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感受即命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感受即命名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2.7 5.0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来颖燕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3103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5330274

上书时间2024-12-1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语摘要

“如是观”聚焦近年作家作品;“横截面”收录个性化表达的书评;“真画者”则尽显作者杰出的视觉教养。



作者简介

1980年生于上海,现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曾在《上海文化》《南方文坛》《山花》《周末画报》《晶报·深港书评》等刊物发表文学评论。



目录

 


 


——杨遥《补天余》


——周嘉宁《你是浪子,别泊岸》


——文珍《夜车》


  “慢腾腾”的生机勃勃——舒飞廉《行人》


——张悦然《茧》


“不可思议”——许舜杰《不可思议的左手》


——张翎《劳燕》


——梁鸿《梁光正的光》


——读何立伟新作


——关于孙颙和他的文学创作




“非虚构”


  “在一个世界里感受,在另一个世界里命名”


  “没有绘画我也许走不了那么远”——从黑塞的画与《荒原狼》谈起


 


 


 


——罗贝托·波拉尼奥《遥远的星辰》


  “我们来自远方,现在到站了”——西尔维娅·普拉斯《未来是一只灰色的海鸥》


  “我是巴蒂,我冷”——杜鲁门·卡波蒂《草竖琴》


——莱昂纳德·科恩《渴望之书》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巴托比症候群》


——E.B. 怀特《人各有异》


——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一切都处于灰色地带”——菲利普·克洛代尔《灰色的灵魂》


——朱天文《传说》


  “你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罗贝托·波拉尼奥《地球上后的夜晚》


“氤氲”——翁贝托·埃科《埃科谈文学》


——《伊塔诺·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


——马迪亚斯·埃纳尔《和他们说说战争、国王和大象》


——《来日方长—阿尔都塞自传》


——莱昂纳德·科恩《美丽失败者》


“非演讲”——卡明斯《我 :六次非演讲》


——伊恩·麦克尤恩《初的爱情,后的仪式》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别名格蕾丝》


——埃德蒙·威尔逊《到芬兰车站》


——李炜《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我来自远方,不存到达的希望”——基兰·德赛《继承失落的人》


——劳伦斯·布洛克《小城》


——吉尔伯特·阿代尔《戏梦巴黎》


“非常”的聚会,一个人生“非凡”的横截面——伯恩哈德·施林克《周末》


——亨利—皮埃尔·罗什《祖与占》


  “我希望读者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


——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


  “阅读是创作的共谋”——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纳博科夫《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高更《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


——《奥威尔日记》


——保罗·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


——锡德·雅各布森、厄尼·科隆《安妮·弗兰克》画传


“手绘地图”——福开森《中国艺术演讲录》


  “小人物”们的芳华——严歌苓《芳华》


  “真理从不简单,也并不清白”——萨拉 · 沃特斯《指匠》


——普里莫·莱维作品集


 


 


 


  “眼睛”的蜕变




——从印象派看绘画艺术中的笔触问题


  “他者”眼中的中国艺术——苏立文的中国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

“如是观”聚焦近年作家作品;“横截面”收录个性化表达的书评;“真画者”则尽显作者杰出的视觉教养。



主编推荐

1980年生于上海,现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曾在《上海文化》《南方文坛》《山花》《周末画报》《晶报·深港书评》等刊物发表文学评论。



精彩内容
——周嘉宁《你是浪子,别泊岸》

·奥康纳说:“短篇小说善于处理孤立的个人。”周嘉宁表达“孤立的个人”的方式,是转而向内,聚焦于人的内心世界。即使没有跌宕连贯的情节(事实上,她的短篇的大多数情节是缺损的,场景是倏忽而变的),我还是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这画面感缘于她小说深处流淌出的一种色调。

“横截面”。读她去年新出的短篇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感觉是在看“公路片”的合集。虽然故事的发生地各异,并非都在旅途,却有着一种强烈的“不见前路,不知过往”的“在路上”之感。并且,常常戛然而止,仿佛突然将读者遗弃在某个路口。

“我”作为叙述主体,却不再具有她以往的小说里给人的“若即若离”之感。

“若即若离”之感不是周嘉宁主观上要舍弃的。因为故事的主体就是记叙“我”与小元的那几次若即若离的相遇和交往。只是这一次,这些“若即若离”是为了移步换景地串联起小元的生活和境遇变化。小元的故事不再无头无尾。

“距离”“放弃”“被放弃”“位置”这些就像是关键词,不止一次地在文中出现。这让我感觉这篇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依然是周嘉宁既往的偏好,但是,气象和色调却明朗起来。

—小元与“我”、小元与男友、小元与她的父亲、小元的父亲与母亲、“我”与朋友们……这些双双对对出现的关系,在小说中的分量有轻重,却都是为了探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我甚至觉得,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的“完形”心理就多少可以触碰到这些思想。

“印象派”,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感官来还原物象,那么现在,她在意图让小说中的人、事、思想的边界清晰起来。

—稿在结尾:

 

“……我想到了那篇小说的结尾。大概是讲每个人都在世界

──宇宙的弃儿。”

  ……

  “我的爸爸啊,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浪子。他不过是一个被放弃的人。”

 

 

“我是说那个结局并不重要。……就像作者在结尾说的,

──宇宙的弃儿。”

“我”说:)“你是说他和大雄(小元前男友)有相似的地方?”

“不,不。当然不是。只是我们刚刚谈起了善良。”

“她突然沉默起来”,这句话回复了周嘉宁小说独有的神秘气质,而不是稿那样赤裸裸地点题。

“沉默”。就像是莫奈的画,明明用色明快,但是终的物象是溶化于大气之中的,所以会给人一种冷漠之感。周嘉宁以前的短篇无法让人明白无误地拿捏到她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者说其实她所要传达的就是这种奇异的冷漠感。用周嘉宁自己的话来说“明明想要与人无限贴近,却又忍不住惧怕亲密”。

·昆德拉的话来说,“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的存在理由”。那么,在一部小说中能捕捉到关键词,究竟是否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