碎片化迈向规范化、


科学化 任国平 246


做好高中校长,能力为重 沈玉顺 251


专业的校长“专”在哪里 林卫民 255


坚持“标准”,还要超越“标准” 柳袁照 258



内容摘要

好校长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要经常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教育根本问题;要积极营造学校教育良好的内外部生态环境;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面对和处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要善于以价值引导和制度设计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切,都在指向专业化校长,终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主编推荐

《人民教育》杂志1950年创刊,毛泽东主席为创刊题词。成仿吾、叶圣陶、徐特立、林砺儒等著名教育家为首届编委会成员。1951年被定为中央教育 部机关刊。20世纪80年代以后定位于基础教育。曾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思想引导,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专注于政策和理念解读、重要教育思想讨论、实际教育问题解决、国外改革经验等,为中小学提供智库服务。2015年创办“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用户达40万+



精彩内容

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需综合施策
俞伟跃 耿 申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中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在对近两年网络新闻平台上收集到的61起欺凌和暴力事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发生在校外的事件共有36件,占59.0%;涉事者中在校生207人,占66.8%,初中生182人,占87.9%;涉事者中女性占大多数,共有215人,占69.4%等。有些事件还呈现出性质非常恶劣、方式翻新、网络欺凌高发等特点。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需要明确思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采取针对性措施,凝聚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合力,构建安全成长的良好环境,呵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完善法制建设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而,对于未满14周岁或已满14周岁故意伤害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这类行为均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校方轻则警告、训诫,重则开除学生息事宁人。
与中国相同,德国、日本都把14岁作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但法国定为13岁,荷兰、印度、加拿大、希腊、匈牙利、丹麦都定为12岁,中国香港和美国的纽约州都定为7岁。为了惩戒校园欺凌行为,很多社会人士呼吁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建议未满14岁也应该治罪,但要予以轻罚。
2016年12月28日,人民检察院召开“依法履行检察职能,积极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提出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学生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学生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但对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会同公安机关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交由政府收容教养。
因此,要谨慎对待未成年人入罪范围扩大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刑罚之外的惩戒、矫治制度。可借鉴他国司法和救助制度,如美国设立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针对未成年人判决的大多数案件,都采取了非监禁执行,对于那些较轻微的行为如破坏财产、盗窃、伤害等,强制其参加一定期限的社区服务。
目前,教育 部正在研究起草《学校安全条例》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的意见,把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构建教育、预防、处理、救济于一体的防范处理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对中小学生欺凌与暴力事件的惩处。
 
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质量以及父母的行为方式,关系孩子的终身发展。从对一些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分析来看,不少施暴者来自暴力家庭,存在父母监护缺位、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孩子身心成长发生了严重偏差。而大多数暴力和欺凌事件又发生在校外,家庭的监护责任尤其重要。
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建立对欺凌暴力的正确认知,掌握合理的应对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从源头上防治孩子欺凌暴力行为的养成。在与孩子一起面对“欺凌事件”时,家长应尊重孩子,注意加强与孩子心灵的沟通。孩子若不愿意告诉被欺凌的事,家长可以选择在其他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情况、出谋划策,或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教育 部门应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体系,减少因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开展家校互动活动,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强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及教育责任,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做孩子遵纪守法的榜样。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特别要动员父亲多参加亲子活动,多参与家庭教育。建立教育专家热线,便于家长向相关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法律专家等多方人员咨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营造平安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学校可以借助丰富的集体活动或主题活动,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优化学校文化环境,为学生间的友好交往创造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7年,教育 部会同中央文明办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动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
 
科学规范处置流程
 
对于中小学校来说,“依法依规处置”的关键是以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身心安全及促进施加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本流程。各中小学校都应按照“强化事先预防、及时应对事件、做好事后辅导”的基本原则,建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领导小组,制定和规范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的处置流程,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欺凌或施暴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但对施暴情节严重者,则须采取请公安民警参与警示谈话,实施训诫、做义工、移交公安机关等惩戒措施。
区域要加强校内与校园周边的安全工作管理,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措施上实行强化值班与狠抓宣传相结合,制定完善应急制度;责任上建立责任倒查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必须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
 
规范专门学校建设
 
专门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底线,在维护教育公平、教育和矫治有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