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7.7 6.7折 ¥ 56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邵宁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1912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25245304
上书时间2024-12-15
200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杨浦区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戏剧学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MFA)。1995年底进入新民晚报工作,从事新闻工作22年。2000年被评为上海第三届“文化新人”,2016年获第十三届上海长江韬奋奖。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莫斯科日记》《旅俄纪谈》《重返俄罗斯》《我两岁》《不带相机去旅行》等多部,以及新闻作品集《平民记者看上海》。2014年创作话剧剧本《汇贤坊》,获第三十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53
………………………………………………………………………56
………………………………………………………………………59
……………………………………………………………………61
…………………………………………………………………64
“..67
……………………………………………………………………69
………………………………………………………………..71
“73
…………………………………………………..76
“..79
………………………………………………………………………81
…………………………………………………………..83
“...86
“...88
“...91
“...93
“.............96
“.……..99
“...102
……………………………………………………….…..105
……………………………………………………………...107
…………………………………………………………………………...110
……………………………………………………………………….112
…………………………………………………………...115
………………………………………………….117
…………………………………………………………………...119
……………………………………………………………...121
“....123
“125
200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杨浦区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戏剧学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MFA)。1995年底进入新民晚报工作,从事新闻工作22年。2000年被评为上海第三届“文化新人”,2016年获第十三届上海长江韬奋奖。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莫斯科日记》《旅俄纪谈》《重返俄罗斯》《我两岁》《不带相机去旅行》等多部,以及新闻作品集《平民记者看上海》。2014年创作话剧剧本《汇贤坊》,获第三十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越来越稀缺的平民视角(代序)
,命我写序,我想,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这些文章,有一大半,我是读者。对邵宁的评论,我的态度是“三有”——,不揣浅陋,一口应承了下来。
,叫“新民随笔”,是已故的金福安先生任总编辑时创立的。新闻和评论,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体裁,长期以来,报社是有分工的,写新闻的,称记者;写评论的,叫评论员。写了一辈子新闻,没写过一篇评论的记者,是多数,反之亦然。金福安先生创立的这个评论栏目,全部由记者担纲,算是一个颇为大胆的创新。据金福安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来自一线的记者见闻多,写的评论会比较生动鲜活;二是写评论能锻炼记者的逻辑思维和思想深度。报社选了七位名记者,排好座次,一人一天、一周一轮。金福安先生是个思维缜密的领导,他觉得,七个人,总会有因出差、休假、生病无法交差的时候,为了版面不开“天窗”,还选了三人作替补,我叨陪末座。虽然只是替补,我也很高兴,跃跃欲试。不料,被称为“七君子”的七位同事,几年写下来,没有一人缺席一天。我这个替补,当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会“粉墨登场”,写了几年随笔。不料,这样一写,把自己写成了“评论部主任”。我
,“七君子”有人退休有人调动,作者队伍不再那么齐整,我才有机到任后不久,“新民随笔”被评为上海市的“名牌专栏”,这自然是前人栽树,我才有幸当那个乘凉的后人。到评论部工作后,正值报业时评热,顺其大势,经领导同意,我创办了一天一个的时评版,“新民随笔”专栏也由新闻版面移到评论版上来。我感到,“七君子”轮流坐庄的办法好,便向领导提出重建固定作者队伍。邵宁便在那时加入进来,并且,成了少数坚持写到现在的一位。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文章,正是来自“新民随笔”,而这些年来,一直是我在负责编辑,所谓“读者”之说,即由此而来。
,容我先来说说邵宁的另一本书——,出版于12年前,很巧,也是鸡年。邵宁,大学读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即使在魔都上海,上戏也堪称是时尚的大学,而且,她又留过洋,30岁时,又被评为“上海文化新人”。真是不折不扣的“白骨精”,怎么自称“平民”呢?
,便有答案。书的部分,叫“正在消逝的上海城市风景线”,她写了老虎灶、三轮车、煤球店、织补师、小旅社、书场、废品回收站,等等。后面的几个部分,分别是“上海新事”、“感动上海”、“寻常人家”……是的,写的都是平民。
,叫“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这句话印在了报头下面。写平民,也算是晚报记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换句话说,在新民晚报工作,应该把描写平民生活、反映百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